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從肉身解救出來 打造機器人友善社會

數位科技救缺工


未來每個人都有分身,就像現在人手一支智慧手機?面對無人服務的未來,日本正如火如荼從各方面打造對數位科技與機器人友善的社會。

文—王一芝 攝影—謝佩穎

日本正在與高齡與少子化賽跑。目前人口一.二三八億的日本,已連續第十五年減少。用日本前首相岸田文雄的話來說,他的國家「正處於無法正常運作的邊緣。」

讓一切運作起來,「機器人和虛擬分身是最好的解方,」被CNN選為改變世界的天才、有「日本現代機器人之父」之稱的大阪大學工學研究科教授石黑浩直截了當說。

來到他的研究室,眼前坐在黑幕前被梳理整裝的,是他二○○六年以自己為原型製作的仿人機器人GeminoidHI-6。

「你問什麼問題,他都可以回答,」身後傳來的聲音,才是不管外型、穿著和表情都和機器人分身一模一樣的石黑浩本尊。

石黑浩:分身將如手機般普及

眉頭緊蹙、表情嚴肅又總穿一身黑的石黑浩說,自己十多本著作和所有媒體採訪都已輸入,分身機器人能夠代替他去上課、演講,連未輸入的私人問題,也回答得比本尊有誠意,「石黑教授最喜歡吃泡麵,因為可以很快解決一餐,」分身說話的語調,和本尊一樣平。

便利商店Lawson(羅森)實驗店鋪的虛擬店員,就是石黑浩二一年新創企業Avita(阿凡達)的落地應用。

實現使用機器人分身的社會,也是日本內閣府五年前啟動的射月型研發計劃之一。領軍的石黑浩指出,他計劃把人類從肉身解救出來,創造一個任何人都能隨時隨地自由工作的社會。

「未來每個人都有一個分身,」石黑浩認為,不管是機器人、虛擬分身,還是AI代理,「就像現在每個人都有一支智慧型手機,是不可抗力的趨勢。」

四月開展的大阪世博「生命的未來」展館,就是石黑浩對未來社會的想像。


▲大阪大學教授石黑浩與仿真機器人站在一起,外型、聲音和神韻幾乎一樣,已能代75替他幫學生上課

政府:改變法規與軟硬體設施

透過數位化和AI技術,人類能與仿人機器人和機器人自然互動。電腦合成影像的虛擬分身,則讓男女老少、甚至身障人士都能參與。

面對無人服務的未來,日本正如火如荼地打造一個對數位科技與機器人友善的社會。

早在一六年,日本就透過「Society5.0」(超智慧社會)把新科技整合進社會發展藍圖,接著公布專門的新機器人政策。二四年更新「實現數位社會重點計劃」,關注各族群數位需求。

