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工又低薪,46%企業發愁 誰能解決拚經濟最大怪象
文/林洧楨 攝影/陳宗怡
總統大選最後倒數時刻,想搶台灣經濟選民、企業主的選票,最有效的是什麼?答案是,拚經濟。根據「商周企業家大選民調」,在七個影響投票意向的選擇中,經濟政策最具影響力、排名第一。而三黨候選人在經濟看好度比拚中,國民黨侯趙配搶到四三%的高支持度;民進黨的賴蕭配衝出三七%,緊追其後;柯吳配墊底拿到二○%。
經濟牌不再獨尊國民黨
現任政府表現圈粉製造業、小企業
當中,最令人意外的,是過去被認為較不懂經濟的民進黨,現在也懂經濟,與國民黨的得分差距僅六個百分點。
在這次民調中,現任政府的九項施政評分,經濟表現得分也僅次於用水,是施政表現得分第二高的項目,甚至在進一步的交叉分析中,民進黨在小企業、製造業的經濟表現看好度是第一名,顯示這個政黨已經成功圈粉。
「台灣經貿的表現是很傑出的,這二十多年來有十六年是民進黨執政,而我們的產業、經濟還是在往前。」工業電腦廠研華共同創辦人何春盛肯定民進黨說。
一位上市櫃紡織廠決策高層也分析說,講拚經濟,現在大家都很拚,民進黨的人才也出來了,這就是為什麼假如柯文哲選上,企業家會擔心他沒有人才。而國民黨,看不到新的技術官僚,大家想來想去還是蕭萬長那些人。
另外,這還可能與在野黨最後還在弄藍白合的一些行事風格有關,「就講出你的政策就好,為何要去做分贓?我們傳產的老闆最討厭(這種事)。」他說。
此外,一位能源產業的企業主則認為,以前國民黨執政,中小企業主怎麼可能看到行政院高官,但在民進黨時代相對容易,接觸政治人物的門檻是降低,「過去太集中大企業,現在中小企業都有雨露均霑。」他說。
雖然如此,台灣經濟仍充滿隱憂,從民調能看出,缺工與人才不足的困境,甚至形成低薪、缺工並存的奇異現象,是台灣產業界除了兩岸經貿外,對現任政府表現最不滿意的痛點。
缺工、缺人才成國安級經濟隱憂
科技、金融業拉高平均月薪成假象
晶華酒店董事長潘思亮指出,缺人是台灣永續發展的危機,也是國安危機,當前產業缺工、缺人才,只是冰山一角,往下一看,學校缺學生、國防缺兵、營建業缺工人、一般民眾缺水電師傅。這種少子化趨勢,政府不能等到火燒屁股再來規畫這件事,也別以為能等機器人來救你,日本就是最好的前車之鑑。
「經濟的動能是人,日本失落的二、三十年,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少子化、缺人。」「日本疫情前的統計,每三家停業的公司,就有兩家是找不到人。」潘思亮說。
台灣缺人問題也越來越嚴重,甚至出現台積電來搶服務業的人。潘思亮直言,在台南晶英酒店,就曾經有多達六位櫃檯人員,因為月薪漲超過一倍、上看十萬元,而被台積電一次全搶走,都跑去當作業員,讓該飯店差點不知道如何營運。
觀光餐飲業正是這一波缺工海嘯的第一排,現在很多飯店餐廳,明明顧客多到爆,但因為人手不足,只能空桌不敢接客。米其林餐廳也同樣因為人力問題,只敢做晚餐,不敢加開午餐來擴大規模,讓拚經濟淪為空談。
「當人手不夠,總經理也要去鋪床單,等同所有人都要降級工作, 這是最慘的。」潘思亮說。
那麼台灣問題有多嚴重?根據瑞星管顧的最新企業問卷調查,全台有超過四六%的企業感受到人力不足,當中又以電子資訊、軟體、半導體相關產業及一般製造業最有感,危機感比服務業更深。
瑞星管顧創辦人蔣宗芸更直言,台灣平均月薪高是假象,整體是科技、金融業等偏高薪,拉高平均值,而且相較於其他產業薪資是高出兩倍多。
舉例來說,傳統產業的經理職,月薪八萬元就幾乎封頂了,但是,科技業同職級可以到十幾萬元、甚至二十幾萬元。至於台積電的搶人效應,還是以科技業比較明顯,會衝擊到一般服務業的案例相對少見。
閱讀完整內容
借鏡日、星,短期先精準開放移工
中長期拚留人、當全球華語學習中心
那麼台灣缺人困境到底應該怎麼解?潘思亮認為,可以參考日本、新加坡經驗,分短中長期策略逐步解決。
首先是速解燃眉之急。可先參考日本疫後經濟復甦經驗,這個過去被認為全球最排外、恐外的國家,在前首相安倍晉三二次執政時痛定思痛,大膽開放日本引進國際人力,但他們不叫外勞,而是給一定年限的實習簽證,提供外國人到該國學日文的打工遊學方案,藉此提高日本民眾接受度,同時幫助外國人融入日本社會,結果這反而讓飯店業、觀光業,靠著百萬移工支撐,成為這一波經濟復甦的火車頭。
台灣可以學日本鎖定特定產業,精準開放移工,讓移工打底,做台灣年輕人不願做的低階基層工作,然後同步讓台灣子弟全部升級小幹部,等同直接加薪至少三分之一,兼顧本外勞需求,有效解決台灣人力荒。
而中期目標,是讓已經在台灣的外國人留下來。日本的做法,是外國勞工入境,五年內無不良紀錄就給綠卡,接著讓配偶、小孩都能依親,台灣也可以比照,給表現好的移工發良民證,幫助他留下來,落地生根。
最後的長期目標,是重新打造台灣成為全球華語學習中心,其實早在二十年前,中國還沒崛起前,台灣就有這樣的優勢,只是隨著中國崛起,失去競爭力。
現在國際反中,台灣獲得了很好的契機,因此可以學新加坡找國際名校合作,在台灣各大學設立各種國際分校,善用台灣豐富的高等教育資源,把握時機變成國際學校進入亞洲的平台國家,這就能成為一個永續人力與人才的良性循環,以此做為台灣拚經濟的後盾。「哈佛都從北京搬來台灣了(編按:指美國哈佛大學原在北京開設、針對學生暑期進修的中文語言學程,已經移師到台灣開課),說服力還不夠嗎?這就代表我們做得到。」潘思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