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特力屋興櫃,翻轉夕陽產業
本土最大貿易集團特力旗下零售通路特力屋,於十月十六日掛牌興櫃。特力為何要將零售事業分割成四家獨立子公司,還要拚興櫃?川普關稅衝擊帶來什麼危機與機會? 文—王一芝 攝影—謝寬 本土最大貿易集團特力董事長李麗秋做夢也沒想過,她二十七歲以手工具出口起家,目前特力跨國經營、營收逾三百億台幣,五十年後竟需二度創業。 旗下零售小金雞,也是國內三十年前第一家居家修繕連鎖通路特力屋,十月十六日掛牌興櫃,就是她二次創業繳出的第一張成績單。 頂著《Forbes》「亞洲五十大女企業家」、「五金皇后」光環,李麗秋一貫短髮、不施脂粉、襯衫配長褲,打扮樸實。她不笑時顯得嚴肅,一開口直率不修飾的言詞,總能把人逗笑。 縱橫商場五十年,她謹慎沉穩地帶領特力挺過金融海嘯、台幣升值、新冠疫情等黑天鵝,靠的就是她最被外界稱道的風險控管能力,以及廣積糧的先見之明。 「輪到我要死的時候,大家也活不了了,」平日低調,受訪直爽又霸氣的李麗秋,一句話道盡她穩健的領導風格。 將佔特力四成營收的零售事業切成獨立子公司,是李麗秋二○一九年撤退中國後做的決定。

▲李麗秋(左)及何采妍(右)分別在台美,調度因川普對等關稅大亂的供應鏈。 小檔案 特力屋 成立/1995年 總經理/張栢青 董事長/何湯雄 分店數/62家 成績單/營收95.13億元、EPS1.7元(2024年) 特力集團 成立/1978年 董事長/李麗秋 總裁/何湯雄 主要業務/進口貿易、居家用品零售與修繕等 成績單/營收368.32億元、EPS0.66元(2024年)
七十二歲啟動二次創業 當年特力投資中國零售十五年,卻僅兩年獲利,虧損超過三十億。此外,特力屋、HOLA(特力和樂)等零售品牌整併後,人才功能疊床架屋、養成吃大鍋飯心態,讓她決定整頓。 幾乎跟疫情同時,她展開長達四年的二次創業,那一年,她七十二歲。 她的目標是,把旗下零售事業分割成四家獨立子公司,期待在她有生之年,讓他們獨立上市或各自發展,「我把遊戲規則寫好,他們想加薪得自己賺。」 拆分難度很高,內部也有反對聲浪,李麗秋卻堅持做下去,「如果連我都拆不了,交到下一代手上,更無從拆起。」 貢獻零售事業七成營收的特力屋,第一個出線獨立IPO,不讓人意外,特力屋原本體質就好。開幕後十二年,都由英國百安居(B&Q)派來的主管主導營運,快速展店的同時,也兼顧服務品質,建立的制度沿用至今。 「集團內特力屋的執行力最強,每家店一致性非常高,」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畢業,先到北京加入特力和樂中國團隊,再到美國接子公司總經理的李麗秋小女何采妍觀察。 二○○七年特力收購英方股權自營後,特力注入更多英國人所缺少的「彈性」特質。 首先擴大到府配修服務。雖然特力屋最初定位是居家DIY(Do it yourself),但台灣人更偏愛專家組裝,因此轉向「Do it for you」,從賣產品改為賣服務。 發展自有品牌商品,也是特力屋強項。 母集團為國內最大家庭生活用品出口商,配合的上游廠商不少,特力屋想談自有品牌合作,並非難事;加上近年貿易轉型,為歐美零售客戶開發設計自有品牌商品,還得獎無數,順水推舟為子公司服務。特力屋自有品牌和獨家代理的商品高達五分之一,推升今年上半年毛利率達三七.四三%。 主導台隆手創館營運及數位轉型的台隆工業集團營運長黃威廉觀察,特力屋的自有品牌商品很有競爭力,自家團隊開發設計又跟大廠合作,確保功能和品質。 然而隨著大小店數超過六十家,十多年來營收卻突破不了百億,線上業績佔比也僅增一%,「營收成長停滯的背後,代表單店平均業績下滑,絕對是警訊,」一位連鎖通路總經理提醒。 對於營收停滯,李麗秋老神在在,喊出今年營收將超過百億。她認為,台灣逾七成民眾住的房子,屋齡都超過二十年,未來老屋修繕市場大有可為。如果台灣沒機會,也考慮到東南亞。 下一個計劃上市的零售子公司,是負責店面營造工程,也開始接外案的中欣實業。 李麗秋很慶幸有二次創業,因為在對等關稅襲來之初,讓她能暫時拋開慌亂和沮喪,把腦筋花在特力屋興櫃前的員工、特定關係人釋股。

