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QA》各種疑難雜症,峰哥來詳答
撰文:林正峰 定期投資(定額或不定額)對於一般投資人,是操作最簡單、獲利最容易的方式,它的本質,也是現在許多人朗朗上口的「持續買進」策略。基本原理是選出長期趨勢向上的市場或產業,根據自己的現金流安排,以定期投入方式,做到平均買進成本、紀律進場投資,長期下來就能累積一筆可觀的資產。雖然道理不難,但在實戰操作上,投資人還是常會碰到心魔,譬如市場持續上漲時會想賣出、大跌時會想停扣等等,剛好都違逆了定期投資的操作原理,以下就針對投資人常見的4種問題,分別闡析如下:
問題1:每月幾號扣款?1個月要扣幾次? 扣款次數多,表示入場愈分散、愈能平均成本,但若把投資時間拉長到10年,即使每月只扣1次,也有120次的買進次數,在隨機分配狀況下,分散度已經足夠,如果是每次買進金額不高,無須在1個月內刻意分散次數。
採取「先存後花」方法 買進日期設定在薪水入帳隔天 與其煩惱分散為更多扣款次數,更應該留意的是,怎麼做才更容易達成紀律投資的目標。 一個相對好的方法是, 「先存後花」,建議設定買進日期在薪水入帳隔天,等於每月先完成儲蓄與投資計畫,多餘的錢才可以自由支配、花用,避免興沖沖開啟投資不到幾個月,就因為帳戶餘額不足導致扣款失敗。在實務上,小資族剛開始扣款時,金額不宜大,過大容易放棄。
問題2:投資單一檔或分散多檔標的? 持股檔數不是重點,重點是資產占比。譬如你從2025年開始投資在元大台灣(0050),雖然是投資在50家公司,且理論上,投資超過30檔不同的股票,分散度已經足夠。 不過,實戰上,台股是相對淺碟型市場,市場規模較小,可能發生單一個股占比過大的狀況。 以0050持股為例,第一大持股台積電(2330),占淨值比重竟逼近6成(統計時間為2025年9月15日,詳見表1),意味著台積電一檔股票的興衰,已幾乎決定這檔ETF超過一半的成敗,在此狀況下,如果投資帳戶只有0050這筆投資,那麼單一個股的起落會嚴重影響整個投資帳戶的績效。這其實與0050在2003年上市時的原始設計初衷不同,只是經過長時間的自然演變,台積電太好、太優秀,以至於對台股與0050的權重占比愈來愈傾斜。 再來看另一個設計邏輯完全不同的商品,統一Fang+(00757),它的機制是平均持有10檔美國大型成長股,每檔權重動態調整在10%上下(詳見表2)。個股市值雖會隨市場波動,但在成分股定審期間,超過權重的部位會被賣出,以維持接近10%比重。表現欠佳且前景堪憂的公司,也會在定審時被移出成分股,才能納入新的股票。以特斯拉(Tesla)為例,曾經是00757的成分股之一,但在電動車前景受到中國廉價電動車的挑戰下,特斯拉就被移除。從00757的邏輯,不管輝達(NVIDIA)未來前景多好,也只會占10%上下,不至於發生像台積電單一公司對0050績效所產生的極端狀況。
若ETF高度集中單一個股 建議再搭配多元持股的標的 投資上,有效分散(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裡)跟策略集中(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並加倍關注),哪一種方式對績效比較好,並不一定。但從風險管理的角度,有效分散還是一個相對好的方式,至少比較容易避開非系統風險,也就是單一公司營運盛極而衰,且迅速轉差的風險。 因此,在金融商品的設計上,有些會納入這類監管規定,以避免單一公司占比過高的風險。譬如台股共同基金,就有單一持股不得超過10%的上限,主動式ETF也因循此一規定;但被動式ETF,由於追蹤指數,為避免偏離市場報酬過大,因此規範上比較寬鬆。以0050跟富邦台50(006208)來說,完全跟著台灣50指數走,並沒有單一持股上限,而後期推出的市值型ETF,主管機關曾設下單一持股30%上限規定,直到今年5月才放寬,但仍保持前5大持股不超過65%的規範。 