要成為機器人友善社會,首先要從法規改起。以駕駛為例,因應交通運能不足,日本二三年就放寬自動駕駛車輛上路限制,二四年先在高速公路部份路段開放,再導入普通公路。

因此日本政府必須在高速公路設置自動駕駛車輛的專用道路,還要安裝感測攝影機,以及擴建高速的通訊網路。日本政府也要求產業團體提出相應對策。

便利商店向來是零售業缺工的重災區。根據去年《日本共同通訊社》調查,一成二的超商迫於人手不足,無法二十四小時全年無休。

無人自助收銀台無疑是最佳解方。但這必須讓超商所有商品都植入內建IC晶片的RFI(無線射頻識別)標籤,屆時顧D客把商品放進購物籃,就能瞬間結帳。

企業:用科技減少人力需求

為此,日本經濟產業省一七年聯合日本7-Eleven、全家、Lawson等五大超商,共同發表「超商IC標籤一千億枚宣言」,目標在二五年全面導入RFID。

最大考驗還是成本。當時一枚標籤成本就要三至五元台幣,還要加上天線、讀取器等裝置費用,這讓產品種類多且繁雜的超商裹足不前。

《天下》實際觀察,當初率先導入RFD的Lawson,也尚未普及到所有店面,反而另外增設櫃台,輔助顧客熟悉自助結帳。

倒是品項沒那麼多的連鎖服飾品牌優衣庫(Uniqlo)、GU,已全面應用RFID技術。

《華爾街日報》報導,優衣庫七成顧客會使用兩秒就能自動生成帳單的自助結帳,有些市場甚至到九成,不但顧客結帳時間減半,更提升庫存管理效率。

有了顧客對優衣庫的好評,加上目前RFID標籤的成本已降至每枚約一.三元台幣,讓超商、藥妝店的大規模應用,似乎成為可能,產經省將祭出哪些招式催超商乖乖就範,值得觀察。

企業的確可以負擔成本,但更多時候,需要官民合作重塑遊戲規則。


▲成田機場引進可偵測人潮擁擠狀況、自行走動巡邏的保安機器人Cocobo,設計目標是「不嚇人,但要有威嚴感」。

官民合作:重塑產業遊戲規則

因應五年後就要採用無人物流,日本政府二三年公布物流創新導向政策,要物流公司檢討現有產業慣例。比如優化系統,讓等待和裝卸貨物時間壓縮在兩小時內。政府則提高物流車的高速公路限速、可用更大型卡車等。

政府更教育消費者,鼓勵選擇彈性的交貨日期,降低收件人不在,必須重複投遞的情況。

日本原本就是機器人大國,加上長期在電影、動漫薰陶下,亞洲國家社會比歐美更能接受機器人,像日本動畫《原子小金剛》就長期塑造「機器人是助手」的正面形象,降低人類對科技的戒備心態。

今年大阪世博會,石黑浩希望引導民眾思考「機器人伙伴」的角色,「歐美不會把機器人當朋友,比較像把他們當僕人。」


▲Lawson推出進化版GreenLawson,除了進駐虛擬店員,還有自動掃除機器人,唯一實體店員只要專職補貨就好。

消費者:與機器人分攤工作

為了達成人類與機器人共存、共榮的社會,日本經產省陸續在福岡、神奈川、筑波等地,設立人人都可接觸到的機器人特區,作為中繼站試水溫,輔助技術演練,再逐步融入人類的生活環境。

舉例來說,筑波車站半徑五公里區域,允許機器人搭乘電梯、在大樓中穿梭或在公共道路上行走。機器人還有專屬車牌、與行人和腳踏車共用的車道,以及搭乘式機器人的借還站。

讓民眾接受機器人是朋友、不是僕人很重要,因為不少細膩的工作,機器人無法完全代勞,需要人力協作。

例如,送餐機器人雖然可把餐點送到消費者座位旁,但只能站在原地等待,並以語音提醒消費者「餐點已送達」,消費者必須自行把餐點端到面前,養成習慣與機器人分攤工作。

為了讓送餐「好朋友」行走,餐廳要加寬走道,座位設計成適合機器人停靠,統一托盤形狀和重量。但若消費者不小心椅子坐太後面、在座位旁放行李箱,或在走道聊得太開心,都可能導致機器人無法正常工作,所以要適時教育消費者禮讓送餐機器人。

石黑浩認為,人類與機器人共存的社會已到來,「現代人說不定也是機器人的一部份。很多人沒智慧手機,什麼事都做不了,」他反問,「身分證到底該發給人類,還是智慧型手機?」

石黑浩從前幾年開始,就迫切想把意識植入,創造出真正擁有人性的機器人,能夠進入社會和人類進一步互動,「理工人比較少碰這塊,需要像社會學或人類心理學的文科專家協助,機器人才有辦法和人當朋友。」

日本Recruit Works研究院預估,二○四○年,一旦日本的勞動力供給缺口達到一千一百萬人,將無法維持生活所需。也就是說,機器人和虛擬分身必須在那之前,成為日本社會源源不絕的替代人力,「應該來得及,」機器人鬼才石黑浩不疾不徐說。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2025/5月 第822期

本文摘錄自‎

把人從肉身解救出來 打造機器人友善社會

天下雜誌

2025/5月 第8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