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元就能開戶
文●劉萍 攝影●駱裕隆 當長壽照護、金融詐騙與剝削、傳承分配,成為人生三大新風險,你如何為財產做好長期保護計畫?確保自己在老了之後,還能照自己的意願過生活、照顧想照顧的人、甚至寵物? 近期,當你走進許多銀行、證券商,可以發現,營業廳外的看板,多已從投資商品,換掛上「安養信託」、「預開型信託」等服務。 所謂的信託,是一個人要用一筆財產,照顧自己或特定的人事物。與信託業者訂立信託目的、受益對象,及財產的管理與運用方式後,將財產權移轉給信託業者,讓他們依照約定去執行。為什麼過去被認為,彷彿富豪家族才會使用的理財工具,突然變成了金融業者主推的新戰場?

▲在政府推動、民眾需求浮現下,可保全資產安全的信託,正快速成長。
政策推動+高齡少子化 信託門檻降低、彈性增加,迎來成長 這背後有政府的大力推動。在高齡化和少子化下,社會開始衍生各種財產管理和傳承的問題,一般人更需要用信託來因應,金管會從二○二○年開始推動「信託二・○」計畫,要讓這項金融工具更普及。 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它能幫你的財產築起一道護城河,隔離各種日漸升高的金融風險。 「信託的功效太被低估了,應該要成為家庭資產的一個重要配置!」銘傳大學金融科技創新研究中心執行長李智仁說。 先來看兩個故事。一對創業中的夫妻,因長年往返各國,便投保高額保險,好保障未成年女兒的生活。但他們也怕女兒不會打理、親友覬覦,就簽訂保險金信託,一旦發生事故,信託專戶就會每月撥付生活費、教育及保險等費用,待女兒成年,再將剩餘財產交給她。 另一位是業務女主管,雖單身,因有房有存股,退休後也能過得自在。但看到同事因突然發病失能,說好要照顧的親戚,一拿到錢,就把同事丟進偏遠的養護之家。這位女主管便成立信託,約定若她失智失能,就處分房子,支付她住到指定安養院等費用。對一個人的未來,她才多了一份安全感。 很多提前嗅到趨勢的民眾,也已經投入信託市場。
根據中華民國信託公會統計,近四年半來,安養與預開型兩大信託商品的受益人數、財產規模,成長都超過兩倍以上,推出才四年半的預開型信託(編按:指使用者可提前在年輕、中年時先開戶,老後再動用),受益人數成長更高達四倍多(見下圖)。
有政策推動,加上確實看見民眾出現痛點,讓許多金融業者開始加速力推信託業務。 「台灣的信託服務,有些已經不輸日本了!」中華民國信託公會秘書長呂蕙容觀察。 商周採訪了幾位專家,大家一致觀察,有四大因素在推動信託成長。 一、門檻大降,加速普及化。一般人對信託多有「費用很貴」、「有錢人專屬」的印象,但在台灣,門檻其實並不高。以信託財產而言,目前的門檻多已下降至不到一萬元。 例如近來竄紅的預開型信託,許多業者更免收簽約費,或在啟動前不收管理費,也不限定年齡,像彰化銀行只要五百元、合作金庫和土地銀行則是一千元就能開設信託帳戶,台新銀行和上海商銀承作條件最低,是零門檻(見第四十六頁表)。 至於信託正式啟動後,金融機構每年會對財產餘額收取一筆管理費,常見費率為○・二%至○・五%。假設財產餘額為三百萬元,則年收六千至一萬五千元。 二、服務整合度大增。託管的財產除了現金存款,保險金、有價證券(編按:如股票、ETF、基金、債券),以及不動產也都可以納入,還可規畫分批進入帳戶。 如果你有分散在不同金融機構帳戶的投資,以前,要先贖出變現,才能再放進信託戶頭。但目前兆豐、永豐及第一等多家銀行,可讓你直接無縫轉移到信託帳戶,以確保投資的連貫性,省去移轉手續成本。 甚至,業者還提供許多非金融的服務,例如媒合民眾進住安養院、委託房子包租代管,就像是多了一個資產管家。合作金庫信託部協理曾接彥指出,有人甚至會約定身後事,例如喪葬祭祀方式,還預定照顧寵物的人選、醫院和預算等。
