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81歲掌門的魔幻人生

傳奇人物:從缺愛的養子 到渴望「被崇拜」的科技領袖


文‧楊紹華

頂級富豪的世界總是令人難以想像,尤其是甲骨文(Oracle)創辦人艾利森(Larry Ellison)所生活的那個世界。

他有多艘遊艇,這不稀奇。他也在兩艘大型遊艇的甲板上建了「戶外」籃球場,熱中於「海上投籃」,藉此紓壓。然而,行駛中的遊艇外加海風猛吹,總會讓籃球不時落海。於是,這位頂級富豪開出了一個全世界最奇怪的職缺:你必須是駕駛快艇或騎乘水上摩托車的好手,技術強到可以挪出一隻手拿著網子,快速撈起一個個隨波逐流、載浮載沉、艾利森失手投出的籃球。


艾利森擁有自己的帆船隊,曾多次在重大賽事中獲得佳績,而這個被戲稱為「海中籃球回收狗」的怪工作,是十年前由艾利森帆船隊內部主管對媒體透露才曝光。當年這位主管的多嘴,用意多半是要凸顯艾利森對於海洋生態高度尊重,但好事的華爾街媒體當然選擇歪樓,將這個職視為描繪富豪怪誕癲狂的加料素材。

不過,如果了解艾利森打從童年以來的成長過程,至少,你可以猜出他執著於「投籃練習」的心理因素。《紐約時報》資深編輯威爾森(Mike Wilson)所撰寫的《上帝與艾利森的不同之處》(The Difference Between God and Larry Ellison)一書中,記載了一個令人揪心的小故事。



▲熱愛極限運動的甲骨文創辦人艾利森擁有帆船隊(上圖掌舵者),曾在重要賽事奪冠。他也擁有退役的噴射戰鬥機,據說還會跟兒子飛上天際模擬空戰。(下圖)

艾利森(LarryEllison)
出生:1944年現職:甲骨文創辦人暨董事長經歷:Ampex資訊工程師學歷:芝加哥南岸高中

寄養家庭長大
養父酸他一事無成 變追求成功的動力


青少年時期,熱愛運動的艾利森也曾代表學校參加籃球比賽,但在某場比賽中,他竟然腦充血地把球投進對手方籃框,這個糗事不但被當地小報報導,而且,他的養父還特別把這篇報導剪下、珍藏。書中解釋養父此舉的用意,就是為了「將來可以隨時羞辱艾利森」。

是的,一九四四年八月出生的艾利森,成長於一個寄養家庭,他在九個月大時罹患肺炎,當時年僅二十歲的生母自認無力撫養,將小小的艾利森過繼給他的姑姑。附帶一提,有傳聞指出,艾利森的生父曾在美國陸軍航空兵團擔任飛行員,這大概又解釋了艾利森的另一個奢華故事:他擁有兩架退役戰鬥機,據說還會跟兒子在特定空域模擬空戰。

說回養父。即使艾利森的成長環境,並不像他自己日後所描繪的那般窘迫,寄養家庭的經濟狀況似乎還算寬裕,但他卻從不吝於批評養父;再怎麼說,一位父親會刻意保留兒子在籃球場上出大糗的證明,只為日後能不時酸他一頓,多少說明了,父子之間並不存在多麼深刻的親情之愛。

「艾利森的父親總是告訴他,他的這一生,都將一事無成。」書裡這樣寫道。作者形容,自小就被老爸否定的生長環境,似乎成為他追求成功的最大動力。然而,這股動力也夾雜某些副作用,例如,迄今已有六段婚姻的他不僅一生渴望「被愛」,這種心情也慢慢演變為「極度渴望被崇拜」的狂傲激進性格。

於是,二○二五年九月十日,當甲骨文在財報會議中憑藉「未來展望」而瞬間炒高股價,並讓艾利森(終於,但也短暫)衝上全球首富寶座後,立刻引來金融市場的懷疑眼光。外界擔心,一生追求「被崇拜」的艾利森,會不會讓甲骨文的業績展望隱含某些吹噓成分。


挑戰首富寶座
不甘當老二 視比爾.蓋茲為眼中釘


其實,這不是艾利森第一次有望挑戰世界首富的地位,在二○○○年底網路泡沫時期,他曾與世界財富之巔僅有一步之遙。根據《富比世》(Forbes)資料,那一年的首富是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身價約六百億美元,排名居次的就是艾利森,年底結算身價四七○億美元,遠高於排名第三、身價二八○億美元的微軟另一位創辦人艾倫(Paul Allen)。

與首富地位僅差最後一哩路的艾利森,也在那一年用最大聲量喊出了挑戰首富的赤裸企圖。二○○○年十一月的《財星》(Fortune)雜誌,艾利森成了封面人物,大大的標題寫著「下一位全球首富」(The Next Richest Man In The World)。訪談中,艾利森毫不避諱地向蓋茲與他的科技帝國微軟宣戰。

