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上祚 台灣的金融科技創新,這幾年有一件弔詭的現象,金管會大張旗鼓推動的項目,例如純網銀、第三方支付、虛擬幣交易所,雷聲大雨點小、愈管愈死。但有一項同樣處在灰色地帶的業務,卻愈來愈旺,它就是「移工小額匯兌」業務,該項業務自2021年6月頒布管理辦法迄今,已經釋出5張執照,其中一家「東聯互動」今年10月還將股票上櫃,該公司去年獲利2.33億元,賺了近一個資本,令人好奇的是,外勞匯兌這麼好賺,純網銀為何不進來搶一杯羹?難道是水太深了嗎? 近年來隨著中美貿易戰、台商回台,台灣的外籍移工人數持續增加,根據勞動部統計,台灣移工人數去年底達83萬人,連同台灣20萬名外籍配偶,台灣與東南亞國家之間小額跨境匯兌需求非常殷切,然而就在外籍人口突破百萬之際,移工與母國之間的金流,卻長期在法令的灰色地帶進行。

▲台灣的外籍移工人數持續增加,與東南亞國家之間小額跨境匯兌需求非常殷切。(資料照,陳品佑攝)
持合法執政業者辦理業務僅占12.61% 去年6月,監察院針對外籍移工未透過合法管道辦理匯兌,要求央行、金管會及勞動部共同檢討改善,該報告指出,台灣移工每年有上千億元的跨國匯款需求,但最早取得金管會「移工小額匯兌」執照的統振與東聯互動二家公司,一直到去年3月以前的累積客戶數與交易總額僅40萬人次及369億餘元,換算每月實際匯兌交易金額26億餘元,僅約為在台外籍移工每月薪資總額12.61%。 該調查報告指出,統振等外籍移工匯兌業務,交易金額占比有待提升,但金管會卻仍未開放電子支付機構,申請兼營外籍移工小額匯兌業務,限制了合法「移工小額匯兌」服務量能,亟待引導移工透過合法管道匯出薪資所得。 在監察院公布調查報告後,金管會後續又釋出了3張執照,分別是數位至匯、美家人力資源與融創國際,但仍有不少移工透過外勞仲介辦理代結匯,勞動部方面解釋,係因移工「工作時間及語言隔閡等因素,不易親赴銀行辦理」導致,「若取消代結匯制度,可能會影響約3成的移工」。 勞動部同時強調,移工與仲介業者長期存在信任關係,基於信任度與使用習慣,仍有逾3成透過私立就業服務機構代結匯。若取消代結匯,合法匯款管道遭限縮,恐致部分匯款遁入地下,製造更多社會問題。

▲移工與仲介業者長期存在信任關係,基於信任度與使用習慣,仍有逾 3 成透過私立就業服務機構代結匯。( 資料照,新北市勞工局提供)
外勞仲介協助辦理代結匯辦法早廢止 然而諷刺的是,仲介代結匯制度,自始自終都不是《就業服務法》法定的就業服務事項,審計部指出,早年央行為因應外籍勞工匯款需求,依之前勞委會函釋同意開放外勞仲介協助辦理代結匯,惟該函釋早在2002年間廢止,央行卻仍沿用迄今,衍生體制漏洞,並且導致外勞仲介背信侵占等違法行為頻傳。 上月初,台北地檢署偵破一起非法地下匯兌案,外勞仲介業者莊家榮協同印尼籍妻子黃來招,涉嫌以開設印尼雜貨店「印達貿易」經營地下匯兌業務,11年來經手金額高達50億元以上。去年新北地檢署同樣偵破一起非法地下匯兌案,業者同合順透過「閃電結匯」APP,經手146億元匯兌金流,並且有不知情的某商業銀行授信給同合順。根據媒體報導,該APP可將移工在台薪資即時匯入印尼當地銀行,只需透過超商繳費條碼即可完成交易,每筆匯兌手續費180元,其中公司獲利51元。 更神奇的是,這些地下匯兌業者取得外匯的管道頗為「多元」,以莊家榮經營的「伯樂人才資源仲介」為例,該公司在2019年間,向虛擬幣商邱兆濱私底下進行美元換匯,換匯金額8000萬元。 邱兆濱在法庭上辯稱,虛擬幣非由任何國家貨幣當局所發行,不具法償效力,並非《管理外匯條例》所定義之外匯。至於他與莊家榮的換匯交易,係因莊家榮有美元需求,基於二人友誼,因此將美元轉至莊美元帳戶,因為每人每年換匯都有額度,受限於外匯收支或交易申報辦法之結售外匯限額規定,因此私下將美元出售予莊家榮,並非以匯兌為生活之職業。

