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甜甜圈排隊8小時落空炸負評

名店玩飢餓行銷為何踢鐵板


文●蔡茹涵 攝影●駱裕隆

七月初,首次進軍台灣的日本知名甜甜圈品牌「I’m donut?」在台北東區盛大開幕。

由於品牌早在正式營運前,就找來大批網紅開箱造勢,再加上生甜甜圈本身話題度高,開賣日一早,就出現滿滿排隊人潮,除了洗版社群,六顆盒裝甜甜圈也從六百元上下,被代排、代購炒作到一盒兩千元。

然而到傍晚,社群風向卻急轉直下:幾位憤怒網友表示,自己在大太陽下排了整整八小時,最後卻空手而回,最後甚至遭到警察驅離。品牌緊急發出道歉影片,卻被網友質疑「嘻皮笑臉」、「把消費者當白癡」,反而引爆更多質疑留言,當晚,I’m donut?台北店的Google評價隨即被灌到只剩一.六顆星,官方IG更關閉留言迄今。

執行細節沒到位惹毛消費者

更值得注意的是,許多網友不約而同指出,代理商富錦樹並非餐飲新手。它不僅有多個自營品牌,過去代理來台的燒肉LIKE、漢堡排「挽肉と米」、早午餐MERCER BRUNCH等日系名店,都曾成功創造排隊人流與話題,且集團創辦人吳羽傑本身也是一個網紅,光IG就超過七萬人追蹤。

為何過去屢試不爽的飢餓行銷,偏偏在這一次大踩雷?

「其實,它的公式沒變,差別在執行細節出了問題!」影響力量公關總經理高孟岑觀察,富錦樹過去的飢餓行銷策略,可以歸納為一個簡單公式:先做大範圍的網紅線上行銷,再帶動消費者到線下排隊入店,用OM(O線上線下整合)打造出供不應求的稀缺感,進而成為社群和媒體話題。


目前看來,這個公式依舊可行,最後的進店環節卻沒有達到商業目的。「飢餓行銷必須搭配完整的執行細節,最終才能創造出好口碑,吸引重複造訪、或更多新客人,」高孟岑直言,當消費者必須排隊,由於取得商品的成本較高,因此若口味、服務、體驗低於期待,負面觀感也更容易出現,甚至會被放大。

更重要的是,該品牌似乎還漏掉了三個關鍵差異:

一、商品差異性。台灣行銷傳播專業認證協會理事長王福闓分析,富錦樹雖然已經代理多家日系餐飲來台,但從燒肉、漢堡排到早午餐,都屬於「服務流程完整」的正餐,與買了就走、流動性極高的甜甜圈截然不同。

「除了製作來不及,更大的關鍵是:黃牛沒辦法幫你進去吃漢堡排,但甜甜圈開幕時一人限購三十個,黃牛當然是買好買滿啊!」王福闓直言,台灣人的排隊和代排文化,確實會對話題商品造成推波助瀾的效果。

二、社群時代中,「品牌」與「消費者」的地位將漸趨平等。過去,品牌之於消費者,多半是上對下傳播的姿態,消費者只能被動接受,就算不高興,也頂多向親友罵一罵就了事。但這兩年,隨著Threads等匿名社群平台興起,兩者關係勢必變得更扁平,消費者表達意見、且引發志同道合者迅速集結的聲量,只會越來越大,有時在演算法的推播下,甚至可大過品牌本身。

「我觀察,這次網友們生氣的除了排隊八小時落空、被警察驅離,更多的是『我沒有被尊重』、『我只是品牌的背景板和流量之一』的情緒,」一位不願具名的社群專家分析,這種不滿,以往只能自己消化,如今卻能形成社群上的巨大共識,甚至直接衝擊品牌聲譽。


▲I’m donut?甜甜圈開幕首日,天色未亮就出現排隊潮,儘管成功創造聲量,其執行細節卻也引爆負評。

三、社群的延伸效應,是任何品牌、企業或人,都更容易被檢視「過去的信任資產」。

何謂信任資產?簡單來說,就是人家看到你的品牌,直覺觀感是什麼、是否願意埋單,或主動推薦給親友。「我看到這次傷害性最大的是,許多消費者在質疑,『富錦樹明知道有其他做法,是不是故意的?』」高孟岑直言,「而且會發現這件事情的,絕對都是老粉絲或老顧客!」

王福闓也舉例,不少網友都在批評,明明有提前上網預約、發號碼牌等疏散人流的做法,且富錦樹的其他品牌也早已試錯過,為何依舊讓大家頂著烈日排隊?「這就會被推導出一個不利的結論:你永遠把話題跟流量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消費者。這對品牌而言,將是致命傷。」

那麼,飢餓行銷究竟還能不能做?其實,商周遍訪多位行銷與公關專家的結論是:它還是有用,但在容易炎上的社群時代,更需要做好配套措施(見右頁表)。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曾有句名言:「你永遠可以從最生氣的消費者身上學到最多。」這場由甜甜圈引發的社群危機,對所有品牌經營者,都是值得借鏡的一課。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 2025/7月 第1966期

本文摘錄自‎

日系甜甜圈排隊8小時落空炸負評

商業周刊

2025/7月 第196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