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武器化 台股誰能繞過禁令?

中國祭出稀土○.一%條款 全球備戰


中國一紙升級的稀土禁令,牽動全球科技命脈,大國被迫加速去中國化和重振稀土產業鏈,台灣不少廠商擁有回收技術優勢,能否在資源戰中突圍?

文●周佳蓉

十月中旬,一則關於稀土出口緊縮的重磅新聞,再度引爆中美貿易戰的敏感神經,中國商務部聯合發布公告,對稀土相關物項、技術及設備實施全面出口管制,自十二月一日起正式實施。美國總統川普隨即在社群平台表達強烈不滿,宣布對中國加徵一○○%關稅,總稅率因此提高至一三○%,並恢復七月剛取消的晶片設計軟體出口措施。貿易戰更從出口禁令延伸到海運,美中兩國互相徵收港口費,也讓航運類股在近期大漲,這場角力的背後,是攸關全球科技命脈的資源爭奪戰。從電動車馬達、風力發電機、智慧型手機螢幕,到國防飛彈導引系統,稀土元素無所不在,當中國將這些「工業維生素」武器化,全球供應鏈都繃緊了神經。


▲當稀土從工業原料升級為地緣政治籌碼,全球不論是國防或是科技供應鏈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達志

中國掌握稀土壟斷地位

多年來,作為工業政策的一部分,中國幾乎完全控制了稀土礦產,據美國地質調查局資料,中國控制著全球約七成的稀土礦石產量,更在分離加工及磁鐵製造領域占據約九○%和九三%的比重。這種壟斷地位並非一蹴可幾。

回到一九八○年代,美國曾是世界最大的稀土供應龍頭,而後因為將工廠外移至管制較少、工資較低的國家,目前美國本土只剩一座由MP Materials營運的稀土礦。同一時間,中國積極發展本土製造,以更低的人力成本、更快的許可流程、相對寬鬆的環保與勞工規範,歷經數十年的投資與產業支持,建構出規模化的產業鏈,掌控開採端、精煉與分離環節。

稀土元素是指在化學元素表中,十七種涵蓋鑭系元素及化學性質相似的鈧與釔。依照原子序與性質被劃分為「輕稀土」與「重稀土」。輕稀土資源相對豐富、成本較低,應用涵蓋磁體、螢光材料與化學觸媒;而重稀土則因含量稀少、提煉複雜而價格高昂,連世界強權的美國至今仍不具備將重稀土提取後分離稀土元素的能力。

而自二○年起,許多國家已開始制定政策,試圖降低對中國稀土的依賴。歐盟的《關鍵原物料法案》設定目標在二○三○年前提升關鍵原物料的自主性;美國則憑藉《國防生產法》《降低通膨法案》及戰略儲備,並由政府入股MP Materials、Lynas USA重建稀土產業鏈;日本長期推動稀土多元化;澳洲的Lynas則為首家商業化重稀土生產商,正推進馬來西亞、美國工廠建設,也獲得政府資金,加速煉油產能擴張。顯然,這波機也逼迫各國加快布局戰略資源自主化。



管制元素升級三大面向

中國在四月為了反擊美國的對等關稅政策,宣布七種稀土材料及高性能磁鐵的出口限制,十月的最新行動是將鈥、鉺、銩、銪、鐿等五種元素添加到現有管制清單中,並要求出口許可證,使得管制總數增加到一二種,幾乎將高戰略價值的稀土元素都納入管理。

其次,管制範圍首次超越原材料本身,延伸至整個製造生態系統,將其中必要的開採、冶煉分離、金屬冶煉、永磁體製造,乃至二次資源回收利用等環節的關鍵技術都納入管制。針對新增元素及設備的管制,中國給予其他國家極為短暫的緩衝期,僅一個月後十一月八日即刻生效,最具顛覆性的長臂管轄則在十二月實施。

為何說是長臂條款?中國首次引入「○.一%稀土條款」,將管制的手伸長到令全球咋舌的地步,先不說又是中國拉大與美方談判籌碼的手段,這項規定明確指出,任何由非中國公司在海外生產的產品,只要稀土含量占產品價值○.一%以上,出口前都必須取得中國許可,這個看似微小的數字,實則是一個難以防禦的陷阱。在結構複雜、供應鏈層層疊加的高科技產品中,要精準追溯並量化微量稀土元素幾乎不可能,理論上,中國將因此獲得對全球科技巨頭的「自由裁量權」,對台灣而言,威脅將不容小覷。

