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盤散沙到有序社區
當社區公共空間年久失修,住戶多半選擇視而不見;然而,在台北內湖,有人硬起來,帶領社區從黯淡走向光明。實地走訪屋齡三十餘年的社區『潤泰翠湖春』,發現這個原本缺乏管委會、管理逐漸失序的社區, 如今因為關鍵少數的帶頭、專業輔導的介入,成功從雜亂無章轉為制度健全。這段過程,也折射出台灣老社區普遍的困境與解方。 文/黃信安 圖/黃信安攝影 
▲『潤泰翠湖春』社區歷經專業團體輔導下,成立管委會。圖左至右依序為, 現任主委陳忠全、郭紀子、首任主委吳幸華。
「社區燈泡壞了好久,大家只能摸黑上下樓;地下室角落堆滿舊櫃子、雜物,蜘蛛網厚得像棉被。」住戶語帶無奈。許多社區因多年未成立管委會,公共空間無人管、無人修,久而久之,從明亮安全轉為黯淡雜亂。 老社區缺乏凝聚力,成立管委會困難重重,宛如一盤散沙;然而,只要有關鍵少數的熱心住戶挺身而出,喚醒沉默多數,並獲得專業協助,社區便有機會翻轉。位於台北市內湖的『潤泰翠湖春』,便是一個成功的例子。
社區失序多年難運作 『潤泰翠湖春』完工至今三十四年,全社區僅二十八戶。八○年代初期落成時,這裡曾是企業主、中高階員工與教職人員的偏好住宅區。住戶素質不差,卻因未成立正式管委會,公共事務缺乏制度化運作,管理逐漸失序。 八十歲的住戶吳幸華回憶,剛搬進來時,孩子們在庭院奔跑、烤肉聯誼,場面溫馨又熱鬧。但隨著時間過去,大家愈來愈只管自家門前事,公共事務逐漸遭漠視。花園燈壞了無人修繕,雜草比人還高;地下室堆滿櫥櫃與紙箱,就像雜物間;頂樓則被違規搭棚、拉布幔,宛如私人曬衣場。 其實,社區並非始終缺乏管理。三十多年前交屋後,住戶曾自組一個未立案的「管委會」,規定每戶每月繳三千元公積金,用以維護設施與支付公共水電費。但僅有「主委」與「財委」兩人輪流支撐,因制度不健全、人力頻繁更替,財務與維護最終亂了套。 「做的人很累,說的人很酸,不做的人最多。」吳幸華感嘆。沒有法源依據的自治會,既無公權力,又缺乏持續性,終究敵不過人性。多年來,社區管理與維護始終乏力。
關鍵少數挺身出面 真正的轉折出現在二○二一年。當時社區頂樓違規占用引發不滿,住戶們找上吳幸華。她決定再度出面,號召幾位熱心住戶組成自治會。 她與成員大刀闊斧清理雜物,地下室櫥櫃與紙箱一一清出,消防通道重新暢通。但卻馬上引來反彈,住戶抱怨「大家都習慣了,為什麼要管?」但吳幸華堅持:「沒有明確規矩,社區只會越來越亂。」 然而,缺乏法源支持的自治會終究力不從心。成員因與住戶發生摩擦陸續退出,剩下的人也難以支撐。
專業協助制度成形 吳幸華沒有氣餒,和其他住戶找上台灣物業管理學會理事長郭紀子,依《公寓大廈管理條例》一步步完成流程:召開區分所有權人大會、制定管理規約、推舉管委會,並正式報備主管機關登記在案,開立銀行專戶,將自治會升級為合法管委會。 當年底,『潤泰翠湖春』終於成立第一屆管委會,由吳幸華擔任首任主委。雖然前幾屆運作跌跌撞撞,但制度逐漸站穩,社區逐步回到正軌。 吳幸華坦言,過程壓力極大。說明會上,有人質疑個資外洩、財務黑箱,甚至警告她「當主委會惹麻煩,出了事要負責,甚至可能被關」。若無法條與專業背書,她恐怕早已放棄。 有了法源依據,接下來就是制定規約。『潤泰翠湖春』逐條訂下規範,現任主委陳忠全說,住戶必須輪流擔任委員,不願意者則需繳納額外基金;社區設立管理費專戶,繳費全面改以銀行扣款,不必再擔心水電費遺漏;每季固定公布收支報表,財務透明化;社區群組僅討論公共事務,公告修繕進度必須附照片,做到事前說明、事後回報;違規行為先勸導,不聽則直接依規約處理。 「以前公告欄亂糟糟,現在乾乾淨淨。」陳忠全笑說。有了規約作後盾,住戶雖然一開始不情願,最後仍願意配合清除雜物,從梯廳到地下室都恢復整齊,社區氛圍逐漸改善。 住戶態度的轉變尤其明顯。過去的「事不關己」被「公開透明」取代。無論是水塔維修、電梯更新還是庭院綠化,都能在群組中看到完整流程。雖然意見偶有分歧,但多數人選擇舉手表決,而非相互指責。 甚至有幾次會議,全體住戶不僅全員出席,還全票通過提案,顯示對管委會的信任大幅提升。一位住戶自豪地說:「以前親友來,都會偷偷問:怎麼這麼亂?現在則說,變得漂亮、舒服。」