三、給付設計更彈性。玉山銀行信託處協理郭文利表示,在預先釐清需求和確認目的後,就可設計有彈性的給付模式。 除了定期定額、一次性給付外,例如照護或醫療漲價,或臨時有特別消費,也能即時調整給付金額。但為防止不當挪用,也可設計多重安全機制,例如大額提款須經監察人同意、開啟數位通知功能等。 郭文利觀察最常見的給付需求,包含安養或長照機構的收費,住院醫療、居家看護,甚至是清潔打掃等花費。

▲擁有在地信任網絡的三信商銀,因超前部署整合型信託,成為地區銀行評鑑最優的「信託一哥」。前排中為三信商銀副總經理張齊家。
最後,是信託業者合作的範圍,也持續在增加。當民眾用到這些業者的服務時,可直接從信託帳戶扣款付費,不用先墊費再報帳請款,即時又省事。 在信託公會的信託業跨產業結盟合作業者資料庫,目前各家業者合作的業種,除了食衣住行、醫療照護,還橫跨百貨、寵物、殯喪、投資理財、律師、公協會及社福團體等,多達上千家。 「透過跨業結盟,建立全方位的信託生態鏈,誰越早提供一站式購足服務,越能搶得先機。」呂蕙容指出。
一種「長尾效應」的理財商品 建立信任後,客戶到家族都會黏進來 雖然進化後的信託,市場接受度已經大增,但李智仁直言,「(台灣)比起英、美、日等國家,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他觀察,信託在英、美、日本都是經過多次修法和轉型的百年級金融商品,不但是民眾做傳承、教育規畫的標準選項,還有許多英、美家族會將信託與聖經同列為傳家之寶。 美國權威信評機構標準普爾,便曾研究全球十萬個中產家庭,歸納出一個有效且穩健的資產配置象限圖(見下圖),第四個象限「保本配置」占四○%,而其中,最常運用的工具就是信託。美國並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中產家庭,會設立生前或遺囑信託。
在日本,信託商品則不斷創新,除了安養、失智、遺囑等三類信託,還陸續推出獨身者、空屋、線上遺言、數位資產等信託。 由於商機大,多家綜合大型銀行集團紛紛投入,例如日本知名銀行三井住友。到了二○二四年,日本的信託資產總額已接近一千五百兆日圓,是日本GDP(國內生產毛額)的兩倍以上! 那麼,許多社會情境都與日本相似的台灣,未來信託也能一樣普及興盛嗎?「還是有不少業者、理財人員不會主動推信託,因為錢少、事多、責任大。一般人也不太認識這個商品,很難突破!」一位資深主管直言道。 但郭文利與李智仁較為樂觀,「信託,是一種『長尾效應』的商品。」兩人異口同聲說。 他們指出,信託不只在管理一個人的財產,更要深入了解他未來的人生課題。因此,一旦建立信任,客戶黏著度變高,就會從安養往遺囑、傳承等信託結合,也有機會延伸到保險、投資、資產配置的建議規畫。 同時在人的連結下,客戶要照顧的受益人、繼承人,到家族都跟著「黏」進來,由於受託管理的財產都較大額,且往往鎖定十年以上,甚至跨代,長期累積的規模就會很可觀。 曾接彥觀察到,今年申辦預開型信託的客戶,很多是中產三明治階級,對自己與父母老後照護最有危機意識,而預開型信託就成為認識信託功能的「入口」。當他們需求更明確、財產到位時,就會在產品服務上升級。
台灣有為數頗多的中小型與家族企業,企業接班、家族傳承等相關信託服務的需求會來得更快、更大。「未來五年,信託會成為金融業的主戰場,競爭門檻會快速拉高。」呂蕙容觀察。 對多數人而言,理財常被理解為「讓錢變多」。但在高齡化與詐騙盛行的時代,如何讓錢「被妥善使用」、讓意願「被確實執行」,可能更是關乎你可不可以財務自由的核心。信託正是讓這件事變得可能,讓財產能在歲月流轉中,為生活發揮價值。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幫你防詐養老 信託如何變財產護城河
商業周刊
2025/10月 第1978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