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位半導體新黃金鏈 隱形冠軍浮現
AI晶片時代,任何一點製程失誤都可能導致數百萬美元損失;因此,測試已不再是單純的收尾工作,而是守護半導體供應鏈的關鍵防線。 文/林苑卿 如果一台AI伺服器就是一輛超級賽車,那麼晶片就是那顆強而有力的引擎。晶片若有任何一點瑕疵,就等於讓一輛價值上百萬美元的賽車,帶著裂縫的引擎衝上賽道;一旦爆缸,損失的不只是伺服器,而是整個資料中心。 因此, 過去常被視為「製程收尾」的晶片測試,如今已成為半導體產業鏈的關鍵守門員,是AI晶片從設計到量產都必須嚴格把關的重要環節。

▲探針卡從過去半導體前段製程的配角,如今已躍升為良率與成本的關鍵要角。達志
逆轉:測試地位升級 從配角變要角 「測試」角色逆轉,正在改寫半導體供應鏈的遊戲規則。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 SEMI)產業研究資深總監曾瑞榆一語道破這場轉變的核心:「一顆AI晶片的單價,比過去傳統晶片貴上數千倍甚至數萬倍,所以每一個環節的測試都非常重要。」 曾瑞榆舉例,傳統成熟製程的晶片一顆大約台幣十元,但一顆AI晶片往往台幣數萬元以上;「因為晶片太珍貴了,測試就必須全面升級,以前出問題就丟掉,但現在只要出錯,整個模組報廢,損失就十分慘重。」 過去, 測試被視為半導體製程例行的「收尾」。在半導體產業黃金年代,晶片設計公司專注於電路創新,晶圓廠追求製程微縮,而封測廠則專注於壓低成本,只要確保產品沒有瑕疵即可。 然而, 隨著摩爾定律逼近物理極限,晶片開發從製程微縮轉向異質整合,測試的角色也隨之翻轉。IC設計公司把測試規格拉高,晶圓廠與封裝廠投入更多資源發展整合技術,而測試也成了確保異質晶片能「真正跑得動」的關鍵。 封測廠的發展策略,從專注壓低成本,轉為技術升級,是因為CPU、GPU、碳化矽(SiC)等不同材料、不同功能的晶片被封裝在一起,對散熱、溫控與頻率的要求遠比以往嚴苛。 「這不是單純的技術疊加,而是工程整合能力的比拚,測試就是其中的關鍵。」漢測榮譽董事長許金榮指出。測試必須驗證不同材料的相容性,並確保高功耗運轉下的穩定性;這讓原本被忽視的「最後一道工序」,搖身一變成為能否量產成功的門檻。
前段:測試難度提高 台廠技術勝出 晶片測試分為前、後段兩個製程。前段測試就像是在每部機器組裝之前,必須反覆確認每個零件都沒有瑕疵;而如果說前段測試是「把關零件品質」,那麼後段測試就是「檢驗整車性能」。 在chiplet(小晶片)架構下,前段測試如今變得非常嚴苛。過去晶圓廠或測試服務廠只要採購探針卡挑出壞掉的晶粒就行,但現在每一顆晶片都要被精細檢驗,甚至連「邊緣良品」都得判斷清楚。 中華精測總經理黃水可指出:「晶片切小顆以後,良率會提升,但也意味著測試更繁複;以前測試的大晶片,現在一顆可能要拆成三顆、四顆來測。」他強調,測試的挑戰不是簡單的倍數成長,而是多樣化與精細化,「整體下來時間較過去延長一到兩倍,而複雜度也大幅增加」。 前段測試的主要買方是晶圓廠(台積電、聯電)或受託的測試服務廠( OSAT),它們需要採購探針卡來驗證晶圓上的每顆晶粒。IC設計公司雖然不直接買探針卡,但會深度參與規格定義,確保產品能在量產中被正確驗證。 台灣在前段測試的三大代表性廠商為精測、旺矽、漢測。精測專攻MEMS(微機電)探針卡,旺矽聚焦高頻測試,漢測則投入薄膜式探針卡。隨著先進封裝使晶片面積更大、結構更薄,探針卡也必須隨之進化。MEMS技術能在壓針時保持均勻,避免壓壞脆弱金屬層,也成為精測的重要優勢。 漢測則在薄膜式探針卡大舉投資,因其能承受高頻高速訊號傳輸,特別適合AI晶片延長的測試時間需求。總經理王子建強調:「在AI時代,客戶最在意的是風險。我們不只是提供產品,而是幫客戶降低損失。」

