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店玩飢餓行銷為何踢鐵板
文●蔡茹涵 攝影●駱裕隆 七月初,首次進軍台灣的日本知名甜甜圈品牌「I’m donut?」在台北東區盛大開幕。 由於品牌早在正式營運前,就找來大批網紅開箱造勢,再加上生甜甜圈本身話題度高,開賣日一早,就出現滿滿排隊人潮,除了洗版社群,六顆盒裝甜甜圈也從六百元上下,被代排、代購炒作到一盒兩千元。 然而到傍晚,社群風向卻急轉直下:幾位憤怒網友表示,自己在大太陽下排了整整八小時,最後卻空手而回,最後甚至遭到警察驅離。品牌緊急發出道歉影片,卻被網友質疑「嘻皮笑臉」、「把消費者當白癡」,反而引爆更多質疑留言,當晚,I’m donut?台北店的Google評價隨即被灌到只剩一.六顆星,官方IG更關閉留言迄今。 執行細節沒到位惹毛消費者 更值得注意的是,許多網友不約而同指出,代理商富錦樹並非餐飲新手。它不僅有多個自營品牌,過去代理來台的燒肉LIKE、漢堡排「挽肉と米」、早午餐MERCER BRUNCH等日系名店,都曾成功創造排隊人流與話題,且集團創辦人吳羽傑本身也是一個網紅,光IG就超過七萬人追蹤。 為何過去屢試不爽的飢餓行銷,偏偏在這一次大踩雷? 「其實,它的公式沒變,差別在執行細節出了問題!」影響力量公關總經理高孟岑觀察,富錦樹過去的飢餓行銷策略,可以歸納為一個簡單公式:先做大範圍的網紅線上行銷,再帶動消費者到線下排隊入店,用OM(O線上線下整合)打造出供不應求的稀缺感,進而成為社群和媒體話題。
二、社群時代中,「品牌」與「消費者」的地位將漸趨平等。過去,品牌之於消費者,多半是上對下傳播的姿態,消費者只能被動接受,就算不高興,也頂多向親友罵一罵就了事。但這兩年,隨著Threads等匿名社群平台興起,兩者關係勢必變得更扁平,消費者表達意見、且引發志同道合者迅速集結的聲量,只會越來越大,有時在演算法的推播下,甚至可大過品牌本身。 「我觀察,這次網友們生氣的除了排隊八小時落空、被警察驅離,更多的是『我沒有被尊重』、『我只是品牌的背景板和流量之一』的情緒,」一位不願具名的社群專家分析,這種不滿,以往只能自己消化,如今卻能形成社群上的巨大共識,甚至直接衝擊品牌聲譽。

▲I’m donut?甜甜圈開幕首日,天色未亮就出現排隊潮,儘管成功創造聲量,其執行細節卻也引爆負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