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歐深化合作 共塑夥伴關係新藍圖

深化連結、共享價值


當前國際局勢變動,歐盟正在經濟、能源、科技與防衛領域加速轉型,成為臺灣企業布局的新焦點,雙邊經貿關係正持續深化。

文/宋家琪 圖/陳素芳

面對全球貿易局勢與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企業如何調整方向、開拓市場,成為當前的重要課題。美國雖然長期被視為主要選擇,但同樣具備龐大市場規模與高度整合制度的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簡稱EU),也是企業國際化布局的重要選項。

臺灣與歐盟經貿往來密切,根據財政部關務署進出口貿易統計,2024年歐盟是臺灣的第四大貿易夥伴,僅次於中國大陸、美國與日本,雙邊貿易總額達687億美元;同時,臺灣也是歐盟的第十三大貿易夥伴。除了貿易往來,歐盟也是臺灣重要的投資來源,自2004年起,歐盟便是臺灣外國直接投資(FDI)最大來源,累計占比超過四分之一,展現長期穩定的投資意願。


▲具備龐大市場規模與高度整合制度的歐洲聯盟,成為企業國際化布局的重要選項。圖/達志影像

目前歐盟及其16個成員國在臺設有17個官方機構,其中由歐盟設立的官方代表處─歐洲經貿辦事處(European Economicand Trade Office,簡稱EETO),自2003年成立以來,更一直是推動雙邊政策交流的重要樞紐,隨著經貿關係持續深化,臺歐雙方已建立起涵蓋貿易、投資等面向的多層級對話機制。EETO處長谷力哲(Lutz Güllner)表示:「EETO的角色像是一座橋梁,不僅連結企業,也在經濟領域促進政府與民間的互動。」

為落實此,EETO透過多元的平臺與活動建立臺歐間的商務連結,例如「歐洲經貿網」(Enterprise Europe Network,簡稱EEN)、「歐盟產業聚落交流平臺」(European Cluster Collaboration Platform,簡稱ECCP),都是幫助中小企業創造更多合作機會。此外,連續數年舉辦的「投資歐盟論壇」(EU Investment Forum),也提供了場合向臺灣企業說明:歐洲有哪些機會?可以在哪些領域投資?投資條件是什麼?並且提供他們需要的資源與資訊;「歐盟創新週」(European Innovation Week),則聚焦在創新領域的重點投資與發展方向,讓大家了解歐盟目前的進展與成果,促進與產業界的深度交流。


▲歐洲經貿辦事處處長谷力哲表示,EETO的角色像是一座橋梁,不僅連結企業,也在經濟領域促進政府與民間的互動。

強化競爭力
經濟、能源與防衛多重轉型


歐盟擁有4億5,000萬公民,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2025年預估的名目GDP數據來看,歐盟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市場與經濟區。然而近年來歐盟在經濟結構、勞動市場、能源安全與地緣政治等多個層面都面臨挑戰,企業面臨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舉例來說,在先進科技應用與商業化能力方面,與美國相比仍有落差;此外,長期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也使得歐洲在地緣政治風險升高後,面臨能源成本上升與供應穩定性的雙重壓力;從經濟層面來看,歐盟面臨全球貿易放緩及美國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所帶來的外部衝擊,也讓歐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下修2025至2026年的經濟成長預測,顯示中短期內成長動能減弱,導致競爭力出現下滑跡象。

谷力哲指出,歐盟目前正處在非常關鍵的政策轉型時期。為了強化經濟體質並重建競爭優勢,已重新設計部分政策,不僅提供產業補貼或資金挹注等方式,鼓勵企業加大投資與投入研發,也著手進行行政與制度面的系統性改革,包括:削減官僚主義(Debureaucratization)、簡化行政程序,以及改善投資和技能審核流程等,使市場運作更具效率。

與此同時,歐盟也將能源自主、減碳轉型視為核心戰略,透過「歐洲綠色政綱」( eEuropean Green Deal)推動能源、氣候、環境與綠色經濟的系列政策,希望以創新驅動下一波經濟成長與產業升級;在高科技領域,歐盟也展開一系列戰略性投資。以數位領域為例,歐盟提出「數位歐洲計畫」(Digital Europe Programme),涵蓋雲端應用、數據空間、AI與資安等重點方向;而「歐洲晶片法案」(European Chips Act)則是瞄準強化半導體自給能力;在人工智慧、量子運算等前瞻科技領域,也投入了可觀的資金與戰略計畫,打造具競爭力的創新生態系。

另外,谷力哲也指出,防衛能力(Defence)的準備和提升已成為歐盟當前一項極為重要的新戰略方向。除了計劃投入大規模資金進行跨國聯合採購與提升軍工產能外,歐盟也特別重視「韌性」(Resilience)的全面建構。