比起他亟欲打敗的「目標」比爾.蓋茲,艾利森足足大了十一歲之多,但其實兩人還是有許多相似之處。

蓋茲大學沒畢業,艾利森也一樣,而且他還陸續讀過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與芝加哥大學兩所學府,雙雙輟學收場。蓋茲是在一九七五年創辦微軟,艾利森則在兩年後創業,妙的是,兩家公司的掛牌上市時間只差一天,微軟在八六年三月十三日掛牌,甲骨文硬是趕在前一天的三月十二日上市,掛牌交易第一天,微軟股價漲幅三三%,甲骨文漲了三八%。

回到二○○○年十一月的《財星》雜誌封面,除了標題十足剽悍,封面附註的幾行小字,更充分凸顯艾利森對蓋茲的滿滿敵意:「艾利森厭倦了當蓋茲後面的第二號人物」(Larry Ellison is sick of playing the second banana to Bill Gates)。


▲甲骨文創辦人艾利森曾在1997年來台,強推他的「網路電腦」概念。但事後內部透露,他當年的初衷,只是為了找比爾.蓋茲麻煩。UDN.COM

從工程師幹起
首筆訂單源自CIA 打下資料庫江山


微軟是個人電腦領域的巨人,甲骨文是企業資訊軟體的霸主,兩家公司固然各擅勝場,但在世紀交替之際的那些年,艾利森與蓋茲確實也在科技趨勢的路線之爭上打得火熱。而關於兩大巨頭的量子糾纏,還是得從甲骨文的創業初始談起。

雖然大學沒畢業,但艾利森在芝加哥大學期間學會了程式設計基礎知識,輟學後的前八年,他憑著這份技能遊走多家公司擔任資訊工程師,也定期翻閱各種艱澀的專業期刊,例如,《IBM研究與開發雜誌》(IBM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在甲骨文三十周年的內部紀念刊物中記載,某次,艾利森在IBM這份刊物讀到一篇描述「關聯式資料庫管理系統(RDBMS)」的論文,他向當時的兩位同事邁納(Bob Miner)、奧茲(Ed Oates)分享。三人很快意識到這項技術存在巨大的商業潛力,決定以此為基礎,共同創業,一九七七年成立了「軟體發展實驗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艾利森持股約六成。

新公司的第一筆生意來自美國中情局(CIA),一份源於「甲骨文計畫」(Project Oracle)的訂單。中情局的這項祕密計畫其實在七五年十一月就已制定,根據後來的解密資料,該計畫是打算把資料庫的設計架構砍掉重練,解決資料庫在日後的備份、擴展應用等問題,其中,也包括了與外部的連結互通。中情局在計畫中寫道,當時原本的資料庫設計,「存取權僅能提供給單一主控方」。

艾利森知道,IBM期刊裡那份被世人輕忽的論文,正是中情局大麻煩的解方。事實上,論文的名稱就叫作「大型共享資料庫模型」,它提出一套「各方隨時共享資料庫」的模型架構。中情局的計畫為期兩年,但艾利森僅用了一年就搞定收工,多出來的一年,他與創業夥伴則火速把這項技術商業化。


▲艾利森曾短暫把公司改名為RSI(左上),這是當時他為CIA編製的甲骨文計畫使用手冊,「讀者少,但非常重要。」他說。取自Oracle網站

八○年,艾利森的公司僅有八人,營收不到百萬美元,隔年,IBM反倒向他採購了商業化的甲骨文資料庫系統;又過一年,他把公司名稱正式改為「甲骨文」,在企業大量買單下,後續七年公司營收年年翻倍。

若將時間快轉,在艾利森成為「世界第二富豪」的二○○○年,全美百大企業都已是艾利森的客戶了。然而,這段期間微軟的開疆闢土更是狂野,尤其一九九五年問世的Win 95作業系統,把個人電腦的介面帶入全新視覺化紀元,獲得空前成功。這也讓艾利森開始坐不住了。

在Win 95發布十一天後,艾利森在一場年度會議上發表狂言:「個人電腦是個『荒謬的裝置』。」直指一台必須為Win95付出九十美元的電腦「昂貴又複雜」。


▲在上世紀的90年代,艾利森(左)常被業界酸為「不是比爾.蓋茲(右)的那個人」。他用大半生追趕蓋茲,但也欣賞蓋茲的某些特質。視覺中國

向微軟下戰帖
推廣網路電腦 逐漸開啟低價電腦時代


作為對抗武器,艾利森在那場會議上提出所謂的「網路電腦」,某種程度就像是讓他起家的資料庫互聯技術。他認為,個人電腦的未來就該是「插入牆壁連線就能獲取資訊的簡單設備,一台要價不到五百美元的連網裝置。」甲骨文主管日後回憶,當時艾利森提出這個概念,主要目的是「想給蓋茲找點麻煩」。

