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法傳達的言語
「為什麼我說的話都沒人要聽?」即將離任的日本首相不知心中是否還會不斷地浮現這樣的感慨。為了因應現今的社會危機,過去一年,首相不斷地發表各種言論,希望讓國民了解現今的困境,也下達了各種政策。但一年過去了,讀者的你還記得當時的任何一句話嗎?當事情處於緊急狀態時,哪怕是大聲疾呼,又有多少話語可以真正傳入人們的耳中?
新冠疫情初期,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Dorothea Merkel)發表了電視演說,演說中梅克爾先向人民道歉,因為之後的各項緊急措施勢必會給人們帶來各種的不便,並請求國民務必配合。演說中梅克爾甚至為了人們可能因此不能參加各種音樂活動而致歉、人與人之間的往來也會因而受到封城之類的痛苦而深表感同身受。儘管時光流逝,我們還是可以感受到梅克爾當時深植人心的談話,而日本首相的談話差距又在哪裡呢?
言語無法傳達,當然政權也就難以維持。因此,我對於日本首相會因為「為什麼我說的話都沒人要聽?」而感疑惑一事,一點都不覺得奇怪。但是,這樣的疑惑卻是毫無意義。當溝通不順暢時,如果一味地將原因歸咎於對方的耳朵,情況只會更加惡化。想要改善彼此的關係,必須要反省的應該是自己所說的話。不對,其實更根本的問題應該是自己的耳朵。希望對方可以聽進去自己所說的話,首先應該先學會聽進去對方所說的話。無法聽別人說話,自己所說的話當然也沒人要聽。
如此說來,「聽」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事實上,我們每天不也都在上演失敗的橋段?比如說,你有一個同住的伴侶。每天無論是餐桌上、客廳、外出,你們隨時都會有大量的對話。但是,也常是在這些時候,大多數的話都被輕飄飄地飄了過去。因為彼此都認為「知道」對方想說什麼,所以即使不認真聽,對話也大多能勉強進行。
這也不是壞事。平時這樣也沒什麼不好。即使不是很認真地聽對方說話,大概也能清楚對方想說什麼,這就是日常生活的美妙之處。如果每天晚餐時都要仔細了解身旁的伴侶吃飯時說了什麼,那麼人生豈不隨時都要進入警戒狀態?
但是,有時可能也有行不通的時候。假設有一天晚上,身邊的伴侶突然尖聲大叫「你根本完全沒在聽我說話!」,然後就是一陣的生氣、沉默。原本應該平和的餐桌突然變得緊張。「不知道對方剛剛到底說了什麼」的你,此時就完全無法隱藏了。那一刻,曾經熟悉的對方可能一下子就變成了陌生人。耳邊只剩下充滿孤獨的伴侶在控訴:「你為什麼都不聽我說?」
這樣緊急的狀態,完全會讓兩人的關係陷入危機。期間或許還會有些不堪入耳的話會隨之起舞。因為當一個人試圖想傳達自己內心的苦惱卻被忽略時,言語之間難免會變得尖銳。即便如此,如果還希望繼續這段關係,你就必須重新啟動「聽」這樣的功能。承認自己的失敗,不僅必須問問自己是否還有什麼沒有聽到的內容,還必須坦然面對那些尖銳的言語。
沒錯,「聽」聽起來好像很溫和,並不覺得會產生什麼違和感,實際上卻是一項很艱難的工作。「聽」在關係平順時並沒有那麼必要,但在彼此的關係陷入困境時,就是絕對的必要了。那個時候的你會很孤單。因為你必須脫離本是熟悉的日常關係,獨自面對一個陷入陌生的他人。
即便如此,堅持度過這段刺痛的時間之後必會有所回報。因為此時的你所感受到的孤獨,或許同時也能讓你感受到對方心中所產生的孤獨。這時的你們就可能透過遠遠的對話、傾聽,解開彼此之間的心結。所以,也請記住梅克爾為何能如此說話,因為對於從小生活在東德的梅克爾而言,她可以感受到行動自由受到限制的痛苦,就好像她把德國人可能即將遭受的痛苦轉化成她的談話,撫慰了她的國民。只有曾經遭受過刻骨銘心的痛苦而說出的言語,才能到達孤獨的彼岸。
基本上我認為,政治的本質就是孤獨。如果想要調整人與人之間所形成的利益對立關係,雙方相互指責「完全聽不懂」、「都沒在聽」本來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所以,從政的人面對孤獨本來就應該要有很強的承受能力。處於嚴峻的情境時也必須要能夠獨立堅強,還必須具備聆聽各方聲音的能力。
如此說來,日本的首相是因為欠缺了孤獨嗎?當然不是,是因為與自己的親信夥伴過於緊密,以致於對於不親近的他人就很難產生親近之心。現任的日本首相即將卸任,馬上又將誕生新的首相。將來會由誰來擔任這個職務,我認為政黨的同僚之間一定會有密切的溝通。在承平穩定時期,這樣的溝通是不會有什麼大問題。但是,依照目前如此緊急的狀態,絕對有必要重新啟動嚴肅謹慎的「聽」的功能。否則,政治與民眾之間的距離只會越來越遠。
一個充滿分裂的社會,需要的不是只會宣示企圖團結民眾的感情。不是強行填補裂痕,而是承認裂痕的存在。在這樣的基礎上,好好地聽聽來自裂痕另一端的聲音,再將話語傳遞到遙遠另一方的耳朵。我相信,只有在都是孤獨的人之間持續不斷的交流對話,社會才能勉強得以續存。
(摘自《朝日新聞》二〇二一年九月十六日專家觀點專欄)
†社會所缺失的東西
我之所以意識到我們必須認真看待「聽」這件事,是在我寫下上述這篇評論的時候。因為我深深地感受到我們現今的社會最欠缺的就是「聽」。
當你有話要表達,而對方卻置若罔聞,此時「聽」就成為問題。無論語氣如何柔軟、邏輯多麼有條理、甚至提出了許多明確的數據,對方就是可以完全不予理會。
不僅如此,你越是竭盡所能地說明,對方越是覺得自己受到你的言語攻擊。堅硬的語言甚至可能讓對方感到血脈賁張,棉裡藏針之類的話也可能讓對方留下傷痕。最終,所說的話還是進不了對方的心裡。
讀者的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經驗?
