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併後 還有三大火線工程

合併挑戰 千萬客戶三萬員工要整合、新壽拚浴火重生…


整併後的台新新光金控,將坐擁千萬客戶、百萬股東及近三萬員工,雖帶來資產與客戶數擴張,也面臨資源、人事、文化及財務等多重整合挑戰,其能否順利克服,將攸關未來市場地位。

撰文‧梁任瑋


▲歷經20餘載波折的新新併之路,終將在今年7月畫下圓滿句點。圖為2023年底,吳東亮(右3)與吳東進(右7)共同出席新光人壽60周年慶祝活動。新光人壽提供

「今年股東會後,可以配○.六元的股息給新光金的股東, 至少第一步,我做到我的承諾,」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接受《今周刊》專訪時這麼一說,已經三年未領到配息的新光金股東笑逐顏開,今年終於有股息可領,也為這場合意金金併帶來絕佳的起手式。

按照程序,雙方預定今年七月二十四日為合併基準,屆時,新光金股東手上股票換為台新金,新光金正式走入歷史;新的台新新光金控(以下稱新新金)總資產規模達八.四兆元,排名台灣第四大,成為擁有逾一千萬名客戶、逾一百萬名股東、近三萬名員工的金控巨人。

工程一:跨部協調

虛實通路融合、壽險接軌新制…

隨著資產規模與客戶數量巨幅擴張,新新金的上路也帶來龐大的整合挑戰。不論從資源整併、人事調整、文化融合到財務重整,擁有漂亮起手式的吳東亮,如何帶領新新金控順利整合,攸關未來能否坐四望三,更上層樓。

整併工程龐大,跨部門協調將是第一大工程。台新與新光旗下四大子公司,銀行、保險、證券及投信,各自擁有不同的系統架構與管理模式。整體來看,台新銀大於新光銀,兩家合併後將有二○四家分行,是國內最多分行的民營銀行;加上台新銀旗下擁有四百萬名用戶的數位銀行品牌Richart,搭配新光銀擅長的傳統理財業務,未來虛實通路若順利整合,吳東亮看好「台新將會非常地強大。」

至於合併後的台新證券與元富證券,台新為存續公司,元富為消滅公司。據悉,台新與元富在創投業務方面原本就表現不俗,未來合併後的證券子公司業務範圍,預計將涵蓋從創投、上市櫃承銷,乃至於基金發行等多元面向,不局限於傳統的經紀業務,在資本市場的合作發展值得期待。


▲至於重中之重的保險, 台新人壽小而美,新光人壽則是逾六十年的老品牌,未來將以台新人壽為主體,新光人壽併入台新人壽,但合併後新公司改名為新光人壽。

吳東亮直言, 合併後的新光人壽面臨如何順利接軌國際會計準則(IFRS)及保險資本標準(ICS),最是關鍵。「尤其保險的監理會計制度還在變動,新光人壽在這部分還有許多功課要做。」

在吳東亮看來, 面對新的監理制度,新光人壽僅憑自身力量想改善財務體質,進程可能較為緩慢,「簡單說,就是別人都大賺,它就是小賺;別人如果小賺,它就要賠錢了,體質真的要改善到跟別人一樣好,搞不好你要花十年、十五年。」如今一旦合併,在IFRS及ICS等複雜的保險會計制度下,藉由會計及財務處理操作,反而能浴火重生。

針對外界質疑,是否未來還要對新壽大量增資,「我只能說,將來要增資的機會應該很小,」吳東亮自信地解釋,台新金十三次併購,每一次都是審慎精算評估,沒有衝動躁進的成分,「合併新光金同樣是經過嚴謹評估,確認可行性後才決定參與合併,這絕非盲目之舉,而是深思熟慮的決定。」

他分析, 未來新光人壽更將致力發展所謂的合約服務邊際(Contractual Service Margin,CSM)業務,此類產品具有穩定的獲利潛力,亦符合金管會近年來的推動方向。

台新金控旗下的保德信人壽CSM業務已是成功的典範,當初台新金併購保德信人壽,正是看好其在此類業務表現卓越。保德信人壽業務員平均銷售件數極高,儘管團隊規模不大,但堪稱模範生。

至於新壽,雖因虧損限制了相關業務的推展,但近年來,在副董事長洪士琪操盤下,於二三年重整業務團隊,透過新設通路長來統籌管理,使轄區部門間運作、溝通效率更迅速,提升機動性與彈性,重建新壽的業務動能;同時也改造業務體系,實行「全面部分工時化」與內部創業途徑,鼓勵員工挑戰高薪、高職位。新光金控董事長魏寶生笑言,「洪副董每天早上親自盯業績,每天開會,不改善也難。」

