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晶片、電動車及經濟發展 都需要穩定電力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強調:「我不是擁核,而是擁核綠共存,我們必須找到平衡點,不能讓高附加價值的產業出現衰退,不然十年後台灣可能變得又老又窮。」 文/楊喻斐 接受《財訊》專訪前,和碩董事長童子賢特別花時間更新他春節前用於三三會演講的簡報,七十七頁的內容,顯示他對能源議題的深入探究,也滿載著他對台灣發展前景的期待。「台灣要追求國家長遠競爭力,核能與綠能必須共存。」童子賢堅定地重述了他的主張。 去年六月,童子賢獲邀擔任總統府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會議由總統賴清德以總統的高度向外界宣示台灣要負起國際公民的責任。童子賢透露:「賴總統對於台灣的碳排數字非常清楚;幾次開會充分溝通,為了制定減碳的政策,也就把能源項目納進來。」 從反核變成擁核倡議者,童子賢總是不懼挑戰站在第一線,不管是出席各式公開場合或是私下的聚會,都以堅決態度表達台灣需要重啟核能的立場。讓他的立場改變,並決定挺身而出的關鍵,其實背後有著堅實的數據研究。
轉換:堅實數據研究 挺身而出倡議 「思考了很多年以後,我才決定在核二廠即將要停機的時候開始發言,我覺得不能讓它停機。」童子賢語重心長地說。只是台灣反核聲浪從未停歇,支持綠能的一派對童子賢的表態並不以為然,他記得在第二次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議上,就有人嘲諷他:「小英政府這麼努力發展綠能,你這樣說是否定小英總統的成就嗎?」 童子賢決定用數字說話,來證明台灣發展綠能是有天花板的。他指出,目前台灣的太陽能與風力發電各占了四.六%與二.二%,努力八年的時間才有如此的成績,可是這樣的速度卻遠遠落後全世界;如今,全球不排碳發電的比率已逼近四○%。 「六.八%根本救不了地球暖化!」童子賢的話一落下,正凸顯了這場會議的核心風暴,台灣牛步化的減碳進度正陷入新的瓶頸。他進一步說,除了新科技的綠能,我們也仰賴古典科技的綠能,即是水力發電,但現實環境是,只要有颱風降下豪雨,水庫就被迫洩洪,等到颱風季節結束後,水庫又乾涸了,這還不包括淤積的問題。
務實:綠電難救暖化 面對用電難題 「我們要了解自己的天然條件,」童子賢用台語說,「我們要認分。」台灣的水力發電從日治時期就開始建造,經歷兩蔣時代直到現在,水力發電的貢獻度還是停留在二.五%,即可知癥結所在。 「現在是時候把意識形態放掉,這是不分藍綠黨派的議題,須思考的是攸關國家長遠的競爭力。」童子賢話鋒一轉,為什麼電力與能源的問題會與國家競爭力有關係呢?因為世界正在轉變,科技能力與製造能力會成為基本國力,人才、算力、電力將決定國家的競爭力。 童子賢直言:「算力即國力,電力即國力,因為電力成本就是國家的成本,尤其電動車、AI運算、晶片製造都需要穩定、經濟以及不排碳的電力。」 台灣一年的用電量即將邁入三千億度,每度電成本增加一元,全民的負擔就增加三千億元。如果把台電近兩年來四波漲價的費率套在台積電身上,不難發現,負面的衝擊正在發酵中。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就曾公開表示,台灣電價將成為台積電所有生產基地中最高的地方。 國際信評機構標普全球去年十月發布的《電力供應逐漸成為台積電的信用風險報告》預估,相較於二○二三年,台積電的電力需求到三○年將增加兩倍;台積電二三年用電量占台灣總用電量八.四%,到三○年可能達一五.六%。台灣發電容量緩慢成長的影響下,將使台積電高耗電晶片生產面臨考驗,甚至影響到獲利能力。
主張:捍衛台灣國力 核電不可或缺 統計從一三年至二三年,台灣用電成長一一.八%,同期全球成長二五.四%,而中國與印度分別成長七四%、六五%,美國則衰退二.二%。童子賢認為,台灣的人均用電量隨著 高齡化、少子化等影響,將開始停滯甚至減緩,在這個基礎下,要解決台灣的用電問題沒有那麼難,不用自己嚇自己。 「工業用電的電費,其實是被綠能的成本拉高的,隨著台灣陸地的綠電已趨飽和,現在往更深層的海洋發展,也就是離岸風電,不只成本高昂,更造成海洋生態的浩劫。」童子賢有感地說,了解了這些數據後,他更堅信台灣必須重新邁向返核之路。 觀察國際趨勢可以發現,在地球暖化的威脅以及俄烏戰爭等地緣政治曝險之下,再度讓瑞士、瑞典、芬蘭、義大利、日本等國紛紛重啟核能。當中用電成長最快的中國亦積極投入第四代技術;而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投資的快中子反應爐,是去年六月於美國懷俄明州動工興建。 回到台灣身上,「我們必須找到平衡點,不能讓高附加價值的產業出現衰退,需要尋求務實的作法。」童子賢強調,綠能與核能可以共存,而不是互相排擠,因為台灣深夜用電量仍達尖峰期的六○至七○%,核能可以成為夜間的基載電力,彌補綠電間歇性發電的缺點。 再者,以瑞士為例,因為土地面積與台灣相當,又以高山地形為主,而瑞士使用四四・四%的核能。台灣如果重啟核能,只要使用既有的核一、核二、核三以及核四廠的空間即可,無須額外的土地,更何況,現在實際使用的空間也僅有四分之一。
對策:國會鬆綁法規 鼓勵資金投入 然而,台灣要踏上返核之路,首要條件是需要立法院進行修法。童子賢指出,環境法規上有「非核家園」這個緊箍咒,官員們也只能依法行事,所以希望在立法上先鬆綁,將核電廠運轉執照年限從四十年延長至六十年,並廢除五年到十五年前提出換照申請的年限限制等條例。 至於核安與成本的問題,童子賢坦言,核能研究已停滯一陣子,但現在國際科技大廠相繼投入各種新技術,不管從材料科學、工程研究等角度出發,不只追求十倍、百倍以上的安全性,還發展出如何有效降低核廢料以及核廢料再利用當成燃料的方法。 他樂見國際間不斷有研究資金的投入,就如同iPhone的演進一樣,十年之間進步速度驚人,不管是傳輸頻寬、影像視訊、運算能力等,希望未來核能的進步也能夠像智慧型手機一樣,在科技基礎之下,讓不排碳的核能成為更安全、更經濟實惠的能源。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從反核到返核 童子賢:先鬆開「非核家園」緊箍咒
《財訊》
2025/2月 第731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