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工作不再是永久職,你要選擇避險還是被淘汰?

擁有多重身分的《零工經濟來了》一書作者黛安.穆卡伊不僅是作家,更是兼任講師、創投財務顧問、企業人資顧問,正是「零工經濟」這種新工作型態的實踐者。不過,所謂零工經濟者並非意指做很多份工作,而是以「避險」思維出發所做出的理性決定。

文∣鄭閔聲 圖片提供∣黛安.穆卡伊
Cheers快樂工作人208期_黛安穆卡伊
黛安.穆卡伊(Diane Mulcahy)和丈夫一起住在美國波士頓市南角(South End),那是個被許多維多利亞式建築圍繞的優美社區。她每天習慣早起在家裡附近晨跑,喚醒沉睡一整晚的大腦與肌肉。晨跑結束,約莫是一般上班族準備開車或搭地鐵通勤的時段,穆卡伊一天的工作也正要開始。

她不必進辦公室,精確來說,她已經接近10年不做這件事了;公寓裡那張可以拿來閱讀、寫作的桌子,是她生活中最接近「辦公空間」概念的物件。對她來說,沒被任何人正式「雇用」、拿不出印有公司地址電話的名片,無論在精神上或物質上,都一點也不成問題。

美東清晨時分,穆卡伊在書桌前透過網路電話接受《Cheers》雜誌專訪,聽見「妳今天有什麼工作要做?」這個問題時,她先是因為疑惑,停頓了一下,然後大笑著說:「我現在這樣和你說話,不就是正在工作嗎?」

穆卡伊是《零工經濟來了》(The Gig Economy)一書作者,這本書除了解析新興趨勢,也像是她個人的職涯經歷分享,因為她本人,正是個徹頭徹尾的「零工經濟」實踐者。穆卡伊的身分除了是作家,還包括巴布森學院(Babson College)等多所大學兼任講師、創投財務顧問、企業人力資源顧問;只要有空,她也受邀四處演講,談論新創事業與零工經濟議題。

從金融專業起步,卻「不安於室」


「我其實有個相當傳統的開始,也做過一系列全職工作。」解釋完一大串頭銜代表的意涵,穆卡伊突如其來地插了這段話,解釋自己並不是一直這麼「特別」:「雖然,我很早就想著要做更多有挑戰性的事,但一開始也不知道能怎麼做,」她說。

穆卡伊取得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公共政策碩士後,她和眾多常春藤名校畢業生一樣,進入金融圈,攀著職涯階梯一步步往上爬。

儘管在金融業發展得相當順利,曾被投資顧問公司拔擢為副總裁,負責操盤1億美元的前期創投資金,但穆卡伊的心始終不安定。2003年, 她申請上都柏林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Dublin)為期一年的客座研究計畫,因此辭掉工作,飛往愛爾蘭。

在都柏林研究期間,穆卡伊將自己在美國金融業多年的經驗,結合愛爾蘭創投產業發展,化為兩本著作,探討政府資金與當地創投產業間的關聯,並指導懷抱雄心壯志的創業家,如何以正確方式籌募資本。

頭一次嘗試系統性的寫作,就讓穆卡伊發現自己對文字工作的熱情;但與此同時,數字概念良好的她也意識到:「寫作並不是件容易賺錢的工作。」

客座計畫結束後,為維持一定收入水準,穆卡伊除了發表研究成果、替媒體寫評論文章外,也一邊在都柏林從事顧問諮詢業務。當年,「零工經濟」這名詞還不存在,但將工作視為一套「投資組合」(profolio)的念頭已經在穆卡伊心中萌芽。「在金融業,不會有人把資金全部投進一家公司或一項商品,那我為什麼不能同時擁有幾份工作?」她說。

在愛爾蘭住了3年,穆卡伊驛動的心,驅動著她再次飛越大西洋,回到美國謀職。這一次,她進了全球性的管理顧問公司,從事投資策略諮詢、財務結構規劃等業務。這是一份收入數字與未來性都很穩定的工作,但或許對穆卡伊來說,「穩定」本身就是最大的問題,重返全職工作不過3年,她已經不安於室。

受雇與失業,只能二選一?