衝刺業績之餘, 魏寶生認為, 新光金在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前,即成功申請外匯準備金新制,策略走得正確,迄今累積超過四九○億元外匯準備金,其中包括一二一億元的不動產增值及五十六.五億元的不動產增值特別準備金。這筆資金能有效降低避險成本與比率,亦提供未來匯率波動的緩衝空間。

此外, 新壽將匯兌利益納入準備金,而非計入損益,有助於強化資本適足率的穩定性,為未來合併後的壽險公司奠定穩固基礎。

展望未來與策略布局, 魏寶生指出,ICS正式實施後,保險公司的清償能力與流動性將成為核心指標。根據ICS會計標準,二○二六年合併案將觸發資產負債重估,新光金控已提前計算攤銷金額及資本影響,以減少未來的財務壓力。台新金控總經理林維俊也於最近一次的五月法說會上指出,攤銷金額可分十五年進行,以減少資本增提壓力。

目前,新光金控的海外債券配置比率高達七成,合併後的資產基數擴大,新的新壽海外配置上限將不再受限於原先的三九%比率,有助於資金成本、避險成本及資產配置的優化。

在產品布局上,新光金已經計畫減少投資型保單比重,轉向更具資本貢獻度的保障型保單,如醫療險與意外險。魏寶生更透露,新光金悄悄打開國際合作大門,為提升競爭力做準備。


▲台新金控與新光金控合併計畫將在兩年內完成,未來銀行、保險、證券3大業務的市場占有率與規模將大幅提升。攝影·陳永錚

工程二:人事安排

把人才放對位置、新董座「需取捨」

第二大工程,是人事安排。吳東亮不諱言,人事、組織調整過程,安撫人心至關重要。

儘管併購經驗豐富,但多是一對一事業體的併購,新新併整合的複雜程度則是前所未見,因此吳東亮格外謹慎,聘請許多外部顧問公司來協助整併小組,包括IT及財務領域的專業團隊,共同確保整個過程順利進行。

根據合併計畫, 銀行與保險部門的整併將率先於年底前完成,而證券及資產管理則計畫於明年第一季完成。然而,在整併時程緊迫、人力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有效整合核心管理團隊,並制定留才政策,至關緊要。

「這些公司過去都有自己的運作模式和組織架構,各有其獨特性。如何將合適的人才放在對的位置上,是我們必須仔細思考的。」吳東亮直言,兩家合併成一家,兩個董事長變一個,人事安排,就是一項挑戰,「需要有所取捨,或是用一個正、一個副的方式來解決。」這些未來金控、旗下各事業體董總、專業經理人,乃至於董事會安排,攸關經營權力與運作,考驗吳東亮的安排智慧。


▲合併新光銀行後,台新銀行(圖)將以204家分行數提升市場覆蓋率。攝影·吳東岳

工程三:文化融合

兩金控各擁強項 須有效發揮

此外,企業文化的融合更是新新金無法迴避的第三大工程。吳東亮衝勁十足的帶領下,台新金以數位轉型著稱,強調創新與效率;而新光金以保險起家,向來守成穩健。兩者企業文化迥異,若未能妥善整合,不僅可能影響內部溝通效率,更能影響業務推動的步伐。

除了事業體的文化融合, 家族股東的融合也是吳東亮的一大功課。畢竟從新光金改選到新新併,都出現大哥吳東進、新光大股東林伯翰的雜音干擾,過程所引發的不滿與衝突恐待弭平。對此,身為原始股東家族之一的洪士琪,則以各家族數十年的交情與互動經驗,樂觀地認為,大家經常有家庭聚會,在控股公司會議上也有很多溝通機會,何況,「只要經營、獲利都能改善,股東就沒話說。」

確實, 整併並非單純的加總資產與客戶數,更關鍵的是如何將雙方的優勢無縫結合,達成一加一大於二的綜效。對市場而言,新新併若順利完成,不僅改變金控業版圖,也為國內企業併購提供新的範本。而對廣大的股東與員工來說,新新併案的成敗,將直接關係到未來數年的收益與發展潛力。吳東亮如何展現操盤功力,發揮經營長才,絕對是全市場矚目的焦點。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2025/5月 第1482期

本文摘錄自‎

新新併後 還有三大火線工程

今周刊

2025/5月 第148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