▲『潤泰翠湖春』經管理後,公佈欄井然有序。

▲成立管委會後,有了規約,『潤泰翠湖春』管理進入正軌。圖左起為,現任主委陳忠全、首任主委吳幸華。
成熟制度帶來穩定 如果說『潤泰翠湖春』是一場自救與重生,那麼大直『圓山大觀園』主委林永隆的經驗,則呈現了不同社區因管委會存廢,而走向的兩種結局。 「沒有管委會,公共設施就像無人看顧的孩子,時間一久,不是荒廢就是爭議。」林永隆回顧自己曾住過的四個社區,感觸特別深。他親身參與過社區從混亂到成熟的不同階段,更清楚為何管理品質差異巨大。 林永隆舉例,汐止一處屋齡近三十年的別墅社區,早年規劃有籃球場、泳池,公共設施一應俱全。然而,交屋後未成立管委會接手,這些公設產權最後被建商陸續出售,僅留住戶使用權。林永隆十五年前搬入時,還曾擔任副主委,眼見原本是社區亮點的泳池,因產權爭議而荒廢,籃球場旁雜草叢生,無人願意負責整理。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內湖一棟公寓。住戶人數不多,各自為政,水塔維護需要各棟臨時分攤。管線堵塞時,往往得臨時湊錢請工人維修,直到成立管委會後,才逐漸有組織力量協調財務與修繕。 相比之下,林永隆現居的大直『圓山大觀園』則完全不同。他十年前搬入時,管委會已成立多年,雖然早期規範稍嫌不足,但隨著《公寓大廈管理條例》逐步落實,社區也逐漸導入制度化管理。「住戶整體水準高,配合度也好,所以一路下來算是平穩。」他說。 在這裡,管委會的制度化已成日常:例行會議固定召開,重大修繕則透過舉手或不記名投票表決,避免人情壓力;對外聘用的物管公司、保全、清潔、園藝人員,則被視同家人,住戶會在會議中公開感謝他們的付出。林永隆直言,這種氛圍才是社區能長久運作的關鍵。 『圓山大觀樓』在二○二○年優良大廈評選中,獲得「風華再現組」第一名。憑藉長期維持的公共安全、完善的社區規劃與住戶的高度配合,該社區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展現制度化管理的成果。 林永隆歸納,社區能否成立並維持管委會,關鍵不只在制度,更在住戶素質與共識。若大家水準接近、願意溝通,凝聚共識就相對容易;反之,若住戶背景差異過大,各懷心思,公共事務往往淪為各自為政。 其次,制度化程序不可或缺。有了規約、透明財務與固定會議機制,住戶才有信任基礎,意見分歧時也能透過表決解決,而不是陷入無休止的爭吵。最後,仍需有人願意承擔責任。唯有人帶頭推動,加上制度支撐,社區才可能走上良性循環。

▲『圓山大觀樓』社區因管理佳曾獲獎。圖為主委林永隆
社區治理三把鑰匙 郭紀子直言,台灣許多老社區遲遲無法組織起來,最大問題在於缺乏關鍵人物。「所有社區都有沉默多數,他們或許贊成改善,卻不會主動出面;真正能推動改變的,是那個願意當『出頭鳥』、不怕衝突的關鍵少數。」 他指出,『潤泰翠湖春』的經驗,就是典型案例。社區原本一片混亂,直到有住戶願意硬起來,並找來協會與政府輔導,才逐步走上正軌。「社區不是靠一人之力就能永續,制度化是關鍵。規約、財務透明、會議程序,都是把熱心轉化為可長可久的基礎。」 他同時對照林永隆的經驗,提醒住戶素質與共識,往往決定管委會成敗。「如果社區住戶水準接近,大家講得通道理,就容易形成共識;若差距太大,或欠缺制度,再熱心的人也會被拖垮。」 另一個常被忽略的因素,是專業支援。郭紀子強調,政府部門、專業團體、物管公司、律師、會計等外部角色,能給予社區外部力量。「當有專業在場,住戶會比較願意相信程序,而不是誰聲音大就算誰贏。」 為什麼有人能成功、有人卻失敗?郭紀子總結:第一,要有關鍵人物敢扛起責任;第二,要有制度把共識固定下來;第三,要有專業協助,讓過程更具公信力。 「當這三把鑰匙同時到位,沉默多數就會被激發,社區才能從一盤散沙,走向有組織、有規範的共同體。」 社區裡有一盞燈長期不亮,總要有人先勇敢站出來,把它換上;但真正能讓光長久不滅的,則是完善的制度。唯有制度化,熱心才不會被消磨,改善才能延續。當這盞燈能穩定照耀,老社區的未來,也將不再黯淡。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老屋翻轉的自救之路, 關鍵三把鑰匙
住展
2025/10月 第515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