母公司遭查封 又遇對手強力競爭
這兩年街口支付市占率成長趨緩,如今又遭遇母公司街口金科遭查封的風波,台灣電子支付市場洗牌加速,雙雄格局隱然浮現。 撰文 ‧ 梁任瑋 一紙法院判決,可能全面改寫激烈競爭的台灣電子支付業生態。 七月十日,泰山企業為追討三十六億元投資款,在台北地院司法事務官陪同下,前往街口金融科技公司 (以下稱街口金科) 位於台北市長安東路的總部執行查封,到場卻發現辦公室招牌早已拆除,現場找不到任何確屬街口金科的財產,連員工也都全數 「居家辦公」 。對此,街口支付回應,當日因樓上辦公室施工,油漆氣味及施作聲影響重大,基於員工安全與營運連續性,啟動原有之遠距及異地辦公機制,並非媒體所傳 「人去樓空」。 街口金科,是擁有六八一萬用戶的街口電子支付 (以下稱街口支付) 母公司,讓這起事件廣受矚目。

▲街口支付董事長梅驊(右)、總經理范庭甄(左)日前舉行記者會,強調營運、財務與用戶權益皆不受任何影響。中央社
合作通路先恐慌 後緩和 糾紛的源頭,是二 ○二三年五月,泰山經營權變天前夕,時任董事長詹景超主導的董事會決議,以近三十六億元收購街口金科約四○%股份;但同年六月接手的泰山新經營團隊認為,該投資決策違法,向法院提告。今年五月,台北地院一審判決街口金科應全額還款,泰山因此聲請假執行街口金科帳戶與資產。 「扣不到街口金科資產」的消息傳出後,立刻引起與街口支付有合作關係的業者恐慌,包括全國電子、momo 、PChome 、路易莎等通路,接連以 「確保消費者交易安全及合作廠商權益」 為由,宣布停用街口支付。 儘管在七月十一日,街口支付董事長梅驊公開說明,街口支付與母公司各自獨立營運;金管會也解釋街口支付收取的用戶資金存於信託專戶、未受母公司爭議影響後,通路陸續恢復使用街口支付,危機看似逐漸降溫。 但一位不願具名的電子支付業主管直言:「傷害已經造成,街口支付很難挽回市場信心。 」 該人士分析,店家與電子支付品牌合作時,最在乎的就是 「能不能如期、如數收款」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業者在街口支付母公司與泰山的債務爭議浮上檯面後,即使情況仍未明朗,就選擇斷然關閉街口支付收款服務, 「只要對支付平台的撥款能力產生疑慮,他們寧願不蹚這個渾水,雖然街口普及率高,但可以替代的支付方式太多了。 」
有燒錢內憂 又有強敵外患 如業內人士所言,成立八年的街口支付,確實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本土支付品牌,截至今年五月,用戶數以六八一萬排名第二,僅微幅落後一卡通的六九四萬人;「代理收付業務」 方面,街口支付則長期穩居龍頭,今年五月交易金額六十二.二億元,市占率高達三成。 雖然身為電子支付業領頭羊,但街口支付成立至今持續虧損,二四年稅前淨損二.○六億元、每股稅後純益是負四.一三元;公司估計要到二六年,才能損益兩平。 憑著先行者優勢,街口支付用戶在二一年至二三年間快速成長,二三年底就達到六三九萬;但二四年僅增加近二十二萬用戶,因此被一卡通超車,落居第二。而二二年九月才正式上線的全聯集團旗下品牌全支付,近期更是急起直追,今年五月用戶數已正式突破六百萬人,與一卡通、街口支付形成三強鼎立局勢。 在街口支付優勢最明顯的代理收付款項金額上,全支付更因受惠於全聯福利中心的龐大金流而急速成長,對街口支付構成嚴重威脅。今年五月,全支付代收款項金額已達五十四.六億元。 業界人士分析,街口支付進入市場之初,為了擴大市占而投入大量行銷費用,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在一八年大手筆發出上百萬個紅包,一舉打響名號;根據街口支付財報,二一年的推銷費用就超過三億元,比公司全年營收二.九二億元還高。 砸錢行銷,固然換來了亮眼的用戶數,卻顯然不是能永續獲利的商業模式。連年虧損、持續增資的街口,在財務壓力下,不得不逐步縮減補貼,二二年起每年都將推銷費用控制在營收的五三%到五六%之間,但也因此削弱了市場競爭力,讓其他競爭者有機可乘。
事實上,全支付快速崛起的原因在於,全聯身為國內最大的連鎖超市,擁有龐大會員基礎和穩定消費場景,背後缺乏 「靠山」 的街口支付,無法複製。 儘管街口金科與泰山的官司仍未落幕,但因母公司爭議引發的信心危機,可能進一步重創面臨瓶頸的街口支付。 據金管會統計,台灣人平均持有超過一.三個電子支付帳戶,當其中一項工具無法使用,能隨時輕易切換其他平台,或改用Apple Pay、LINE Pay 等行動支付結帳;這也是為何許多店家第一時間下架街口支付,確認無風險之後才恢復使用。 業界人士直言,消費者選擇特定電子支付品牌的原因通常只是 「習慣」 ,因此即使街口支付只是短暫被停用,仍會有相當數量消費者在切換到其他平台後,再也不回頭,引發市場洗牌的蝴蝶效應;而LINE Pay和全支付等具備強大生態系或集團背景的支付工具,是最有可能趁虛而入的贏家。
拚損益兩平 更有增資壓力 假使母公司風波,確實對街口支付營運造成中長期負面效應,衝擊的恐怕不只是二六年損益兩平的目標,更可能讓街口支付在一年之內,再度面臨增資壓力。 金管會明文規定,電子支付業者視同金融業者,須符合資本適足率規範。這意味著,一旦累積虧損達到公司資本額一半,就必須在一年內完成增資,以確保財務健全穩定。 根據街口支付財報,二四年底資本額為五億元、淨值約二.七三億元;今年二月現金增資後,資本額達六.五億元,因此淨值必須維持在三.二五億元以上才符合規定。 但扣除去年底待彌補虧損,增資後的街口支付,若今年全年虧損超過一億元,仍將跌破資本適足率紅線,屆時由街口支付創辦人胡亦嘉擔任董事長的街口金科,就必須再次增資。 街口支付回應,街口支付的所有業務同仁都正全力與品牌及店家溝通,除了各大電商平台已第一時間恢復服務外,其餘品牌通路也已陸續恢復使用。街口支付強調,自事件發生以來,所有款項都受到信託保障,且撥付給店家的款項皆如常。 一八年街口支付大舉搶市之際,胡亦嘉曾與他的父親兼大股東、前台北一○一董事長胡定吾共同接受媒體專訪,當時兩人霸氣宣示銀彈充足,即使街口要燒十億元、燒十年,都充滿信心。 但七年過後,街口支付虧損金額已遠遠超過十億元,街口金科又面臨公司資產遭假執行、卻查扣不到財產的狀況,街口金科是否有實力承擔可能的增資責任,不無疑問。 這也將決定曾叱吒風雲的街口支付,能否持續成長、進而實現多年來的獲利願景。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街口支付停用危機過後 電支洗牌戰悄開打
今周刊
2025/7月 第1491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