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得多,為何還是不安?揭開金錢焦慮的真相

在這個財富與焦慮並行的時代,我們常以為賺得越多就會越安心,卻忽略了帳戶裡的餘額,無法完全安撫內心的不安。

撰文/掌薇


圖片/Pexels

在我的臨床工作中,常常遇見兩種不同的面孔。一種是A 群體:他們年薪破百萬,有穩定的工作,沒有貸款,甚至還存下了一筆可觀的投資基金。照理說,這樣的生活應該足以讓人安心入眠—但事實上,他們常在夜裡輾轉反側,腦海不斷浮現各種擔憂:「如果公司裁員怎麼辦?萬一家人生病呢?我現在這樣,真的夠了嗎?」; 另一種是B 群體,他們的收入或許沒有那麼高,卻過得剛剛好。花費不浮誇,生活有節奏,偶爾吃頓喜歡的美食、出門度假放風,拍下的每一張打卡照,彷彿都在說:「我雖不多,但我足夠。」

我們總以為,賺得越多就會越安心。但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金錢帶來的安全感,從來不是帳戶餘額決定的,而是我們與金錢之間的關係決定的。有些人賺得多,卻總覺得自己還不夠;也有些人,即使錢不多,卻能踏實地過好每一天。

那麼,真正的安心感,究竟從哪裡開始?或許,答案並不藏在存摺裡,而是藏在我們與「自己」相處的方式裡。

讓我們夜裡無法安心入睡的,往往不是錢真的不夠,而是那種心裡總覺得「快不夠了」的感覺。心理學研究發現,即使一個人的財務狀況相對穩定,只要內心對未來感到不確定、對生活失去掌握,就容易產生各種焦慮反應。這種狀態,被稱為「金錢焦慮」(financialanxiety)—那是一種深藏於數字背後的不安全感,它不一定會出現在帳戶裡,但會默默影響我們的情緒、選擇,甚至整體生活感受。

為什麼總覺得錢不夠?原來焦慮感不是銀行餘額說了算

那麼,這樣的焦慮從哪裡來呢?一項針對年輕族群的研究指出,金錢焦慮與我們從小建立起來的「金錢信念」有很大關係。舉例來說,有些人從小生長在經濟壓力大的環境中,耳濡目染地學會了「錢很危險」、「錢不夠就會出事」;也有些家庭雖然經濟無虞,但父母經常以金錢為交換或控制的手段,說出像是:「爸媽花這麼多錢養你」「你花的錢很難賺」⋯⋯這些話語,會悄悄種下「金錢等於愛與價值」、「花錢等於虧欠」的情緒印記。

於是,即使長大後有了收入,有些人仍活在某種深層的恐懼裡:害怕失去一切,害怕自己「不值得」。相反地,有些人在平凡的家庭中長大,卻因為父母傳遞的是「錢是工具,不必賦予太多情緒重量」的觀念,而能自在地看待花費與儲蓄,不容易被金錢牽動內心的起伏。

這樣的差異提醒我們:金錢本身,不會給人安全感。它只是一面鏡子,照見我們內心對生活的信任,或是不安。如果我們對未來充滿恐懼,對自己缺乏信心,那麼無論存了多少,內心仍會不斷問:「這樣真的夠嗎?」當金錢變成我們對抗不確定的唯一武器,儲蓄再多,也填不滿那份深藏的焦慮。

存錢是安全,還是焦慮的表現?

我們都知道,存錢是件好事。它象徵著對未來的準備,也給了我們某種穩定的感覺。但心理學發現,不是每一種存錢,真的都能帶來內心的平靜。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建立安全感,其實是在回應心底那份還沒被看見的焦慮。

當我們對未來感到不確定、對生活缺乏掌控時,就很容易出現一種「焦慮型儲蓄」的行為:明明經濟狀況穩定,卻總覺得不敢花;一看到帳戶裡的錢變少,心裡就開始不安;甚至過度壓縮自己的生活,只為了讓存款數字多一點點。這種儲蓄,並不全然是理性的規劃,更像是一種內心在面對風險時,試圖抓住的某種「控制感」。

而另一種極端,會讓有些人進入「逃避型消費」的模式。當焦慮升起時,他們透過購物來讓自己分心,或說服自己:「現在不花,以後也沒機會了。」這些消費行為表面看起來是放鬆、是犒賞自己,實際上卻常常是另一種形式的自我安撫—不想面對那個持續提醒自己「可能不夠」的聲音。

