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打房卻越打越熱 新青安正助長「台版次貸風暴」?

文/韓化宇

六月十三日,央行宣布調升存準率一碼,並祭出第六波房市信用管制,展現打房決心。結果,隔日營建股股價一片翻揚;不動產代銷業者愛山林,股價更創三十四年來新高。

自二○二○年十二月以來,央行展開新一輪的房市信用管制,而且季季出重拳,二二年後更出手調高利率、存準率,不斷緊縮資金,但現況卻是,房市不僅沒降溫,還越來越熱。

先來看三組數字。首先,六都的房屋買賣移轉棟數,五月高達近二萬七千棟,創十一年以來的同期新高。

再者,四月住宅房貸餘額為十兆三千萬元,續創歷史新高。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五月,房貸餘額年增率一度驟降至四.五%,但隨後強力反彈,今年四月年增率已逼近雙位數。

最後,三月預售屋成交案件多達一萬三千件、成交金額高達二千一百億元,若排除平均地權條例上路前一個月的上車潮,三月預售屋的成交金額,寫下有統計以來的最高紀錄。

新青安點燃房市釀泡沫隱憂
央行卻不敢妄動逆勢升息


去年上半年房市原已降溫,下半年不僅復熾,還越燒越旺,最大肇因就是「新青安房貸」。這個試圖減輕民眾買房負擔的政策,讓主掌金融穩定的央行,陷入難以對症下藥的困境。

因為,去年八月上路的新青安房貸,吸引四十歲以下族群大舉湧入房市,其中不乏經濟基礎尚不穩固的年輕人。

央行的打房措施,主要針對投資客及購買豪宅者,但申辦新青安房貸的人,絕大多數是自住客,這意味著央行想為當前的房市灑水降溫,但打開工具箱,卻發現沒有道具可用。

也因此,央行總裁楊金龍被問及,新青安是否為助燃房市的主因時,也只能意在言外的強調,那是財政部的權責,央行不會越俎代庖。

高力國際業主代表服務部董事黃舒衛表示,管制措施中,包含降低第二戶以上住宅貸款成數,但這招對房市降溫的效果極其有限,甚至會扭曲正常換屋的需求。

央行還有最後一項利器,就是升息,但問題是,全球主要國家都進入降息階段,此時升息會吸引熱錢湧入,讓股市、房市更加火熱。

別無選擇下,央行只好調高存準率,藉由凍結銀行體系的資金,試圖「間接」達到提高市場利率之效。

但,更令央行局促不安的是,新青安將台灣房市的泡沫吹得更大,泡沫破裂會不會不再是「狼來了」,而成為迫在眉睫的危機?

路透近期刊出一篇報導,指出各大行庫今年新承作的房貸量倍增,房市越燒越旺,令央行官員「寢食難安」。

自疫情爆發以來,台灣房價飆漲近五成;全國房價所得比逼近十倍,遠超出發展中國家的標準三倍到六倍間。

房價漲太兇,造成各種不尋常怪象,遍地開花。

消基會董事暨房委會委員張欣民表示,為了讓民眾跨越購屋門檻,建商興起「低總價、小宅化」的趨勢,全國各地流行起小宅,甚至出現規畫極小坪數的建案,以及各種奇奇怪怪的格局。這也意味著,房市已是在「超挖」底層的客源了。


▲央行總裁楊金龍(圖)在記者會上呼籲申辦新青安的年輕人,要注意自身的財務規畫,因為假設利率不斷走高,未來無法償還貸款,自己和銀行都會受傷。聯合報系

年輕人買房「過度樂觀」
若反轉,恐重演美、日危機


一名行庫主管私下向商周坦言,許多申辦新青安的人,月薪大概只有四萬多元,他們抱持的想法是,即使現在財力不足,但只要經濟、股市持續成長,五年後就有餘力償還本息。

這個想法的前提,是經濟還能繁榮五年,且房價「只會漲、不會跌」,所以趁新青安為他們敞開融資大門之際,進場搶房。

但問題是,台灣,甚至全球的政經環境,充滿太多變數,即使人工智慧、半導體業的展望佳,也沒有人能確保,五年後台灣經濟還能如當前興盛。

而且,一旦房市反轉,房屋價值縮水,銀行會要求提前還款;為了償付房貸,借款人只好大幅縮減支出,負面效應就會從房市蔓延開來,造成股市及總體經濟的衰退。若不幸傷及銀行體系,恐導致更巨大的經濟損失。

