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農產品仰賴傳統分銷通路,透過中盤商、零售商層層轉手,才能到達消費者手中。但近年來隨著數位媒體崛起,搭上短影音熱潮,讓農產品銷售從價格導向轉為內容驅動,打造直面消費者的數位銷售新路徑。 文/銀河互動網路領航員 圖/達志影像 過去農產品即使上架電商平台,也大多仰賴價格優惠與折扣作為銷售核心,雖然能短期刺激消費並吸引消費者目光,但卻難以建立持久關注與品牌印象。

▲短影音引發高流量,行銷團隊便能迅速啟動開團銷售,這種「點播式行銷」不只貼合數位消費習慣,也讓農產品能在短時間內實現流量變現。
短影音成流量入口 農產品也能變IP 透過短影音,從真實場景、農民親自示範,到貼近日常的料理應用,都能讓農產品更真實、具體的方式進入消費者視野與心中。影音內容自然的呈現,也能促進消費者更願意參與互動,進而產生情感連結,形成品牌忠誠與購買轉換。 以台中霧峰「霧農大叔」為例,透過一支短影音「吃荔枝不上火的小妙招」,在三天內突破了200萬瀏覽人次,成功的讓荔枝成為熱搜話題,短影音不僅吸睛,更引導流量變現;雲林莿桐鄉農會總幹事張鈺萱開闢「來莿桐找Sandy」影音頻道,在田間即興料理展現農產品真實風貌,短短三個月便累積600萬自然觀看數,更透過LINE團購及Facebook社團導購,讓消費者從觀看、留言互動,快速下單,提升銷售轉換效率。因此,當農產品更貼近消費者時,流量便不再只是單純的數字,而是真正能為農民帶來實際收益的重要資產。

▲當農產品轉型為內容IP時,便能突破傳統分銷侷限,直接觸及消費者,開創更直接、有效的數位行銷模式。
以「內容入口」取代「廣告入口」 高共鳴高互動的新商模 在過去農產品推廣中,以價格競爭為主要促銷手法,消費者容易感到疲乏。但透過短影音,以更生活化的內容敘事,利用「教學」、「體驗」、「產地紀實」等軟性主題吸引注意力,農產品便得以深入消費者的日常,降低消費者的抗拒心理。 目前包含Facebook、Instagram、YouTube及TikTok等平台皆以短影音為發展重心,利用即時留言互動功能,讓農產品推廣者可以第一時間回應消費者,建立更親近且真實的形象。 以雲林莿桐鄉農會「來莿桐找Sandy」的影音頻道為例,影片中總幹事張鈺萱親自回覆留言,詳細解說農產品來源及料理方式,有效拉近與消費者間距離,同時也提高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感,進而加速購買決策。 短影音通常依據「內容共鳴度」與「完播率」的演算決定影片曝光量,莿桐鄉農會團隊擅長製作具情境感與互動性高的田間料理影片,從現場即興示範料理,到有趣的田間互動,每支影片都成功吸引觀眾,高觀看率帶來大量自然推播流量,這種高共鳴、高互動的內容模式,也逐漸成為未來農產品行銷的重要模式。 當農產品轉型為內容IP時,便能突破傳統分銷局限,直接觸及消費者,開創更直接、有效的數位行銷模式。
設計導購&著陸機制 實現流量變現 農產品屬於高度民生導向的商品,消費者對價格、品質、產地來源都極為敏感,僅依賴品牌印象或情感連結,仍難以轉化實際購買行動。因此,若要以短影音作為農產品主要的行銷工具,勢必具備設計導購轉換及著陸機制,將觀看流量轉化為實質銷售,例如:
直播成為跨境加速器 建立在地連結 直播作為電商行銷的新興工具,已邁入高峰階段,從早期的促銷話術與折扣推播,逐漸轉變為融合品牌敘事、互動體驗與消費者參與的全方位媒體呈現。 根據資策會MIC多份報告指出,直播電商在亞太市場正以每年超過三成的速度成長,尤其以東南亞成長最為迅速,而台灣市場則進入品牌與平台「土洋爭霸」的階段;momo、蝦皮、Facebook、YouTube等平台皆積極投入布局。其中,momo直播業績年增率超過280%、流量激增150%,顯示直播不再只是輔助銷售,而是能主導購買決策與消費行動的零售引擎。 在這波趨勢下,農產品電商成為直播應用的嶄新場域。由於農產品具有「高感官依賴」與「高信任門檻」的特性,直播恰能透過視覺畫面展現產地、農法、料理應用等真實內容,將短影音所帶來的關注,轉化為消費者實際購買動機。 對各地農會、小農品牌或農業加工業者來說,直播不僅是曝光工具,更可成為建構品牌力與口碑核心的管道,搭配短影音同步推進,可創造擴散性更強的銷售路徑。 直播同時也為農產品跨境推廣開啟全新機會,透過TikTokShop、ShopeeLive等跨國平台,台灣在地農產不需透過複雜的經銷機制,就能以小規模試播方式直達東南亞、北美等目標市場。此模式不僅可快速「試水溫」,也可透過語言在地化、即時互動與文化敘事,快速與海外消費者建立情感連結,達成品牌落地銷售成果。
直播補強信任缺口 強化農產說服力 在農產品電商應用上,直播已成為強化短影音流量轉換的關鍵點。由於農產品屬於「高感官依賴」、「高信任成本」品類,消費者無法觸摸、品嘗或聞香,因此對商品的品質感知,便高度仰賴視覺與語言補強。 直播正好能補強這個缺口,透過產地即時拍攝、農人現身說法、採收過程等內容,使品牌形象從冷冰冰的商品頁面,轉為有溫度、有故事的體驗,提升消費者的直覺信任感與購買意願。 直播互動相較於短影音的單向播放,更具備高度說服力與互動性。例如,直播除了能示範當季番茄如何製作涼拌沙拉、或用新鮮鳳梨烤製水果披薩等,還可將農產品的處理方式與料理應用融入生活場景,激發觀眾的食慾與靈感;還可透過Q&A的即時互動,針對觀眾對於產季、栽種方式、有機驗證等疑慮進行解答,也讓直播現場成為建立信任的場域,進一步達到轉單效果。 若直播內容能結合節氣或地區特色,更能賦予強烈主題感與內容吸引力。例如,在端午節前夕舉辦「艾草與地方草本植物」的直播活動,介紹來自南投山區艾草與九層塔,搭配民俗療效與祭祀應用,不只提升農產品的文化深度,也讓直播跳脫純銷售導向,成為具教育與情感連結的內容體驗。

