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搜救犬訓練基地

新竹毛英雄與領犬員的專業養成之路


文/吳君薇 攝影/程天佑 採訪執行/劉之筠


▲新竹市搜救犬隊領犬員,左起溫智欽、黃國峰、周彥豪。

當我們在新聞畫面中看到搜救犬在災區瓦礫間穿梭,細細嗅聞是否有生命徵象時,很難想像這樣的英勇身影,是經過何等嚴格的訓練與選拔才誕生的。搜救犬的養成,建立在長期育種策略與一系列動物行為科學基礎上,一隻經過完整訓練的搜救犬,能把握黃金時間快速在災區判定搜索範圍,比起搜尋時間、距離都頗受限制的生命探測儀器,能爭取更多時間與判斷資源,將寶貴的救災量能分配到最可能有生還者的區域。

新竹市搜救犬訓練場於在2023年12月落成啟用,是除了中央消防署及高雄市之外,臺灣第三個、北臺灣唯一的搜救犬專用訓練場。這塊緊鄰科學園區的訓練場,是無數毛英雄們的搖籃,也在一日又一日的訓練中,見證領犬員與搜救犬的默契養成。目前新竹市有四隻搜救犬毛英雄已經取得專業認證,更在國內外訓練與測驗中屢創佳績!一起來開箱這座孕育毛英雄的搖籃吧!

搜救犬毛英雄的誕生

在臺灣,不論是海關或軍方等政府單位,都設有專責的工作犬培訓系統,目的在於培育能夠勝任特定任務的犬隻。就像品種犬會強調其良好的血統與外貌,工作犬也需要具備特定的天賦與性格,才能提高培育成功率,避免像大海撈針一樣盲目尋覓。

目前,臺灣大多數搜救犬的來源來自於關務署在臺中后里成立的海關緝毒犬培訓中心。這個中心所培育的犬隻,其祖先輩來自與澳洲合作的工作犬系統,也就是說這些狗狗們的血統本身即具備高度的學習與合作傾向。在這樣的優生學考量下,讓這些工作犬從出生起就比一般犬隻更具備與人合作的潛能,也能大幅減少訓練上的阻力與失敗率。

不過,即使具備良好基因,也不是每隻狗都適合成為搜救犬。工作犬的重要特質便是「愛吃」,因為唯有愛吃,才能擁有充足的動機接受訓練、學習新技能。在選拔搜救犬時,除了看狗是否「愛吃」,更要觀察牠是否「夠好動」。搜救犬的工作環境往往是在災區的瓦礫堆中,必須深入一般動物本能會產生抗拒的高低不平、踩起來不舒適的危險之處。這種可能與牠們生存本能牴觸的訓練,正仰賴牠們「好動」與「願意挑戰」的天性。與之相比,機場海關的緝毒犬與檢疫犬則需要相對沉穩的個性,以免在工作時打翻行李或過度干擾旅客。

★一般民眾也能做毛英雄的後盾 加入寄養家庭行列!

「社會化」訓練也是搜救犬培育的關鍵一環。狗狗在2 到4 個月大的幼犬時期,正處於大腦發展的黃金期,對外界事物接受度高,這個關鍵時期若能接觸越多樣的環境與人、事、物,未來面對複雜情境的適應力也越強。由於海關人力有限,無法帶著每一隻小狗外出認識世界,因此他們會在小狗斷奶後,將符合條件的幼犬送至遴選後的寄養家庭。寄養家庭的任務,就是帶牠們「見世面」,而海關則定期回訪檢視其成長狀況。在這個階段完成後,才會進一步進入系統性的訓練流程,以搜救犬而言,多半在犬隻1 歲後才進行挑選。

如果有喜歡毛小孩的民眾,這樣的機會既可以接觸可愛的幼犬,也能為公眾事務盡一份心力,可謂是一舉兩得!


