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大城深圳變研發之都 機器人進台積、富士康

深圳優勢 科技制裁擋不住中國機器人進化


機器人搬運晶圓、在富士康打工,這些科幻場景已在中國逐漸實現。美中科技戰為何未能阻擋中國機器人的進化?世界工廠的遺產,如何成為孕育機器人的土壤?

文、攝影—沈朋達

一台等身大的白色機台緩緩移動到料架,機械手臂小心翼翼地抓起透明盒,盒中閃著彩虹光澤的,是一片片半導體廠的晶圓。

這裡是中國機器人廠優艾智合,位於廣東深圳龍崗區的研發中心。近百坪的辦公室中央,各種機器人運行著,工程師們目不轉睛盯著每個動作,再敲打鍵盤修正代碼。

深圳這座曾以生產消費性電子產品聞名的製造業大城,正依託中國高速發展的AI技術,轉型成機器人產業重鎮。


深圳南山區留仙大道,正發展成「機器人谷」,擁有全球最多人形機器人有效專利的優必選,總部也在這裡。

二○一七年,一群西安交通大學的學長學弟創立了優艾智合。他們憑著精準的雷射導引技術,和自研的核心算法,很快就開發出商用的工業物流和巡檢機器人。

然而在一九年,他們把焦點轉向半導體產業。

「我們的定位是要找個窄的、縱深深、又門檻高的領域,一頭扎進去,別人就沒必要進來一起內捲,」優艾智合副總裁關健笑著向《天下》解釋。

半導體廠多用天車搬運晶圓盒,但不少成熟製程廠還是依賴人力搬運,隨之而來的震動和靜電會降低產品良率。而且天車軌道系統缺乏彈性,一旦設置,就難再重新調整路徑。

優艾智合:幫台積造晶圓巴士

於是優艾智合決定投入半導體這個新賽道,免費向半導體廠提供原型機,獲得進廠測試的機會,十人的研發團隊在附近租房日日打磨,歷時一年半才開發出搬運晶圓的機器人。

這系列機器人已經進到台積電的上海松江廠工作。中芯國際、芯聯集成等中國半導體廠,也都是優艾智合的客戶。

「台積電的思維是很先進的,」關健說,「他們想的從來不是搬運一兩個盒子的問題,而是怎麼讓這些盒子在工廠裡的扭轉效率更高。」

因此優艾智合與台積電合作,開發出「晶圓巴士」:讓晶圓盒料架自己動起來,在廠內不斷運行,搭配搬運機器人作業,大大提高物料的周轉率。

目前,半導體廠解決方案已成為優艾智合的主攻市場,並跟隨半導體設廠的趨勢在日本設分公司,成功出海。

優必選:人形機器人專利最多

不過工業用機器人在中國的業界算是小眾。近年業界主打的是符合大眾想像、科幻電影中可見的人形機器人。

位於深圳南山區北方,緊鄰大學城的留仙大道,正長出一座「機器人谷」,短短七公里內有至少十五家機器人相關企業,包括:成立已十五年的優必選,和造出全球第一款能前空翻機器人的眾擎。

「我們是人形機器人在中國的黃埔軍校,」優必選首席品牌官譚旻驕傲地說,許多同業的初創團隊都是優必選的前員工。

這樣的自信來自於優必選握有三千多項專利,同時是全球掌握最多人形機器人有效專利的企業。而且從AI技術到伺服驅動器等核心零組件的一條龍,優必選都自行投入研發和製造。

去年底,優必選開發的Walker S系列人形機器人,已經進到電動車廠比亞迪、極氪,和鴻海旗下的富士康工廠實訓搬運。蔚來汽車廠中,Walker S也參與品管和貼車標的工作。


★優艾智合看中半導體業對智慧化物流的需求,打造出晶圓搬運機器人。圖為副總裁關健。

科技戰對機器人幾無影響

這不禁令人好奇:打了七年的美中科技戰,為何沒拖慢中國機器人的發展?

「我們在高端晶片上的合作伙伴,還是英偉達(輝達),」譚旻直言,業界沒有更好的選擇。

然而,機器人運用的並非最先進、被美國禁止出口中國的AI晶片,因此直接影響不大。

但出口管制的確拖慢輝達晶片的交付貨期,優必選曾在考量標準與客戶需求下,採用中國國產的替代晶片。至於是哪家公司生產,譚旻則不便透露。

過去一年,DeepSeek等中國大型語言模型(LLM)發展亮眼,但業界提醒,這並不直接導致機器人飛躍性成長。國產LLM成熟的意義,是讓業界有更多選擇用來改善自研的大模型。

優必選與優艾智合都與百度的文心一言、阿里的通義千問等中國LLM合作。但關健坦言,優艾智合未與GPT合作,就是擔心未來若美國也限制中國廠商使用,會影響已交付產品的功能。

中國機器人的快速發展,並非核心技術有超越西方的突破,而是得益於幾個在地優勢。


★ 優必選也開發陪伴型機器人, 致力於讓機器人帶入千家萬戶。

「算力平權」加速技術成熟

第一個優勢是完整的供應鏈,且竟是「特斯拉點燃了這把火,」譚旻說。

特斯拉研發人形機器人Optimus後,許多國際大廠也跟著投入賽道,即便這些機器人不一定在中國組裝,但許多關鍵零組件卻由中國公司生產,讓當地長出完整且實惠的機器人產業鏈。

第二個優勢,則是豐富的工業場景。北京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孫富春指出,具身智能機器人需要在物理環境中訓練學習。而中國多元的工廠環境,和政府推廣的助力,讓機器人有大量的實訓機會。

第三,則是相對低廉的算力。除了實體訓練外,業界也用仿真(simulation)平台在虛擬環境中訓練大量機器人,這需要龐大算力。如今包括華為、阿里和騰訊等中國網路巨頭,都競相推出雲端和仿真平台,成本較以往業者自己搭建平台便宜。

「這有點像大力出奇蹟,」關健形容,當各家廠商都獲得「算力平權」,自然能加速技術成熟,更快篩選出最具潛力的商業模式。

華為雖已宣示不自己造機器人本體,但也推出雲端服務、盤古具身智能大模型,和昇騰、鯤鵬晶片支持算力。如同在電動車形成鴻蒙生態圈,未來華為也可望在機器人發展中擔任重要後援。

人形機器人打工,還需等一等

即便如此,中國機器人的商業化進程可能沒有表面上這麼快。

「靈巧手是目前的瓶頸,」一名台灣業者指出,理想中機器人的手要由一顆顆小巧、低功耗、高扭力又不易過熱的集成馬達組成,才可做出人類手部細緻的動作,但目前技術仍有相當困難。

再者,一名中國業者也直言,目前單支機械手臂的承重力僅約十公斤,實訓多只能搬空箱。

因此,要想看到人形機器人真正意義的進廠打工,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2025/9月 第831期

本文摘錄自‎

工業大城深圳變研發之都 機器人進台積、富士康

天下雜誌

2025/9月 第8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