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暴潮 沖出台灣西南海岸的脆弱

一場颱風水淹家園、全村斷電,極端氣候新警訊?


史上首次從嘉義登陸的丹娜絲颱風,重創台灣西南沿海。極端災害的發生並非巧合,台灣的沿海防線如何撐下去?

文—鄧凱元 攝影—邱劍英

如果那天是滿潮,我們也不用跑了,一定會被淹死,」一位住在台南七股鹽田附近的西寮里,家中被如海嘯般暴潮淹沒的里民說。

日前在西部登陸的颱風丹娜絲,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從嘉義登陸的颱風。而颱風中心的強風,重創台南、嘉義與雲林等西南沿海。

位在七股鹽田旁,離海岸線約三公里的西寮里,成為重災區。颱風登陸的晚間十一點多,一連三次的海水倒灌,讓西寮里瞬間被淹沒,水深接近一.五公尺。

「海水不斷湧進來,第一次淹進來,我用畚箕拚命掃,但第二次、第三次再進來,根本來不及,就像電影裡的海嘯,如果登陸時是滿潮,災情會更嚴重,」當晚被困在房間裡的西寮里里長柯勝强,和村民們一同回憶起當時的慘況。

他稍待大水退去,趕緊涉水到村子裡,查看村裡的長輩們是否安好。

「我們這邊都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了,行動不方便,」他說。「有兒子推破屋頂磚瓦,讓媽媽爬上屋頂避難,也有人家裡的神主牌被沖走,」村民們驚魂未定地圍著里長,你一言我一語急切表示。

這不是西寮里獨有的難題。


▲緊鄰海濱的台南七股西寮里,遭遇了歷年來最嚴重的暴潮。海水衝破沙洲,沿著大排直接衝入小漁村。

逐漸消失的沙洲保護網

近年來學界研究不斷示警,台灣的西南沿海,是氣候變遷與極端氣候下的高風險地區。

位在西南沿海的彰化、雲林、嘉義、台南等海濱地區,共同面對的挑戰是,地勢低窪、海岸線受到侵蝕、地層下陷,而且農、漁民均緊鄰海岸線生活,容易受到海平面上升、暴潮、大雨和海水倒灌的襲擊。另外,人口老化與應變能力不足等因素,更加深了這些地區的災害風險。

這次的颱風,再次應證了學界的研究。西寮里此次受災嚴重,海岸線受到侵蝕是主因之一。長年研究台南海岸、成大水利及海洋工程系系主任董東璟說,颱風大浪先是衝破了西寮里外的沙洲,接著低氣壓抬升海面,強風又把海水吹向陸地。有了破口的沙洲,讓海水長驅直入淹進村子裡。

「當天超過一公尺的暴潮,已經打破台南七股將軍區有史以來的紀錄,是超過兩百年、甚至可能是三百年等級的災害,」他說。

海岸線受到侵蝕的不只有台南。往北,嘉義岸邊的外傘頂洲,到布袋、七股外海的大片沙洲,因為波浪侵蝕與沙源減少等原因,開始斷裂、退縮,甚至是消失。

「沙洲是海岸防護最天然的屏障,若沙洲消失,對海岸地區會帶來嚴重衝擊,」董東璟說。不僅沙洲不斷流失,西南沿海遭遇暴潮的機率,也更加頻繁。

二○一三年的天兔颱風,在台南將軍的觀測站,觀測到破紀錄的○.七七公尺暴潮。但這一次西寮里遭遇的暴潮,更打破先前紀錄。以發生頻率來看,等於在十二年內,已經出現兩次數百年才會發生的極端現象。

「這是不是極端氣候的影響,尚待更多科學證據,但絕對是明顯的徵兆,」他示警。

無電可用,養殖戶生計陷困境

颱風罕見地從台灣海峽登陸,也讓沒有地形屏障的沿海養殖漁業,遭受嚴重損失。

在七股養了二、三十年的文蛤,「黑琵食堂」負責人楊惠欽,除了養殖外,也開餐廳,經營漁產批發。

他原本以為颱風不強,但中心接近陸地後,強大的風力吹倒電線桿和電塔,讓當地陷入一片漆黑。晚間十點多,原本他和太太都外出巡視,也開啟緊急備用電力,但戶外風速過大、漫天飛舞的散落物,讓他和太太幾乎是爬回屋內。

颱風走後,挑戰才開始。沿著他所經營的餐廳,楊惠欽驅車前往魚塭,十多分鐘的路程,有些路上整排電線桿歪斜了四十五度,還不時可以看見被帶上岸的塑膠筏。

由於七股地區太多電塔毀損,他只能四處詢問何時有新電箱可以更換,「我們文蛤是低密度養殖,可以撐得比較久,但也已經接近臨界點,」楊惠欽心急如焚。


▲西寮里的小平房,耐不住強風,災後村民只能暫用帆布蓋住被吹走的屋頂磚瓦。

沿海地區的防災新課題

面對暴潮、強風,學者們呼籲,沿海地區的軟、硬體都須升級,才能因應未來更頻繁的極端災害。

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系榮譽講座教授簡連貴說,當務之急是透過套疊氣候風險地圖,分析暴潮、升溫、淹水對於沿海地帶的影響,並重新思考減災的相關措施與土地利用的型態。

在颱風侵襲前,就已在研究如何保護七股外海沙洲的董東璟建議,必須強化沙洲的保護,並築起離岸堤。

另外,事前的預警也必須升級。目前,颱風預報已經提供風力預測,未來可以增加高風險區域、小範圍的預報。

「若沒有預警機制,突如其來的淹水或浪潮會令人措手不及,所以要建置即時監測系統和有效的預警通報機制,」他建議。

他也認為,社區可以在平時就常態演練,讓居民熟悉撤離與避難路線,「災害本不可避免,但如果能提前掌握資訊並妥善因應,可以大幅降低損害。」

台南市水利局主任秘書黃信銓則回應,短期的應變措施,是墊高岸邊約一千公尺的堤防。他也說,沙洲保護須向中央爭取更多經費。同時,也正在準備建立大排的防潮閘門,保護社區安全。

極端天災愈來愈頻繁,丹娜絲的教訓,凸顯了即時預警和防災設施的重要性,重新檢視西南海岸面對災害的韌性,已是刻不容緩的任務。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2025/8月 第829期

本文摘錄自‎

百年暴潮 沖出台灣西南海岸的脆弱

天下雜誌

2025/8月 第8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