▲小農種植有機洛神花,透過直播可由農民親自解說種植歷程,搭配畫面呈現產地風貌與風土特色,讓海外觀眾感受農產品的「原鄉味」,促成情感共鳴,提升購買意願。
跨境市場的敲門磚 直播帶動海外銷售 直播逐步改變農產品跨境銷售模式,面對海外華人社群與喜愛亞洲飲食文化等族群,直播不僅能即時展示產品,更能傳遞農產品背後產地故事與農民精神。 例如,來自台東產地的紅藜、小農種植有機洛神花,透過直播可由農民親自解說種植歷程,搭配畫面呈現產地風貌與風土特色,不僅讓海外觀眾感受到農產品真實性與自然價值,也激發對「原鄉味」情感共鳴,提升購買意願。 針對非華人市場,直播若能提供當地語言字幕或雙語解說,將能有效消弭語言與文化理解的落差。例如,針對日韓或東南亞市場,可安排中文直播主進行產品介紹,搭配日、韓文或泰文即時字幕或翻譯人員協同主持,進一步強化內容親切感與信任基礎。透過語言在地化的操作,可讓台灣農產品突破語言隔閡,放大消費連結。 與其冒著風險、大批上架跨境平台進行無差別鋪貨,不如透過直播進行小批量試銷,不僅靈活度高,也更具策略性。 例如,利用TikTokShop試行直播販售嘉義牛奶鳳梨或雲林蒜頭,觀察海外觀眾回應與下單熱點,再即時調整產品包裝、口味標示甚至運費策略。 進一步結合本地第三方物流業者,就能建構直播下單、台灣集貨、統一出口到海外配送的完整機制。如此一來,農產品可更容易落地並實現實質銷售,也能打造出具備擴張彈性的跨境商業路徑。(數位行銷延伸閱讀請連結iMarketing銀河數位行銷學http://www.iwant-in.net/tw/iMarketing/)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農產品銷售 走向內容驅動的新戰場
能力雜誌
2025/9月 第835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