正好在這時,穆卡伊決定結婚。還有什麼比人生即將邁向下一個階段是更好的理由,讓自己徹底遠離工作、尋找人生方向?於是,她再次辭職,花了近一年時間在世界各地旅遊,並確定自己再也不想追求一份全職工作。「只做一份工作太不有趣了,我希望擁有更多主導權,讓生活更有彈性。我不希望我的人生只有『全職受雇』和『辭職失業』兩個選項,」她解釋。

踏出舒適圈的第一步總是困難,原本對「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懷抱美好憧憬的穆卡伊,回到美國後才發現,即使擁有漂亮學歷與豐富經歷,如果不考慮金融業正職工作,手邊的選擇相當有限。

恰巧,一位金融業前同事在波士頓附近的巴布森學院擔任教務長,偶然間找上穆卡伊討論校務基金的投資運用,以及學校的策略發展,兩人談得投契,對方順勢邀請她擔任專案性質的企業駐校講師(Executive in Residence)。這份零工,是利用她在金融與創投業的多年經驗,被動為有需要的學生與教師,進行商業模式與市場評估諮詢,對穆卡伊來說,有如小菜一碟。

業界人士獲聘為企業駐校講師,意味著專業能力獲得肯定,通常會在一段時間後,受邀開設實務課程,分享經驗。穆卡伊也因此有了第二份零工:兼任講師。

有些人天生就是充滿魅力的演說家,但穆卡伊並不屬於那群人。然而,透過一次次課堂練習,她逐漸掌握自己的聲音,找到與聽眾互動的方式,成為熟練的演講者;透過在巴布森開課累積的口碑,她逐漸打開知名度,授課與演講邀約愈來愈多,成為她最穩定的工作來源。

儘管「為人師表」,穆卡伊卻沒有而放棄她的老本行金融業。授課之外,她從2010年至今,一直是位於堪薩斯市的考夫曼基金會(Kauffman Foundation) 基金監管人,管理機構投資組合,並代表出席基金會持股公司的董事會。平常她也會自己接些管理顧問案件。

成為自由工作者3年後,穆卡伊初次得知「零工經濟」這個名詞,她當下像是被閃電擊中般震撼:「這不就是我一直在想、在做的事嗎?」她判斷,和她背景類似的商管碩士生,一定會對高度自主彈性的零工經濟感興趣,決定將概念化為一門課程。穆卡伊自己早已是零工經濟最忠誠的信徒,思考過程中,她靈感如潮水般源源不絕湧來,只花了不到一週,就完成整學期的授課大綱。

增加工作投資組合,分散風險


事實證明,零工經濟果然大受學生歡迎,從「新鮮事」成為「現在進行式」。這門課還曾被《富比士》雜誌(Forbes)評為全美10大創新商學院課程之一。各界的正面回響,重新沸騰穆卡伊心中那股寫作熱血,她從頭準備寫作計畫、聯繫出版社編輯與經紀人,用盡一切努力,想把「作家」這個身分,加進個人的「工作組合」。她也成功了。

「講課這件零工,是靠我過去的人脈協助;寫作這件事,是我主動出擊爭取到的機會。」穆卡伊分析,自己成為零工經濟者的路徑與多數自由工作者沒有兩樣,無非是利用既有資源,同時積極開發潛在機會。

「一切的重點都在於計畫!即使你現在有份不錯的正職工作,還是必須不斷思考:『我的下一個機會在哪裡』,因為現在一份工作的平均週期,只有3 ∼ 5年。」穆卡伊強調,零工經濟的核心概念不是「做很多份工作」,而是如何開發多樣化的工作組合與收入來源,為自己建構更堅固的安全網。