▲中華精測總座黃水可透露,目前公司已成為全世界極少數可以提供CoWoP先進封裝相關解決方案的供應商。潘重安/攝
後段:需求全面暴增 兩大廠最受惠 在後段測試方面,全球最大的專業測試服務廠京元電,以及全球封測龍頭日月光投控,正好分別代表了後段測試的兩大核心能力。 京元電憑藉規模化的產能支撐,確保AI晶片能逐顆驗證,不因產能不足延誤出貨。日月光則以封測龍頭的整合優勢,把封裝與測試緊密結合,延伸至系統級測試( SLT),在長時間高功耗環境下驗證晶片穩定度。 系統級測試的需求暴增,連帶地,京元電、日月光等封測廠也必須大量採購測試座(Test Socket)來支撐系統級驗證。「相較於過去十秒就能完成的測試,AI晶片往往需要一個小時甚至更久,而且要在高頻高速、大功耗環境下進行,對測試座的穩定度要求極高。」穎崴全球業務營運中心執行副總經理陳紹焜直言。
AI晶片測試的挑戰,來自高頻寬、大電流、長時間運轉與封裝整合的多重壓力;因此,台灣的測試產業鏈逐漸分化出不同的專業定位。在前段製程,精測憑藉MEMS探針卡技術,站上國際AI與HPC舞台;旺矽專注高頻應用, 掌握5 G 與高階邏輯市場;漢測則在薄膜式探針卡取得突破。而在後段,京元電與日月光則分別以產能與整合強化供應鏈韌性,而穎崴、藉系統級測試優勢卡位高端市場。 全球測試市場高度集中化。美國FormFactor、日本Micronics 是國際級探針卡大廠,但台灣廠商在邏輯晶片、AI晶片測試耗材領域逐漸追趕甚至超越。曾瑞榆強調:「在探針卡、測試座等耗材上,台灣廠商的技術已非常成熟,在邏輯晶片領域甚至不輸國際大廠。」 這不僅顯示台灣不只是晶圓代工的世界霸主,也在測試環節孕育出一批隱形冠軍。它們也正形成一個完整的「測試生態鏈」,讓台灣企業在全球AI供應鏈中建立不可取代的地位。
台廠:生態鏈漸完整 站穩全球地位 群益投信基金經理人陳沅易指出,台灣的優勢在於與台積電、聯電、日月光等供應鏈深度綁定,能快速回應客戶需求;加上AI與HPC需求激增,國際大廠反而需要依賴台灣供應商。這也是為何精測、穎崴等公司能逐步打進輝達、超微等國際客戶名單。 不過,法人提醒,未來測試的挑戰不僅在「能不能測」,還在「如何降低成本與時間」。目前,業界積極導入自動化測試平台,結合AI演算法判斷邊緣良品,以縮短測試時數。 如果晶圓代工是半導體的心臟,那麼測試就是維繫血液暢通的動脈。當AI晶片不容失誤,測試已不只是產業鏈的一環,而是能左右全球競賽輸贏的關鍵。台灣如今不僅在晶圓代工稱霸,更憑藉測試技術在供應鏈中卡位,成為AI晶片能安全上路的最後一道防線。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從配角到關鍵守門員 台灣測試廠喜迎AI晶片升級潮
《財訊》
2025/10月 第747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