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菜套餐化、開店選最難找角落
文●程倚華 攝影●陳宗怡 走進台北信義區微風南山,搭手扶梯一路往上,在一個不易被發現的角落,藏著永心鳳茶新品牌心潮仙宮首店。 走進店中,映入眼簾的是復古吧台,亦有可容納二十四人的獨立包廂。坐在落地窗外的戶外庭院空間,台北一○一就在眼前。採訪這天,永心鳳茶執行長薛舜迪指著戶外的植物景觀,對商周團隊說:「我們為了要改這些植物,費用極高,雖然有一些猶豫、拉扯,我就是要創造信義區的仙境花園,就是要做!」 他光是請吊車將十多棵大型植物運上樓,就花了五十萬元,戶外造景成本超過四百萬元。總體合計一百五十坪的空間,整體投資金額逾一億元。

永心鳳茶 成立:2015年 執行長:薛舜迪(圖) 主要業務:台菜餐飲品牌 成績單:2024年全品牌營收近10億元
先有空間、品牌,才想餐點 還選開在沒人要的隱密店面 「我的商業模式不適合大家……不要用我的開店方式,會倒!」薛舜迪笑道。 他在籌畫新品牌時,把體驗與氛圍放在首位,幾乎是不計成本;最後,才去思考在這樣的場域裡,應該端出什麼樣的餐點。這與多數餐飲品牌把「餐點」放在第一位的邏輯,幾乎是背道而馳。 但,一位台菜連鎖品牌高階經理人觀察,「能把餐點放在最後一塊,那是因為台菜技術就是它的核心競爭力。」有了基礎,他才能翻轉開發流程。它靠著設計、氛圍讓年輕客群對台菜改觀,特地為了它走進百貨用餐。 薛舜迪是台菜世家的第三代傳人,在獨自創業前,曾與父親共同創辦老新台菜。從祖父那一輩起,家族就在高雄經營傳統台菜餐廳。他自小在廚房與外場之間穿梭成長,後來更進入高雄餐旅大學主修中餐,延續家族傳統,也開始思考台菜的新可能。 這種「先有空間、再有品牌、後有商品」的餐飲創業思維,究竟從何而來?薛舜迪的觀點是:這才能帶給顧客最完整的餐飲體驗。 也因此,他從選點邏輯就與多數餐飲業者截然不同。一般來說,進駐百貨的餐飲品牌,多半看重百貨自帶人流,希望吸引過路客,因此偏好美食街或是餐飲主力樓層。 但薛舜迪的想法完全相反。「我希望自己是那個樓層唯一的餐飲,也一定要有對外窗,」他說。他認為,對外窗能讓空間更具穿透性與延伸感,也能讓品牌招牌被還沒走進百貨的消費者看見。而成為樓層唯一餐飲,則能確保整體氛圍純粹,不被其他品牌干擾。 這樣的觀念,從他二○一八年、在微風信義開出台北第一家永心鳳茶時,就開始建立。 「薛執行長很特別,他們向來不想拿人潮最多、能見度最高的位子,很擅長做百貨最沒有人要的、從來沒有租期開到完的店面。」天帷企管顧問創辦人林剛羽形容,這個店面之隱密,就連顧客搭手扶梯上樓,再繞完整個樓層一圈, 都不一定能找到它。 這間永心鳳茶不同於傳統台菜的優雅氛圍,個人化的餐點,來場下午茶也不突兀。它在開幕首月便創下八百萬元營業額,是前一個品牌同期表現的近四倍。成績單出色,又專挑沒人想要的角落櫃位,讓它成為百貨爭相邀請的合作對象。 微風集團公共事務室執行顧問洪藜恩分析,「當品牌能打造出充滿創意與情感共鳴的氛圍時,消費者自然願意停留、願意分享,帶動回流與話題效應。」坪效是百貨業者在招商時最在意的指標,永心鳳茶則成功將「氣氛」轉換成坪效。 二○二三年,薛舜迪在高雄駁二開出的永心浮島也是一例。那時,駁二邀請永心鳳茶品牌進駐,「那時候,那邊的倉庫,開出什麼樣的店都很像,我們去看的時候也很喜歡,有無敵海景,但是晚上沒人潮。」 他深思了兩週,「我在想的是,這裡很像一個豪華郵輪裡面的感覺,外面看起來像倉庫,但裡面要有高級的空間。」因此,他決定進駐,但是要為這個獨特空間新創一個品牌,就成了永心浮島。如今,旺季時每月營業額達一千八百萬元,「比我想像中的好五倍!」