▲「移工小額匯兌」業務開放迄今4年,仍有3成移工仰賴外勞仲介代結匯。(資料照,新竹市政府提供)
外勞仲介各顯神通把錢匯到東南亞 台灣的外籍移工,長期以來仰賴仲介代結匯,外勞仲介如何各顯神通,把錢匯到東南亞,相關單位也諱莫如深。監察院調查報告指出,「監察院詢問何機關曾對移工透過委任私立就業服務機構代為辦理代結匯業務進行查核,勞動部、央行、金管會均未正面回應。」 「移工小額匯兌」業務開放迄今4年,仍有3成移工仰賴外勞仲介代結匯,背後的原因到底是外勞太過依賴仲介?還是代結匯背後的灰色金流,有其利益共生的歷史因素?或許很難評斷。不過,合法取得執照的「東聯互動」,去年公布的財報數據同樣驚人,該公司去年營收4.34億元,稅後淨利2.33億元,毛利率近5成,每股盈餘高達9.51元。 「東聯互動」亮麗的獲利數字,某種程度上也顯示監察院責怪金管會在釋出「移工小額匯兌」業務速度過慢,這項指責並非無的放矢。事實上,根據「東聯互動」的公開說明書,該公司的確也將純網銀、虛擬幣交所與西聯匯款等業者,未來確實有可能進入小額移工匯兌市場,同時也認為,純網銀於技術及數位服務上具有相對之優勢。
跨入小額移工匯兌業務也有門檻 然而,「東聯互動」公開說明書同時也指出,台灣各類金融機構或主流金融業者,主要服務對象為台灣原生族群,而外籍移工匯兌服務則需考量外籍移工之語言、文化及使用習慣,並提供多語言APP及客服服務,兩者主要服務族群定位不同,如要跨入小額移工匯兌業務,需投入大量資源於法規遵循、客服與系統建置。 至於虛擬幣交所,「東聯互動」認為外籍移工習慣使用便利商店現金繳款,而虛擬貨幣交易僅能透過虛擬貨幣交易所配合之銀行開立特定銀行帳戶,其繳款多元性仍不足,如外籍移工使用虛擬貨幣匯款,亦需尋找可出金之虛擬貨幣交易所,其程序較複雜。 事實上,金管會過去幾年的「移工小額匯兌」執照發放,某種程度上是在不開放競爭的同時,替外勞仲介「代結匯」制度化暗為明。 五家取得執照業者,包括統振、東聯互動、數位至匯、美家人力資源、與融創國際,幾乎沒有一家業者背後的大股東是現有純網銀或第三方支付背景。相反地,東聯互動在2021年投資了高雄「一卡通」,美家人力資源與融創國際,則是外勞仲介跨業經營移工匯兌服務;東聯互動是外勞電信預付卡起家,前幾年才淡出仲介業務;統振原本是一家裡電池製造商,後來才跨足外勞匯兌,數位至匯原本也是統振投資,後來才賣給華威創投。

▲外籍移工習慣使用便利商店現金繳款。(資料照,柯承惠攝)
業者迎來宏碁等大咖投資 在金管會尚未大舉開放競爭以前,「移工小額匯兌」業者已經先迎來大咖投資,2023年本土科技大廠宏碁宣布,參與統振私募現增,成為統振的最大單一股東。 根據宏碁執行長陳俊聖解釋,之所以入股統振,主要係因宏碁龍潭渴望園區移工匯款需求很大,一次匯款300美元,但銀行一次的手續費就要50美元,這對移工來說根本不划算,也不方便。後來聽到統振有移工匯款APP,移工只要在手機弄一弄,再到便利商店繳錢就可以,宏碁就決定認購統振股票。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年賺近一股本 解析純網銀燒錢同時外勞匯兌卻大發利市
新新聞
2025/10月 第2012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