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載具標案上看千億元

首波得標企業若順利交機 為爭奪新訂單最大利器


賴清德總統於國防演說宣布打造台灣之盾,無人載具為其中重要環節之一,上千億元的標案將為供應鏈帶來龐大商機。

文●黃俊超

軍工題材在激情過後進入冷靜期,多數相關個股股價也經過一段修正,基本都在跌深反彈與反覆測試底部的階段,未來的標案幾乎可說是勢在必行,加上非紅供應鏈帶來的外銷商機,給予股價一定程度的支撐,在操作上可先回到本業的營運狀態,有獲利的公司觀察重點在於評價是否過高,然若是當前的營運數字不如預期、甚至處於虧損,則不適合過度追價與過多的期待,觀察重心則放在籌碼與技術面。


▲為強化不對稱作戰,無人載具為重要利器。總統府/資料室

人人有希望

為強化不對稱戰力,借鏡俄烏戰爭,無人載具絕對是重要環節,國防部預定於明年與後年共將籌獲四八七五○架無人機,最終規格由陸軍特戰、砲兵、機步營等使用單位提出,預計將於明年二月對外公告採購招標規範,仍將遵循均用商規無人機與陸軍無人機反制系統模式,參加競標廠商通過資格審查後,進入POC驗測(概念性驗證),過關後才會進入最有利標的競標階段。

過往國軍各單位是向中科院採購無人機,不過這次將依循軍用商規無人機採購案,根據媒體報導,中科院並不會參加,但是將會以技轉方式釋出給廠商參與,此外,也可預期有部分廠商將與國際廠商合作競標,然為延續國防自主政策,通過POC驗測廠商的無人機,必須顯示國外合作技轉比例,而國內自製比重越高,則加分越多,避免貼牌參與競標的國際廠商,也有助於獎勵國內廠商持續投入研發資金。

國防部軍備局無人機標案五○○億元、無人艇三○○億元,加上行政院通過的無人載具產業發展統籌計劃中,應用於公共安全領域的採購案二○○億元,合計將會高達千億元,預計將於明年分為三階段陸續釋單。去年四家得標無人機的廠商,分別為長榮航太(2645)、智飛科技、神通資訊科技與中光電智能機器人,另外包含雷虎(8033)、緯創集團旗下經緯航太等,也將加入爭取商機。


漢翔將投標反制系統

而在無人艇方面,主要分為攻擊型與偵蒐型兩大類,攻擊型無人艇每艘造價約在一五○○萬元上下,偵蒐型無人艇則要價三○○○萬~五○○○萬元,應是以台船(2208)、龍德造船(6753)與中信造船(2644),在製造技術與產能上較具優勢。龍德造船曾幫新加坡政府打造無人艇船體,並與中科院合作三艘無人艇科研案「快奇」、自主研發的水面無人艇「黑潮」,與英國無人載具開發商研發打造超大型無人水下載具「黑鯨」,是最受矚目的廠商,此外,台船的奮進魔鬼魚號已模組化,年產量約可達四○艘。

近期國防部啟動可攜式無人機反制系統標案,總採購金額逾九六億元,之前宣示全力投入無人機反制系統的漢翔(2634),是國內少數開發的業者,可預期絕對不會缺席。今年台北國防航太展上,漢翔已展示無人機反制解決方案,標榜結合軟殺與硬殺兩種技術,軟殺透過發射電磁波干擾無人機的GPS與通訊鏈路,硬殺則使用高能量雷射精準擊落,該設備還具備先進偵測與追蹤能力,未來也可能搭載車輛或船艦使用。

中光電(5371)第三季營收九九.四八億元,毛利率十五.二%、營益率轉為負二.三六%,不過業外收益三.五四億元,超過半數來自出售子公司股權認列,單季EPS仍維持正數○.二四元,前三季EPS○.四四元,顯示事業營收占比達到七成為最大宗,基本上本業表現乏善可陳,然而毛利率季減主因中光電智能機器人的標案有特定認列時程,顯示無人機題材是支撐股價一度突破百元,以及未來營運突破瓶頸的最重要關鍵。

