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難題一》
會員數觸頂,通路效益減弱 Line Pay主要是採用信用卡綁定支付,主力用戶群為二十歲以上人口,規模約一千九百萬人。但以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公開數據推算,全台實際持有信用卡人數大約只有一千二百萬人。換言之,該公司恐怕已經觸及天花板。 因此,接下來要想拚成長,重點將不在使用者數,而在可用支付場景。 連加網路前總經理、口袋證券董事長陶韻智表示,根據他當年針對台灣商家數所做的研究估算來看,目前支付點數量突破五十萬個的Line Pay,仍然存在不錯的成長空間。 確實,即使該支付覆蓋率越來越廣,不只日常購物,現在就連買車都可以使用,還是不難找到未開通收款的店家。 只是長期而言,當消費者最常使用的重點場景陸續被覆蓋後,新增通路的效益也可能減弱,且支付手續費利潤十分微薄,扣除銀行信用卡收單等成本,利潤率估計不到一%,完全是靠規模擠出來的辛苦錢。 「假如要有大幅度成長,一定是非支付的東西。」一名有多年數位支付營運經驗的業者說。
▲Line Pay如今規模已可以為他們創造穩定的營收、獲利,但為求長期發展,該公司也試圖從行銷等角度發展新成長動能。Line Pay提供
難題二》
拚行銷變現得跟廣告商搶生意 對此,連加網路董事長丁雄注的答案是:基於支付交易的行銷平台。 這點,從財報上可以看出端倪。在現行三個主要營收項目中,「其他」這一項在過去三年展現出高成長力道,而這當中的主要收入來源,就是行銷廣告。 然而,市場普遍不看好這條路,認為充其量只能算是小菜,不具備扮演該公司第二根支柱的分量。 一方面,就使用者體驗來說,支付追求的是消費者在支付畫面停留的時間越短越好,這一點與廣告產品的需求特性相違背。且目前Line Pay多數使用者還是透過Line這個App開啟支付功能,大大限縮了可曝光的廣告版位。 當然,廣告曝光不是唯一銷售形式,透過打造行銷平台提供商家購買優惠券發送給消費者,或是提供會員卡累點功能、銷售Line Points等,也是賺取行銷廣告收入的方法。 但一名國際支付公司前高階主管指出,支付只是商流的最後一段,一般來說,消費者不會因為收到一張優惠券,就決定去光顧那一家店。再者,「小店能付的錢有限,而且很容易倒掉。」他認為要從這群人身上賺取手續費以外的收入不容易。 此外,Line Pay對商家的認識來自支付,是否能掌握商家在支付以外的需求,推出真正打中痛點的產品,是他對這個發展方向的另一個問號。 又或者,Line Pay現行還有一種做法,是開闢信用卡、保險、貸款等商品專區,透過行銷導流做流量變現。 但前述高階主管點出:「不可能我要支付時,看到貸款(訊息)就跟你貸。」他認為使用情境是一個問題。另一名網路服務業總經理則認為,這種賺取流量價差的生意,說到底,還是在跟眾多廣告商搶同一包行銷預算,無法成為大生意。 而且Line Pay若認真要發展行銷廣告業務,第一個要面對的競爭者,恐怕就是同集團的Line。 業界認為,這兩家公司一旦合作,在市場上將會是極具競爭力的組合。但知情人士指出,目前雙方是競爭多過合作。 不過,要從行銷廣告賺大錢或許很難,這個發展方向也不是全然沒意義。一名網路平台行銷業務主管認為,提供商家行銷工具,一方面有助於維持Line Points流動性,另一方面則是有機會幫助商家提高交易額,進而就能從交易手續費上賺更多。
▲申請成為電子支付機構是Line Pay接續發展可能要面對的課題。業界認為,不論走全支付的路線,或採街口當年的做法,都是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