那麼,如何挑選即將與自己工作的好夥伴呢?領犬員黃國峰分享,在挑選時,會透過玩具與狗狗互動,來觀察牠們的反應,藉此判斷其是否具有強烈的「慾望驅動」,同時試著觸發幼犬主動「想做點什麼事情」。具體的觀察重點包括:牠是否在面對陌生人時會退縮、是否能在遊戲中表現投入,以及在遇到輕微壓力(如被觸碰或用手阻擋牠)時,是否仍會堅持要完成遊戲。如果牠選擇退縮或停止,就可能不適合作為工作犬。

搜救犬隊伍所收編的狗,多半是經由海關挑選過後,因不適任檢疫、緝毒工作或其他任務而「釋出」的一歲左右犬隻。這些狗狗雖未通過原任務的標準,但或許正適合在另一條道路上發揮所長,成為守護災區的毛英雄!

搜救犬的誕生,不僅是育種、訓練與篩選的成果,更是一連串跨單位、公私協力合作的結果。每一隻能在災後現場奔跑的狗背後,都是一套扎實的制度與無數人的用心。

專業認證的里程碑:
IRO與MRT的嚴苛考驗


在災後現場穿梭的搜救犬,並不只是一群勇敢的毛小孩,牠們和領犬員是生命共同體,是受過專業訓練並獲得國際認證的工作團隊。為了證明牠們具備救援任務所需的實力與可信度,搜救犬必須通過嚴格的第三方專業認證,這不只是為了提升社會大眾對牠們的信任,更是要確保人犬團隊能在災害現場充分發揮作用,且不造成搜救困擾。

黃國峰分享,全球最具公信力的搜救犬認證系統是IRO(International Search and Rescue Dog Organization, 國際搜救犬組織)。臺灣也將IRO 的認證標準納入官方制度中,作為判定搜救犬專業能力的依據。不同於以國家為單位,IRO 的會員認定是以搜救單位組織申請加入,目前臺灣有兩個單位是IRO 的正式會員,包含隸屬於內政部消防署的臺灣特種搜救隊,以及高雄市消防局下的臺灣消防犬協會。

IRO 的認證分為初級、中級與高級三個等級,區分的是犬隻是否具備執行搜救任務的能力,只要通過中級認證,就能實際服役、出任務。然而,若要證明犬隻在真實災難場景中也能發揮作用,還必須通過更高層級的認證:MRT(Mission Readiness Test,任務準備測驗)。


▲搜救犬找到生還者後,必須在該地發出穩定的吠叫聲,請協力者前來救援,圖為搜救犬Clay。

MRT的設計宗旨,是檢驗人犬搜救組合是否真正「準備好」面對災難現場的各種挑戰。與一般技能測驗不同,MRT 強調面對實際救災情境的不確定性。整體測驗長達36至48小時,搜救隊需隨時應變,完成五到七場隨機指派任務,且每場任務的被尋人數不定、場域隨機,有時甚至不確定是否真有人受困。這樣的設計,模擬了災區的極端不確定性。評分標準也十分嚴格,並非單看找出幾人,而是重視整體表現是否「符合災區需求」,如是否造成其他團隊困擾、是否展現正確的救援行為,甚至若不小心做了造成危險的舉動都會被扣分。這樣的測驗目的是真實展現災區的實際情形,希望參與隊伍不只不可成為他人的負擔,還得在最艱困的情境中自給自足,正如領犬員溫智欽分享:「來救災的隊伍不只是幫忙,還要能顧好自己。」

也因此,只有通過IRO高級認證的搜救隊,才有資格挑戰MRT測驗,也就是全球最高強度的搜救犬能力驗證。新竹搜救犬訓練場在場域升級之後,目前已經是IRO 國際級搜救犬評量檢測合格場地,不僅是臺灣第三座、也是北臺灣首座搜救犬場。隨著空間運作日漸上軌道、與外縣市的互助合作系統更加健全,將有更多搜救犬與領犬員能在這裡完成培訓、接受測驗,並以標準化、專業化的流程投入災害現場,成為真正能夠「幫得上忙、不造成負擔」的堅實戰力。 閱讀完整內容
貢丸湯2025/10月 第37期

本文摘錄自‎

開箱搜救犬訓練基地

貢丸湯

2025/10月 第3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