經營多品牌關鍵在減法思維 他用輕資產起頭、謹慎展店 目前永心鳳茶旗下已有五個品牌,各有其定位,乍看似乎從未失手過。和薛舜迪聊起最挫折的部分,他也只淡淡提到團隊磨合與硬體投資的取捨。 但是,真有可能這樣一帆風順嗎?商周進一步細問,才發現他看似浪漫,但其實每一次的大膽行動背後,他會用更多力氣去做減法,決定「不做哪些事」,更有機會減少風險。 他的第一步,是
用「輕資產」起頭。相較於傳統台菜,永心鳳茶的客單價千元以內、採套餐形式,不須太多廚師進駐。因此就算失敗,也不至於讓財務損失太重。而且,這個品牌的創新也並非集中在餐點研發,而是以形式、氛圍為主,例如以高腳杯裝冷泡茶,把台灣茶喝出新意。 薛舜迪回憶,當時父親曾不解,為什麼要開一間不賺錢的「咖啡廳」?不好好做正式台菜就好嗎?但是,「畢竟老新台菜是宴客餐,受眾年齡層比較高,」關鍵在於用優雅的氛圍和個人套餐,把台菜變得更都會、更時髦、適合年輕人。 他的第二步是推出心潮飯店,客單價約一千元,但
刻意不用自己最熟悉的台菜傳統大圓桌配置,而是採用方桌,一桌約可坐四到六人。 原因在於,大圓桌以大型宴客為主,一桌動輒十人起跳,客單價較高、品項與上菜節奏又較複雜,這對服務人員、廚師與食材管理的要求會更高。他回憶, 那次父親到店裡參觀後說了一句:「你都做成這樣了,我還能說什麼?」 那一刻,成為薛舜迪正式從父親手中接下主導權的關鍵轉捩點。 連續幾個品牌在台北市場站穩腳步,永心鳳茶、心潮飯店也早已達成可大規模複製、展店的標準。許多品牌會選擇在此時趁著氣勢如虹, 一口氣衝大規模和營業額, 但是他卻不這麼做。 至今,薛舜迪一年展店都不超過三間:「我認為,一個品牌最少要養三年,商業模式才會成熟。」他告訴商周,此時才能想下一步發展計畫。 他刻意選擇其他品牌不喜歡的百貨櫃點,雖然看似大膽,但也必然會降低租金成本,一旦做起來,獲利空間就很大。 正是一連串的減法,讓他一步步累積經驗,謹慎避開風險,只專心做有把握的事。如今他才有底氣推出投資最多、規模最大、客單價最高的心潮仙宮。這是他首次挑戰將創意台菜料理,結合正統大圓桌,也像是獨自創業十年後的里程碑。 一位同業看來,心潮仙宮的上億投資,雖然以一百五十坪規模來看算高,但也可在五至十年攤提。「我認為它(永心鳳茶)的展店、投資沒有太大風險,很正常。」
下一步:攻海外 克服弱點拚多品牌綜效 當然,永心鳳茶的多品牌結構,也並非沒有缺點。薛舜迪坦言,旗下品牌多、分店卻少,因此菜色之間互通性不高,師傅的技術路線也各不相同,難以形成多品牌綜效, 這將是他下一階段必須面對的課題。為了開拓更大的市場版圖,出海已成為他未來五年的重要目標,目前正評估日本、港澳與紐約等地的展店可行性。 「身為第三代,我從小到大累積了一點使命感,就會思考(台菜)可不可以不要只有這樣的可能性?」薛舜迪強調。對他而言,把打造場域放在餐點之前、不靠人流導客、不搶熱門店點,反而強化了品牌形象。未來,如何在創意、獲利與規模之間,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節奏,將是決定永心鳳茶能否繼續做大的關鍵挑戰。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永心鳳茶「氛圍先行」變百貨寵兒
商業周刊
2025/10月 第1980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