日本九○年代後陷入失落經濟,以及美國二○○八年金融海嘯後的低度成長,都歷經過這段惡性循環,甚至,在泡沫破裂前所處的情況,與台灣當前似曾相識。

二○○一年美國科技股泡沫破裂,經濟趨於疲軟,聯準會著手調降利率,聯邦資金利率最低曾降至一%,創四十五年來新低。

利率低、資金充沛,房價因而高漲,○四、○五年美國整體房價漲幅皆超過雙位數,迫使聯準會在○四年六月展開升息。

面對房價蠢動,當時的聯準會主席葛林斯班(Alan Greenspan)卻採行「漸進式」升息,每次調升利率的幅度皆很微幅,讓市場感受不到央行抑制房價的決心。

此外,當時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市場國家,因經濟高速發展而累積大量儲蓄,這些錢不斷湧入美國,又助長了股、房市。再加上,當時美國的政治方向,偏向放寬房貸標準,讓弱勢者及被排擠在房市以外的族群,因為貸款條件放寬而擁有住房,讓信用不良的次級房貸快速成長。

市場火熱讓央行陷難題:
房市大漲是泡沫?要強壓?


這些風暴前的景象,和台灣當前情境,有著驚人的相似。台灣利率長年偏低,且半導體產業日益重要, 吸引全球資金不斷湧入。今年五月,外資淨匯入高達一百一十七億美元,創下歷史單月新高,推動股市節節攀升。

總統大選前上路的新青安房貸,讓大批財力有限的年輕人,晉升有房一族,不再望房興嘆。而且,經濟繁榮,給身處不同時空背景的聯準會及台灣央行,都出了一道難題:榮景背後是泡沫、還是反映基本面?

聯準會前主席柏南奇(Ben Bernanke)在回憶錄中指出,金融風暴的前幾年, 葛林斯班不願動用強力的工具去矯治股、房市的大漲,除了某種程度的誤判,另一個主因是,聯準會無法辨識價格上揚是泡沫、還是有所本?

葛林斯班掌舵聯準會時,身為理事的柏南奇曾公開表示,若無法分辨泡沫,「就不應該貿然用利率去刺破它們,因為拿針去刺氣球,會無法控制它慢慢洩氣。」

楊金龍在理監事會後的記者會上,亦道出這樣的疑慮。他說,假設房價高漲是基本面所致,「那還需要強壓它嗎?」反映了,央行同樣陷入投鼠忌器的處境。

只不過,歷史經驗證明,當價格漲至極端後,無論有無基本面支撐,泡沫終會破裂。

已故經濟學家明斯基(Hyman Minsky)有個著名論點:長期的平靜可能很危險,因為人們會誤以為平靜的狀況將持續下去,而承擔更多的風險,直到某次重大的利空事件,把人們從自滿中搖醒。

我們無法預測,台灣的房市是否會走向泡沫破裂的厄運,但對任何上漲過快的資產,保持警惕,永遠是明哲保身的不二法門。


台灣金融穩定不怕房市泡沫?
次貸風暴教訓:恐慌才可怕!


央行總裁楊金龍日前表示,台灣銀行業的逾期放款比率低,不到1%,即使房價高漲,金融體系仍穩定。這個說法,忽略了釀成金融危機的關鍵因素:恐慌。

金融海嘯前夕,美國次級房貸占全部房貸的比率,其實只有13%,為何最後會演變成災難?

聯準會前主席柏南奇事後回憶,次貸的實際損失雖不大,但觸發了典型的金融市場恐慌——人們對所有形式的資產,一夕間失去信心。

柏南奇說,長期樂觀情緒會助長榮景,然而,某些壞消息的出現,會突然改變人們態度,而迅速拋售所有資產。

如同經典的警世寓言:有人在水洩不通的電影院裡,大喊失火了,人們當下最理性的反應,就是不管真假,先奪門而出,但每個人理性決策的結果,卻可能以互相踩踏收場。什麼事會觸發恐慌沒人可預測,但可以肯定的是,堆越高的紙牌屋,因風吹草動而塌毀的機率也越高。(文●韓化宇)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 2024/6月 第1910期

本文摘錄自‎

央行打房卻越打越熱 新青安正助長「台版次貸風暴」?

商業周刊

2024/6月 第19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