國防部二四年釋出首批無人機訂單,中光電智能機器人拿下超過二二億元的標案,共計三○三七架、共計八批,至十月底已出貨六批、占比七五%,其中四批已認列營收,前三季營收約十億元、低於整體金額一半,預估將於年底前全數交機,除最後一批外都將於年內認列。第三季無人機營收占比逾三%,全年預計為高逾八%,雖然僅只有個位數,不過接下來兩年近五萬架的標案,讓市場對未來營運展望充滿想像空間。

中光電積極擴產備戰

目前無人機的月產能約為一○○○架,預計明年將擴充產能,除了增加目前已有的多旋翼,還會增加固定翼VTOL(垂直起降),目標為月產能大幅增加至五○○○架。由於重心放在國內標案,主要生產基地仍會以台灣為主,未來也不排除因應海外需求而設置工廠,以美國與日本為重心,整機部分已與客戶簽署備忘錄,預計明年首季日本客戶應該可以開始銷售,美國客戶的代工事宜則進入細部協商階段。

而在模組配件的方面,遙控器已有歐美客戶正式下單,預計年底前會有第一批開始出貨,光學酬載也已送件客戶進行樣品評估,若順利則將於明年中開始出貨。自製部分包括光學投載、遙控器、AI影像識別、飛控以及整合導航系統,電池、馬達及通訊模組則採外購,機體則是自己開模而後委外製作。從財報數據可以看出,無人機毛利率相對高於公司產品均值,中光電智能機器人上半年已順利轉虧為盈。

長榮航太(2645)以飛機維修、製造零組件為主要業務,且已打入波音與空巴兩大巨擘供應鏈,疫情加上供應鏈問題,導致交機不順,去年退役飛機年減達二二%,也使得航空公司不得不讓原有飛機持續執行任務,長榮航太也將每月飛機維修架次提升至二○架,不僅持續招工且還調高維修報價,然而對比航太產業維修需求將不斷增加,加上長異維修的損失將於今年認列完畢,預期未來數年營運持續成長的機會相當濃厚。

對於長榮航太而言,無人機業務由於是標案性質,因此目前暫時被視為是加分項,不過未來有高機率成為營運穩定成長的重要動能之一,去年同樣也是首批得標廠商,取得艦載型監偵無人機標案,合計十六架、四.○二億元,去年下半年就已交付第一批,並於今年第一季取得國防部驗收並認列營收,其餘將在年底前交付完畢並完成驗收。去年得標的四家廠商,倘若今年交機沒有出狀況,已經繳出的實績,將會是新一波標案中最強而有力的競爭者。


波音財報亮眼但不完美

美國正值超級財報月,波音繳出一份算是亮眼卻又不完美的成績單,單季營收二三三億美元,年增三○.四%創下六年來新高,優於市場預期,但是也因777X再次延遲交付,而必須認列四九億美元的會計損失,毛利率為負十.二%、營益率負二○.五%,每股虧損七.一四美元,雖然架構在交付數量增加與產線逐漸趨於穩定之上,營運動能已開始出現顯著回升,但是獲利能力仍將持續面臨考驗,執行長KellyOrtberg表示,延遲主要原因在於認證流程與供應鏈穩定度。

截至第三季底,積壓訂單金額六三五七億美元,再度創下歷史新高,其中商業飛機就占了五三四六億美元,防務部門訂單提升至七六一億美元、服務則為二四六億美元,簡單來說,就如同過往說的一樣,需求與訂單不是問題,產能在未來十年幾乎都已經被鎖定,長線投資價值已經明顯浮現,而美國聯邦航空總署(FAA)已正式解除波音737MAX的產能上限,月產量由三八架提高至四二架,且恢復部分最終安全檢查權限給予波音,將有利於加快交機速度。

儘管短期內仍有亂流,不過復甦軌跡已是越來越明確,管理層未來將朝三個方向努力,持續穩定提升產能、解決防務部門罷工與零件延宕,以及持續強化品質與監管合作。另外,波音也宣布將投資超過十億美元,用以擴建南卡羅來納州波音七八七廠區,目標二八年將月產能從目前的八架提升至十六架,不過重點仍在於供應鏈能否順暢。 閱讀完整內容
先探投資週刊 2025/11月 第2379期

本文摘錄自‎

無人載具標案上看千億元

先探投資週刊

2025/11月 第237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