從應用面來看,釹、鏑、釤與鋱可製成強度最高的稀土磁體,像是釹鐵硼磁鐵,是電動車馬達、風力發電機與自動化設備的重要成分。銪、釔、鉺具備發光特性,被廣泛用於螢幕、手機與顯示技術,鑭與鈰則因具催化與導電特性,可用於像是汽車觸媒轉換器,仰賴元素的作用將汙染物轉化為無毒物質。

半導體產業雖不直接消耗大量稀土,台灣半導體業者所需含稀土產品或稀土衍生物,均以歐美與日本供應為主,但許多關鍵設備廠商仍需大量使用稀土。例如先進製程中氧化鑭、氧化釔、氧化鈰等常被用作摻雜劑,用作改變半導體材料的電氣特性;化學機械平坦化(CMP)製程中需要二氧化鈰作為研磨液的關鍵材料;薄膜沉積與蝕刻中,釔和鈧被用於蝕刻腔體的塗層,就連提供EUV掃描機的荷蘭設備商ASML也高度依賴NdFeB/SmCo永磁體與稀土光學元件,應用材料曾預估,二氧化鈰的材料成本占單晶圓CMP的二五~三五%。



台灣受惠股的突圍之道

面對中國稀土武器化帶來的供應鏈斷鏈風險,台灣企業正以循環經濟為突破口,從廢棄物中回收稀土,不僅能降低對中國依賴,更符合ESG永續趨勢,成為台廠破局關鍵。

在磁性材料領域,翔名(8091)、長華*(8070)、勝一(1773)等公司具備釹鐵硼永磁材料的回收與再生技術。釹鐵硼磁鐵年需求量超過十七萬噸,其中約二○%來自廢料回收再製。這些台廠隨著中國管制升級,協助台灣半導體與車用產業建立在地替代供應鏈的重要性大增。

優勝奈米投入稀土提取技術超過十年,以「無毒綠色回收技術」打出差異化優勢,成功開發可高效提取十七種稀土元素的關鍵技術,旗下優勝新能源能以環保低碳製程,將廢棄鋰電池再生製造成電子級碳酸鋰,去年顯卡廠撼訊(6150)以撼智物聯投資二五%,並取得一席董事席次,跨足鋰電池與稀土材料再生商機。值得留意的是,蘋果(Apple)推行綠色供應鏈多年,當時就訂在二五年將裝置內的磁鐵一○○%使用再生稀土,也在後續斥資五億美元投資MP Materials,二七年即可開始穩定取得由美國生產、免受中國限制的稀土磁鐵,優勝奈米也以獨門的剝金、剝錫技術,將蘋果裝置內的貴金屬回收,是蘋果重要的綠色合格供應商。

聯友專注戰略金屬回收

中台資源(6923)為全台最大廢光源回收處理廠,能從廢棄映像管、LED、日光燈中回收釔、銪、鋱等稀土螢光粉。

今年九月才登錄興櫃的新兵聯友金屬–創(7610),專注戰略金屬鎢、鈷的回收再利用,每年約可處理鎢鈷原料三千噸,產出金屬鈷粉一千噸。中國今年七月起實施的新版《礦產資源法》將鎢、鈷及稀土列為戰略性礦產資源,限制出口反而為非中國供應商創造利多,加上聯友的大股東日本先進材(Advanced Materials)為美國MP Materials合作夥伴,在全球稀土供應鏈重組中扮演關鍵角色。

其他如光洋科(1785)、金益鼎(8390)、佳龍(9955)等廠商也藉由掌握酸浸、電解回收、逆向冶金技術等,在廢金屬回收領域站穩腳步。

電池正極材料供應商美琪瑪(4721)以供應硫酸鈷、硫酸鎳等電池原料,透過與日本戶田工業合資的美戶先進材料,間接切入特斯拉供應鏈。今年完成與美戶的合併後營收規模放大,前三季營收達二○.一二億元、年增二五%。美琪瑪也積極擴產回收鈷產能,透過廢棄電池萃取鈷金屬,提高自給以對抗原料波動,除了循環經濟題材之外,公司提到將有特化新產品進入市場,產品組合有望持續優化,近期中國加大對稀土、鋰電池材料出口管制,推動股價從四月低點四四.二五元往上翻倍成長,最大波段漲幅逾一一七%。


閱讀完整內容
先探投資週刊 2025/10月 第2375期

本文摘錄自‎

稀土武器化 台股誰能繞過禁令?

先探投資週刊

2025/10月 第237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