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碳匯 ESG新拼圖


友善地球 微軟、蘋果都在搶 台積電也積極布局


從微軟、蘋果到台積電、緯創,近期均積極投入森林或海洋碳匯開發。而背後不只是為了環境永續,更意味著自然碳匯已經成為企業碳策略不可忽視的一環。

文/張道宜


台灣從二○二一年起,政府宣布邁向二○五○淨零碳排,然而根據環境部報告,我國二三年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約為二.七九億公噸二氧化碳當量(下同),比二一年少○.一九億公噸。但可用來抵扣碳排的碳匯,同年僅創造○.二一七億公噸移除效果,甚至比兩年前還少,離三○年的減碳目標漸行漸遠,顯見台灣從政府到企業對碳匯關注普遍不足。

相較之下,國際正積極投入碳匯專案。亞馬遜、雀巢、拜耳、沃爾瑪與H&M等跨國企業在二一年組成LEAF聯盟,旨在減少全球森林砍伐,並於二四年砸下一.八億美元,資助巴西亞馬遜雨林社區進行保護,以獲得一千兩百萬噸的抵減額度。此外,微軟也在今年三月宣布在印度推動三十年造林以換取碳匯,預計移除大氣中三百萬噸二氧化碳,而微軟則購買其中的一五○萬噸的碳移除額度。

事實上,碳匯與碳權,是相互關聯但不同的概念。碳交所總經理陳脩文解釋,全球自願性碳權專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減緩型(reduction),例如更換節能設備以減少排放;以及移除型(removal),透過自然或人工方式移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而自然碳匯正是最主要的移除途徑。

而相較於可交易的碳權,碳匯是自然或人為的吸碳機制,本身不具交易屬性;需進一步將碳匯依據環境部核可的方法學進行計算,並經第三方查驗與定期監測,才能轉換為碳權,也就是可用於抵換或交易的減排額度。

不只買碳權 微軟、台積電也投入碳匯

現行的自然碳匯主要包括森林、海洋與土壤,不同來源的固碳效果差異甚大。例如森林碳匯平均每公頃每年可吸收約十至十五噸二氧化碳,竹林吸收能力更高,最多可達二十噸,土壤碳匯則約五噸。未來隨著技術拓展,碳匯形式將更加多元,例如微軟除了投入造林,也投資新創開發「加強岩石風化」的技術,利用岩塵固定二氧化碳。

在企業加緊減少碳排腳步同時,碳匯仍是不可或缺的存在。「碳權是流量,但碳匯是存量。」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解釋,不管再怎麼減碳,只要有經濟活動,就會有碳排,因此對企業而言,碳匯能穩定減少碳排。例如微軟為了達成三○年負碳排(Carbon Negative),也就是減碳總量超過排放量,不僅得使用低碳能源發電、生產,也得積極開發碳匯,才有可能達標。

對企業而言,布局碳匯,也能為ESG資訊揭露打好基礎。「藉由自然碳匯專案設定生物多樣性對應項目,進而做到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部執行副總經理李介文表示,現行財報只要求到IFRS的S1(一般規定)與S2(氣候相關揭露),也就是對企業的永續財務影響性和氣候資訊揭露,並未推及到自然與生物多樣性。但下一階段的S3(生物多樣性)已經進入研議階段,未來勢必走向強制揭露,因此已有多個國家要求企業在其財報中,納入對生物多樣性和自然資源使用的影響分析,從經營根本思考自身對整體生態的影響。


▲台積電在台中大安的海岸造林自願減量專案,斥資超過3000萬元,被視為台灣指標碳匯案例。

企業一舉兩得 做好ESG揭露基礎

「人」也是企業碳匯規畫時不可忽視的環節。碳匯經營,另一方面也能扶植在地產業,締造企業、社區與地方產業共好。

例如擁有全球九%雨林面積的巴西帕拉州,因為農業刀耕火種,導致林地損失,而亞馬遜公司二一年在當地投入修復熱帶雨林破壞的碳匯專案,不只幫助復育兩萬公頃的森林,更與在地社區領袖、原住民族群合作,提供資源與技術協助轉變耕作方式,也能增加收入。

不過碳匯的產生,需要長時間才能看到結果。也就是說,台灣想要擴大碳匯量能,應該政府、企業、民間三管齊下。

以森林碳匯為例,台灣森林面積約二二○萬公頃,覆蓋國土超過六成,但現有盤點只是估算,也未能精進。「可在環保的大前提下,開放部分國有林地,由企業出錢出力認養,成果可列為企業碳匯,也能舒緩目前台灣照護森林人力、投資不足的壓力。」李堅明建議。

已有企業展開行動,指標案例包括台積電在台中的「海岸造林碳匯自願減量專案」;緯創也與永在林業合作,開展屏東車城總面積一百公頃,相當於四座中正紀念堂的森林經營碳匯專案。

雖然台灣尚未建立完整的海洋碳匯方法學,但台灣四面環海,碳匯開發潛力無窮。緯穎與陽明海運參與復育珊瑚礁,就是希望透過珊瑚蟲在海水中吸收碳酸鈣,成為海洋重要的碳儲存庫。

但展望台灣碳匯之路,恐怕困難重重。台灣林業自一九九一年起全面禁伐天然林後,萎靡三十年,現存的產業與人才庫,恐怕都不足以因應企業碳匯需求。此外,根據二○二○年農林漁牧普查結果,台灣私有林多屬於小規模林主,林戶平均每家林業土地面積僅一.四二公頃,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退休副教授邱祈榮預估,至少要上百公頃才能具備經濟規模,林戶整合困難。


林業凋敝、企業焦慮 台灣碳匯路迢迢

此外,有學者透露,許多企業對碳匯要求立竿見影,使得土壤碳匯對於企業的吸引力遠遠不足森林。邱祈榮提醒,企業也必須意識到,碳匯專案是長達數十年的承諾,然而多數企業缺乏有關自然生態的實務經驗,特別是造林,都仰賴專業機構扮演諮詢與執行角色,而這些中間人是否能提供專業建議,而非一味討好企業主的想像,將是成敗關鍵,「我們看過,有基金會搶著承包企業植樹案,卻只承諾照顧三年,成效相當有限,卻也列在企業的ESG報告裡,這與漂綠沒什麼差別。」

也有人認為環境部在專案與方法學的審查過於嚴苛,但邱祈榮指出,碳匯專案執行三、四十年以上,保留彈性同時,最重要的是形成可持續營運的商業模式,「若只是企業單方面承擔成本,最後恐怕還是由大自然與社區來承擔最後的結果。」 閱讀完整內容
《財訊》2025/10月 第747期

本文摘錄自‎

自然碳匯 ESG新拼圖

《財訊》

2025/10月 第74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