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聲明,會讓新台幣匯率走向一個透明化的新世界嗎? 十一月十四日,台灣央行和美國財政部首度發布聯合聲明,宣布就匯率議題達成共識。我方承諾,不透過操縱匯率取得競爭優勢,並將繼續提升央行透明度。

▲在匯率透明化、央行節制干預後,大量且快速進出的國際資金,將成為影響匯率波動的重要力量,使得企業應對匯率風險的操作成本升高。


Q2:美國與多國都有類似聲明,那這對台灣仍具「特殊意義」嗎? 對台灣而言,依然有幾個特殊且重要的意義。第一個是,增加透明度,會增加市場信心。 一直以來,台灣央行最受議論的,就是隱形干預、不公布數據。一名金融圈人士表示,美國財政部早在十年前就要求台灣央行公布外匯存底等資料未果,美國財政部只好自己估算,「其實不只美國要不到資料,就連台灣央行理監事、財經學者也拿不到完整資料。」 但到了二○二○年,央行有了大轉變。為了回應美國財政部對於匯率操縱的關注,台灣央行於當年三月首次在立法院的業務報告中,主動揭露了二○一九年下半年的淨買賣匯金額。此後便確立了每半年定期公布的慣例。 這次聲明將公布頻率改為每季一次,內容則涵括外匯存底、匯率干預作為,「進一步提高了數據透明度,讓各界對其操作有基本了解、減少猜測,回歸市場機制,大家就更有信心。」一位本土投顧分析師說。 第二個是,國際地位升級,被高度要求公平競爭性。林啟超表示,台美發表聯合聲明,顯示台灣已被美國視為重要的夥伴,但也正因台灣的競爭力太強,美國為確保公平競爭、保護美國國內企業與勞工,就不能只是美國單方透明化,所以會高度緊盯台灣的匯率透明度是否更提高。 但同時對我們來說,挑戰也不小。台灣因政治因素沒有正式加入任何國際金融組織,無法參與任何最新金融制度的設計,或是獲得技術支援,只能跟在國際趨勢後面學。台灣也沒有加入任何大型區域經貿架構,要分散出口市場不容易,因此對美國依賴度更高,來自美方的合規壓力也會更大。 Q3:當公布匯率干預資料頻率縮短為一季,對央行與台灣匯市有何影響? 最大的影響是,「透明化之後,央行很難偷偷干預,操作手法被迫轉型。」一位分析師說,過去央行可透過拉尾盤或盤中突襲,讓場內參與者因無法掌握,不敢與央行對作;但數據公布頻率提高,就讓央行成為可預測的對手。 由於未來央行干預匯率,只能在市場出現「極端波動」或「失序」時才進場。而如果數據顯示央行在匯率平穩時仍持續買匯,又恐觸及美國的「單邊持續性干預」警告,迫使央行須在「阻升」與「放手」之間做更艱難的平衡。 代價這麼高,為什麼日本、韓國和台灣,仍得前行?一位外匯研究員表示,台灣對美貿易順差、經常帳順差都踩到美國的紅線。 另外,全球主要央行如聯準會、歐洲央行等都定期公布數據。台灣央行走向季度公布,是從新興市場央行轉型為先進經濟體央行的必經之路,有助於提升台灣金融市場的國際信譽。 Q4:未來新台幣匯率、外匯市場會有哪些變化?怎麼看待這一紙聲明帶來的影響? 根據彭博計算,今年上半年新台幣急升,央行曾動用一百三十三億美元外匯存底調節匯率,創五年來同期最高干預金額紀錄,使得央行在下半年的外匯調節緩衝空間僅剩四十五億美元,因而至年底為止,央行必須節制操作。在央行不能隨意出手下,匯率更容易受外資進出影響,波動幅度可能變大。 央行干預受限的第二個效應是,市場供需將更真實的反映在匯率價格上。既然台灣是對美貿易順差大國,光今年以來就成長逾八成,法人預期,新台幣會再緩步升值。 更長期而言,維持透明化的匯率,因會隨著市場供需波動,避免匯率長期被低估或高估,造成產業結構扭曲。「《經濟學人》所警告的台灣病,有機會解開一部分的結。」林啟超說。 對台灣來說,這一次的台美聲明,促發的不是升值壓力,而是要央行打開匯率的「黑盒子」與內部制度的透明化改革。當台灣的匯率,從「黑盒子」走向透明,從長期被質疑阻升,走向更尊重市場機制,如此才能真正展現出台灣在全球供應鏈裡的實力。 閱讀完整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