▲看好台灣房屋修繕市場,特力屋將繼續開社區店,做工班入宅服務。
面對川普,先活下來 四月二日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等關稅政策,她腦筋瞬間陷入空白,煩惱到無法睡覺。隔天接到各方關切,「妳有沒有傷到?」「有沒有現金到年底?」心力交瘁的她直接回,「你能送我一些錢嗎?」事後她認為,說再多也不正確,當時她給所有人的唯一指示,「活著,想辦法活著!」川普首次任期吃過中美貿易戰苦頭的何采妍,這次又到美國。 特力經手的品項高達三萬多項,何采妍必須逐一跟三千多家上游供應商,及下游美國一、二線零售商,溝通供應鏈如何挪移,「不算完全調好,至少現在稍微穩定。」 好在疫情前李麗秋擴大投資越南、印度,還在越南購入一棟三層樓辦公室和一塊工業區土地。據說一位和李麗秋交情不錯的供應商,到她越南土地設二廠,開模投產之前收購的德國品牌商品,除了輸出美國,也只供台灣特力屋販售。 何采妍在二○二○年的越南供應商大會,大力勸說台下四、五百家供應商,複製這種模式,響應「一加二策略」(除了原產地,再增加兩地),建立快速移轉產地的能力。 「當初只想關掉中國後,貿易得趕快再成長,」李麗秋沒想到無意間投資,竟成救命符。 但特力並非毫髮無傷,五、六月營收分別比去年減少一八.六%和一三.九%。何采妍解釋,稅率拉高平均庫存成本,但價格尚未協調好,加上六月底新台幣升值,導致第二季虧損○.八七億元,「七、八月價格拉上來,毛利率會回來。」 調度過程也獲得不少新機會。一些只有單一生產地的供應商,無法協助客戶挪移供應鏈,就會找上特力,「今年先活著,邊找機會,明年再開始衝,」李麗秋冷靜地說。何采妍也透露,特力打算收購美國品牌商和製造商。 「現在是特力最好的時機點,」何采妍深刻體會,供應鏈動盪愈大,愈能體現貿易商的價值,「隨時都應該給客人要的解決方案。」 以往貿易商只能幫零售商開發自有品牌,在供應鏈動盪的亂世,何采妍判斷,需同時把品牌握在手上或擁有生產能力,「我就有兩手牌出,」她想趁機翻轉被喻為夕陽產業的貿易商命運。
特力兩代的存糧學 這是何采妍從李麗秋身上學到的「存糧學」,「面對這種局勢就是要存糧,才有本事在危機時拿到機會,」要讓每一次大環境巨變,逆轉成特力再崛起的機會。 李麗秋存糧的習慣,起於從小家境困頓,一家七口住在沒馬桶、浴缸,屋頂還會漏水的台南眷村十三坪小房舍,物質、精神都缺乏安全感,「我是人窮志短,」她自嘲。 直到現在,她週末沒事出門,都會走進超商買兩支牙刷,光辦公室漱口杯裡就有十五支。問李麗秋為何買這麼多牙刷?「牙刷永遠需要,」她的無意識動作,反映內心對缺乏的渴望與焦慮。 她分割零售事業,搭配小雞上市策略,是為培養儲備人才,也是避免公司日後因爭權惡性倒閉,她期待透過上市,讓她創立的公司都能真正制度化運作,「這樣有我、沒我都沒差。」 務實的李麗秋,願望很簡單,讓特力健康活著。她知道,唯有確定公司很健康,準備才有可能更周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特力「五金皇后」的二次創業
天下雜誌
2025/11月 第835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