根據艾利森的商業夥伴表示,那些年,艾利森總被業界稱為「不是比爾.蓋茲的那個人」,被如此羞辱的他,則曾在接受採訪時把蓋茲的成功歸因於「運氣好」,「只是因為IBM決定在第一台個人電腦裝上微軟系統罷了。」

無論如何,當年艾利森確實認真推銷了他的網路電腦想法,且陸續獲得蘋果、昇陽等公司支持,甚至在九七年親自飛來台灣,在台北市國際會議中心發表演講,推廣他的網路電腦大未來。

瘋狂卻又認真的攪局下,讓蓋茲被迫做出回應,宣稱個人電腦未來最低將降至六百美元,逐漸開啟二○○○年後的低價電腦時代。無論有意或無心,這個癲狂的第二富豪,終究強化了他在科技領域的意見領袖地位。

不過,雖然多數評論皆認為艾利森生性傲慢不羈,但他並非不懂自我修正。舉例來說,一九九○年,甲骨文曾因虛報營收爆發財報造假醜聞,股崩跌,當時艾利森找上新任營運長藍恩(Ray Lane)搶救,他一改過往的高傲作風,改走「傾聽客戶聲音」路線,促成甲骨文「服務業務」崛起,也讓公司在九○年代加速成長。

關於自我修正的另外一例,則是他對死敵蓋茲的改觀。據說在某次兩人會面互動的場合中,艾利森繼續他的大放厥詞,蓋茲即使不表贊同,多數時間卻僅是傾聽。而在會面結束兩小時後,經過思考,蓋茲坦承艾利森的想法是正確的。

這讓艾利森細思極恐,他意識到,自己的對手「默默吸收資訊,」而且,「蓋茲會願意採納最佳觀點,無論這個觀點來自哪裡。」艾利森曾如此表示。

事實上,一路狂傲的艾利森有他真心「欽佩」的業界領袖,只不過,他的偶像也有鮮明的「偏執」印記。不只偶像,他在業界的難得摯友也是如此。他最崇拜的,是曾說「惟偏執狂得以倖存」的英特爾前執行長葛洛夫(Andy Grove);他的好友,則是也被稱為偏執狂的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

據說,在某年葛洛夫生日宴上,賈伯斯與艾利森各自發表演說,兩人均表示,「最希望在葛洛夫的麾下工作。」而葛洛夫的當場回應是,「我永遠不會雇用你們兩位。因為你們都是最糟糕的員工。」

頂級富豪的世界,總是令人難以想像,性格偏執的富豪,大概也只有「自己人」最能理解。賈伯斯曾說:「只有那些瘋狂到自以為能改變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變這個世界。」艾利森的名言異曲同工:「當你打算創新時,必須做好被所有人罵成瘋子的準備。」


▲2012年艾利森(左)買下夏威夷拉奈島的98%土地,據聞耗資5億美元。他宣稱要在這裡打造「具經濟可行性」的百分之百綠色社區。取自Alan Arakawa臉書

瘋狂想法不斷
在夏威夷搞雲端農業、打造媒體帝國


他還有一些瘋狂想法。例如,他正在夏威夷小島上進行「雲端農業」實驗,透過遠端操作,將農作採收到包裝的整個過程自動化。「早上五點採收,上午十一點就能上架。」艾利森曾興奮分享。從海上的帆船隊到天上的戰機,從美國職籃NBA球場到大聯盟職棒舊金山巨人隊的二十年主場冠名,從科技世界到夏威夷小島上的農業革命,都是艾利森實現瘋狂想法或者追求被崇拜的豪華舞台。

而今,場域又多一筆,七月底,艾利森之子大衛.艾利森(David Ellison)宣布,完成對媒體集團派拉蒙的收購,包括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音樂電視網(MTV)等,自此納入麾下。

沒想到,兩個月後的九月十一日,市場傳出艾利森父子再度出手,打算豪擲六百億美元,瞄準的是旗下擁有HBO、CNN、TBS、TNT及華納影業在內的華納兄弟探索(Warner Bros Discovery)。

雖然這樁交易後續恐得面對反壟斷調查,但若交易完成,癲狂的艾利森家族,自此又多了一個超重量級的媒體帝國,他會藉此加大「被崇拜」的力度,或者用來實現他瘋狂到改變世界的新想法?故事未完待續。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2025/9月 第1500期

本文摘錄自‎

甲骨文81歲掌門的魔幻人生

今周刊

2025/9月 第150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