例如,當父母親對你不斷地耳提面命時,此時的你或許聽到的只是噪音,根本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
或者,當你成了父母,只想將你的經驗告訴孩子,「你應該好好讀書,將來才有更多的選擇」。但你的孩子可能只會將你的話當成雜音,而回應你:「很吵ㄟ!」
在心理諮商的領域也會發生類似的情況。
有時候當事人會說:「老師您怎麼都不說點什麼?」實際上,我可能已經說了:「你的問題不就是〇〇」、或者「你這麼做不就是造成自己的痛苦嗎!」我認為說了這些話就是在幫助他們釐清問題的所在,提供建議,但這些話好像完全沒有進入當事人的耳朵。
其實,問題應該不在於說了什麼。
沒錯!就是兩人之間的關係出了問題。兩人之間充滿了不信任感,關係變得糾結。因此,無論說什麼對方都聽不進去。即便提醒對方「為什麼不認真聽呢?」,關係也只會變得更糟不會更好。因為對方覺得自己被指責了,如此一來,關係就只是更加惡化,說的話更無法傳達。
疫情當時的日本首相(菅義偉)所說的話無法傳達的場景,與日常生活和臨床的情景還真是不謀而合。那時的日本社會各種各樣的聲音此起彼落,幾乎都是圍繞著東京奧運是否舉行的話題,整個社會前景不明,陷入一片混亂,很多人對未來感到不安,不斷要求政府應該早日「給予明確的說明」。
實際上,當時日本首相也的確為未來做出了各種說明,例如提出了「每日一百萬株的疫苗接種」等。但這些話並沒有真正傳達給國民,連我自己也完全沒聽進去。
首相和民眾之間出現了一種雙方都覺得「說的話沒人聽」的惡性循環。
到底是怎麼了,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
†聽並不是神祕的事
接下來我們試試以相反的角度來看「聽」這件事。
如果當我們和對方的關係轉為惡化時,所說的話不再能順利傳達,而雙方在關係惡化之前,彼此的言語還是可以順利交流的。也就是說,一般時候我和對方還是能夠談論一些彼此都能夠聽得進去的言論。
雖然彼此還是可以溝通,但如果有一天我突然被對方問到:「你真的有聽到我說的話嗎?」我還是會頓時感到驚嚇。
此時的我,心裡可能會暗想:「是ㄟ!我還真的只是表面聽聽罷了!」如果真是如此,那麼「真正的聽」就會如你所感受的,真的就是一件高難度的事了(這裡的「聽」似乎已經包含了「傾聽」的涵義)。
如果有人問你:「你真的有聽到嗎?」此時你就要提高警覺了。說不定這是為了打擊你的自信的一種策略。
事實上,在有關「聽的技術」的書裡,常常會用「你真的有在聽嗎?」之類的話來威脅我們要好好聽人說話。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專家會傳授一些宛如魔法般的技巧,宣稱這些技巧可以如奇蹟一般改善你的人際關係。
對我而言,這些都是不健康的資訊。
這是因為,「聽」這件事本來就不是什麼神奇的事情,就只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互動罷了。
就如同,有人跟你說「我去一下郵局」,你也會很自然地回應說,「路上小心」。有人說「我有點累了」,你會回應「那就早點休息,碗就由我來洗就好」。在以上的情境中,彼此之間的「聽」是多麼地順暢。
日常生活的「聽」,門檻其實很低。我們每天的生活都多多少少必須經歷聽人說話的過程。
就像呼吸。
平時這些過程都是那麼的自然,以致於我們不太會強烈意識到「聽」是怎麼一回事。但是,如果有一天我們溺水了,我們可能就會突然慌張地不知道「該怎麼吸氣」,以致於過度吸氣後,又不知道「該怎麼吐氣」。
同樣地,我們很少記得我們日常生活中跟每個人的交談言語,也不會因為對方「很認真地聽我說話而表示非常感謝」。即便沒有這樣的意識,日常的「聽」通常還是蠻順利自然,不會造成問題。
當「聽」這件事可以毫無障礙地進行,其實並不是因為我們非常地努力「聽」,才得以成功順利的。
而是因為,「聽」就像呼吸一樣,是我們自然生活的一部分。因為人與人之間是群聚的動物…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