「韌性」的概念極為廣泛,從經濟、社會、國防,到整個社會對風險的感知方式等。歐盟已針對其中許多層面啟動多項關鍵政策與行動,包括「歐洲再武裝計畫」(ReArm Europe Plan)、「歐洲防衛白皮書–2030準備就緒」(White Paper for European Defence–Readiness 2030)等,希望強化整體社會與經濟體系面對風險的應變能力。谷力哲強調,歐盟與臺灣在這些領域都累積了寶貴經驗,雙方可以互相學習、共同努力,他認為,這正是臺歐關係中的一項核心重點,也是值得共同投入的長期戰略方向。

看準歐洲新動能
企業把握布局機會


而企業若要掌握歐盟轉型政策所帶來的機會,了解其制度運作與市場結構便顯得格外重要。

歐盟是高度連結的全球貿易網絡,目前與76個貿易夥伴簽有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簡稱FTA)。對許多企業而言,投資歐洲不僅是進入當地市場的起點,更是拓展全球布局的戰略據點。而歐盟市場本身的制度優勢更是有許多誘因:歐盟是一個單一市場,成員國之間貨物流通不需要繳交關稅,也幾乎沒有出口限制;在產品標準、安全規定、環保要求等方面,也多由歐盟層級立法,建立統一的法規框架,並適用於所有成員國。因此,只要產品符合歐盟標準,幾乎就能在整個區域內自由流通,大幅降低市場進入門檻。不過,成員國在某些政策面仍保有自主空間,例如稅制、行政程序等,企業在跨國營運或設廠時,仍需考量當地的法規與成本結構。

谷力哲表示,對於擁有高度技術與專業能力的臺灣企業來說,歐盟能提供一個堅實有力的發展基礎。例如:台積電在德國德勒斯登(Dresden)投資設立了歐洲半導體製造公司(ESMC),並活絡了德國與捷克邊境地區的供應鏈布局,促成多項新投資案的規劃與洽談;鴻海(Foxconn)也計劃在法國投入先進封裝相關投資,不僅擴大了臺灣企業在歐洲的產業參與度,也為當地帶來技術轉移與高附加價值的就業機會,推動半導體產業生態系的成形與深化。

除此之外,臺灣企業在歐洲的投資版圖也持續擴大至其他產業。例如:捷安特(Giant Bicycles)、臺灣水泥公司(Taiwan Cement Corporation)與華新麗華(Walsin Lihwa)等企業,就分別在匈牙利、葡萄牙、義大利等地展開布局,涵蓋自行車、綠能、電纜與不鏽鋼材料等領域,展現出臺歐在多元產業合作上的潛力。

隨著大型企業加速布局歐洲,中小企業與新創公司該如何尋找切入歐洲市場的機會?谷力哲認為,對規模較小的企業而言,尋找並建立當地可以信任的合作夥伴關係(Partnerships)是進入新市場最有效的方式,無論是策略聯盟或在業務、技術上的互補型合作,都能協助企業快速熟悉市場環境、降低拓展風險。

他進一步指出,歐盟接下來會有許多關於創新、技能培育、學術研究的重大投資計畫,如果企業願意投入研發,這些領域都會帶來許多機會,臺灣企業可以協助歐盟推動創新發展,也能成為這場創新浪潮的一部分,應該善加利用並積極建立相關連結。

谷力哲坦言:「我不會說歐盟是一個容易輕鬆進入的市場,特別是當企業考慮在不同地區設廠或拓展營運時,確實會面對制度與行政程序的差異。但其實掌握了所有必要資訊、了解這個市場的運作方式,並在歐盟內部各國之間建立合作網絡,它就是一個龐大的機會。」許多已落腳歐洲的企業經營者與他分享,都非常滿意當初的決定。當然,這些都是企業需要根據自身的評估和計算來做出的決策,他建議,臺灣企業應該深入市場研究、審慎評估投資優勢與潛在成本,才能有效把握這波機會。

放眼全歐:區域優勢與產業定位

臺灣不同產業的企業選擇不同的落腳地點,反映出各自在投資時所看重的條件,例如:供應鏈成熟度、研發資源、當地人才、基礎建設或營運成本等。歐洲各區域在這些條件上展現出不同的優勢與定位,因此,深入理解各區的產業結構,才能找到最適合自身發展的切入點。 閱讀完整內容
《經貿透視》2025/8月 第675期

本文摘錄自‎

臺歐深化合作 共塑夥伴關係新藍圖

《經貿透視》

2025/8月 第67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