穆卡伊總習慣用一個情境問題,挑戰學生與她遇見的各行各業人士:「如果你確定自己6個月後將被解雇,現在會開始做些什麼準備?」

從這個情境問題不難發現,儘管穆卡伊自己投入零工經濟的原因,是受不了一成不變的工作,希望追求不同的生活體驗與挑戰,她對於零工經濟的觀點,卻是典型的務實金融人思考,說穿了,就是「避險」、「別把雞蛋放在同個籃子裡」。因此,她總是不斷強調:「當工作不再有保障,你就必須自己尋求保障。」

除了分散失業風險,從事零工經濟,相對於傳統受雇者的最大優勢就是自主、彈性;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自行安排工作的零工經濟者,也必須比一般勞工更有紀律與規劃能力,否則無法享受零工經濟帶來的優勢。

想以此維生?時間管理是第一課


儘管每個人的工作樣態大不相同,但穆卡伊認為,時間管理是一切計畫力的基礎,而她個人從事零工經濟多年,還是不斷調整,希望找到最有效率的時間管理模式。

例如,撰寫《零工經濟來了》期間,她嘗試採用「創意者時程表」,每天空出大塊時段,排除電話、會議等一切外在干擾,專心從事寫作。完成寫作後,她又將行程表改回常見的「管理者時程表」,僅留下少部分時間沉澱思考。(見第80頁「聰明管理時間」)

但無論採取哪一種時程表,「有意識、主動地規劃行程」,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法則。即使只是「從波士頓飛往紐約演講」這種不算太遠的商務旅行,穆卡伊也會盡可能排滿每一個空檔,鮮少出了一趟遠門,卻只完成一件事。

「雖然在零工經濟時代,技術能力高的專業人士還是一樣有優勢。但如果一個在連鎖速食餐廳打工的服務員,能有效管理時間,零工經濟的彈性,就能讓他利用不工作的時段,在線上教學平台學習技能;有一天,他也許能擺脫低薪、缺乏保障的『壞工作』,」穆卡伊再次強調時間管理的關鍵作用。

「那妳怎麼規劃未來一年呢?」扎扎實實上了堂時間管理課,讓人不禁對穆卡伊的新年規劃產生好奇。

「其實還沒有很詳細⋯⋯,但我確定2018年3月會在美國西岸,除了演講,還要趁機拜訪一些好久不見的老朋友⋯⋯,6月我至少得在歐洲住上3週,我已經想好要空出其中一週,給自己放個假⋯⋯,我已經發信告訴合作夥伴,這一年我有哪幾週不會在城裡,因為我固定每季要到堪薩斯市⋯⋯,」穆卡伊起先似乎有點猶豫,但下一秒立刻飛快說出早已輸入進腦海的計畫,連行事曆都不必翻開。

還認為零工經濟等於漫無章法四處打工,或是在社會底層苦苦掙扎嗎?穆卡伊的經歷,或許能破除許多人的刻板印象,甚至成為一種可能的就業選項。

穆卡伊觀點

人人都該擁有的3項正確心態


Q:成為零工經濟贏家的基本條件是什麼?
零工經濟需要的技能(skills)和過去沒什麼兩樣。想在這個趨勢下成功,必須對職涯發展更主動積極、更有策略,把自己想成一個企業家,在經營個人這項品牌,不斷思考下一個機會在哪裡。

Q:有穩定工作,還需考慮零工經濟嗎?
這個時代沒有絕對的工作保障。我認識一些處於職涯中段、大約40 ∼ 50歲的人,他們突然失業後,往往不容易找到下一份工作,也因為缺乏準備,難以成為獨立工作者。所以即使有穩定工作,還是要維持人脈,經常參加研討會或論壇,維持業界能見度,並且更新專業技能。如此一來,就算突然失業,也不會不知所措。

Q:初入職場的年輕人該有什麼心理準備?
要先知道,你的一生不會只有一份全職工作,或至少在職涯某個階段獨立工作。當你意識到這件事,就會不斷替自己找一些副業、開發自己擅長的事,同時也會積極地開展人脈,尋找更多機會 ··· 閱讀完整內容
Cheers快樂工作人208期_

本文摘錄自‎

當工作不再是永久職,你要選擇避險還是被淘汰?

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

2018年1月 第2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