不論是拚命儲蓄還是衝動花費,背後往往有著共同的渴望:希望透過金錢,換得一點內心的穩定與安全感。只是,這種穩定是否真的來自金錢本身,還是我們未曾細看過的恐懼與期待?那就值得我們自己,慢慢地去理解與傾聽了。

如何與金錢焦慮共處?從存錢,到存安心

我們常以為,只要賺得更多、存得更多,就能過得更安心。但在心理學的視角裡,真正的安全感,從來不是帳戶裡的數字說了算,而是你是否相信:即使未來出現變化,我有能力好好面對。

無論是焦慮型儲蓄,還是逃避型消費,都不盡然是錯誤的舉動,那只是一種我們在努力保護自己的方式。但如果我們願意停下來看看背後的情緒訊號,就有機會讓「與金錢的關係」變得不再那麼辛苦,也更自由。

以下是幾個溫和可行的方式,讓我們不只是管理財務,更能慢慢修復與金錢之間的情緒連結:

1. 建立「心理安全基金」:存的不只是錢,而是選擇權

你可能聽過「緊急預備金」,那是一筆準備好面對突發狀況的實用儲蓄。但所謂的「心理安全基金」,不只是金額,而是一種知道自己有退路、有空間的感覺。

它的存在,讓我們在生活變動時不會馬上崩潰,讓我們知道自己可以休息、可以說不、可以選擇。那是一筆專屬於心安的錢—提醒你:「我可以被照顧,而不需要一直撐著。」

2. 問問自己:「我害怕沒錢,其實是怕什麼?」

很多時候,金錢焦慮的根源並不在金錢本身,而在它背後承載的情緒與意義。下次當我們因「不夠」而感到不安時,不妨靜靜地問問自己:「我害怕沒錢時,真正怕的是什麼?」

有些常見的答案可能是:

「我怕沒錢會失去自由。」→那麼,生活中現在有哪些地方讓我感到被限制?

「我怕自己沒能力養家。」→是否把自己的價值與「提供」畫上等號?

「我怕變成父母那樣。」→原生家庭的金錢經驗是否還在我心中揮之不去?

3. 練習「夠用就好」的心理界線

在這個充滿比較與誘惑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落入「永遠不夠好」、「別人都有我也要有」的思維漩渦。但有時候,我們需要對自己溫柔地說一句:「我現在,其實已經夠用了。」

小練習:

• 每週固定一次,盤點自己的花費:哪些是出於需要?哪些是出於焦慮?

• 嘗試設定一個「無購物日」,或「無焦慮花費日」,安靜地觀察自己在那一天的感受。

4. 找回生活的掌控感:重建情緒與財務的自主權

金錢焦慮常讓人感覺自己被推著走,無法掌控方向。但其實,我們可以從一點一滴的日常中,重新找回對生活的主導感:

• 為自己做一份簡單的預算表,目的不是節省,而是認識「錢流去哪了」。

• 嘗試記下每次花錢時的情緒感受:這筆錢,是因為需要、喜歡,還是想逃避?

• 列出那些一直想做卻沒做的小事,例如看展、煮一頓飯、找朋友喝茶。這些不是浪費,而是為自己注入活力與滿足的養分。

真正的財務自由,是「安心地使用金錢」

我們都曾以為,只要帳戶裡的數字夠大,就能感到踏實。但走過人生的高低後才慢慢明白,真正的安全感,不是來自金錢,而是從心裡長出來的。那是一種相信自己有能力過好生活的感覺,無論眼前是順風還是逆境。那是一種面對未來的不確定,可以說:「沒關係,我會找到方法」的溫柔力量。

金錢焦慮沒有錯,它只是在提醒我們:有些情緒,正等待被理解;有些需要,還沒被好好照顧。當我們不再用責備的語氣面對自己的焦慮,而是學著傾聽它、照顧它,那些原本讓我們緊繃的數字,也會慢慢柔軟下來。

願我們不只是努力賺錢,更能安心地用錢;不只是為了未來存錢,也能為了現在的自己,留下一些餘裕與溫柔。因為我們值得被照顧,而不必一直用「夠不夠」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掌薇
諮商心理師,走跳於臺灣、倫敦、北京的大型醫學中心/國際學校/大學與企業講師,致力於各種關係議題。目前旅居英國牛津進修。
閱讀完整內容
張老師月刊2025/8月 第572期

本文摘錄自‎

〈理財方程式〉賺得多,為何還是不安?—-揭開金錢焦慮的真相

張老師月刊

2025/8月 第57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