因此,如果你持有的ETF本身就有足夠的分散,那麼持有單一檔ETF的分散效果也已足夠。但若是ETF高度集中單一個股,那麼基於風險分散角度,再搭配不同類型的多元持股ETF,會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問題3:若有一筆閒錢,可以All in投資嗎? All in(重壓)投資,近年來很容易被混淆,因此在此特別說明。All in投資概念分2種,第1種是指資金投入的方式,這很像撲克牌局,在一個關鍵時刻集中下注。這種投資方式,運氣對短中期的績效影響較大,因為集中下注,成本也集中,如果剛好在低檔進場,等於大筆買進在起漲點,可以快速賺取高獲利;反之,若進場時,剛好在股市的週期高點附近,則短中期將經歷一段艱難的熊市期,很多投資人,特別是投資經驗較少的人,很容易在熊市回檔過程中,因為無法堅持到最後,最終在熊市底部慘賠出場。 第2種All in,是指資金停留在場內的時間,也就是盡可能讓資金不要離開市場,以免錯過突發性的漲勢。譬如根據「鉅亨買基金」統計,從1995年至2025年4月30日的30年期間,S&P500指數總累績報酬率為2,012%,但如果錯過最大漲幅的5天,總累績報酬率會減少807個百分點。偏偏,爆發性的大漲都是突如其來,也就是如果資金本來沒有在市場上,通常也來不及追,或不敢追。這背後反映一個投資邏輯,就是擇時交易比想像中困難,因此對多數投資人來說,積極擇時交易或過度交易,很可能有害長期績效。
留在市場參與長期複利成長 相對容易穩健獲利 因此,對一般投資人,在長期向上的市場,取得平均成本的情況下,讓大多數資金留在市場上參與長期複利成長,不理會短期的市場波動,反而是容易取得較高獲利的穩健方式。
問題4:高股息、主題型ETF適合長期買進嗎? 市值型與高股息ETF,都會連動股市趨勢,因此,只要找對長期趨勢向上的市場,都可以定期定額長期買進。但兩者差別在於,長期而言,市值型ETF的成長力會高於高股息ETF,背後的邏輯很簡單,當企業賺錢,把獲利再投資,以創造未來更高的獲利。這是成長力較高公司的運作邏輯,這類公司占市值型ETF的比率較高。如果一家企業業務成熟,賺來的錢不需要過多再投資,而是選擇把大多數的獲利發放給股東,這類型公司會給股東較多的當期現金流,但創造未來更高獲利的動能就較弱。這是業務成熟型企業的特色,這類公司占高股息ETF的比重較高。 我們可以用市值型ETF 0050與高股息ETF元大高股息(0056),在2015年∼2024年這10年間的定期定額績效(股息再投入)做比較,可以發現,期間總領股息,0050為9萬多元,但0056可領到逾19萬元;若比較總損益,0050達到55萬9,000元,而0056則為35萬元(詳見表3)。通常當市場進入較高成長階段,兩者的獲利差異就會拉大。而過去10年,台股在半導體產業帶動下,經歷一波高成長期,因此,這段期間投資0050的報酬率顯著高過0056,但持續投資0056的獲利也並不差。
至於主題型ETF,原則上比較適合單筆投資,且在產業趨勢轉向時,應考慮出場。但實務上,因為類型差異大,難以齊一而論。譬如有些標榜電動車的ETF,但當市場主流轉向AI,成分股本身業務也跟著轉向,即便指數成分股變動不大,但內涵已改變,績效也能跟上市場主流。又或者像主要投資在金融產業的ETF或基金,由於金融業本身近似高股息股,長期存也能得到穩健的報酬。主題型產業的差異大,投資者需更為慎選,並定期追蹤。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解惑實戰4問題 克服投資心魔
Smart智富
2025/10月 第326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