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有醬油廠、啤酒廠的百貨超市
文●蔡茹涵 攝影●郭涵羚 你能想像,有一家位於台灣的超市,在中秋節連假期間,平均一間門市就能賣出三頭和牛,接近兩公噸的肉量嗎? 它,就是日系超市樂比亞(LOPIA)。來台還不到三年,就已經分別進入南港Lalaport、漢神巨蛋、新光三越台南小北門、宏匯廣場等指標性商場與社區百貨展店,而且無論去到哪裡,永遠都大排長龍。 「就我所知,只要是有經營超市的百貨,幾乎每家都跟它聯繫過,」一位百貨高層私下告訴商周:「它有間分店,開幕當月的營收就破億,把所有百貨公司都嚇壞了!」 就連超市龍頭、全聯董事長林敏雄也透露,他曾經和主管們一起去巡過樂比亞的Lalaport門市:「我們是做不一樣的生意(編按:雙方定位、售價、客群都不同),但還是要去了解一下人家厲害的地方。」

樂比亞 成立:1971年 執行長:高木勇輔 台灣總經理:水元均(圖) 主要商品:日系生鮮與熟食 成績單:集團去年營收約新台幣1,052億元,來台近3年,成為百貨超市第2大
它單店營收是對手三到五倍 定位:日本食品的專門店 一間新超市,為何能引發業界如此關注?原來,樂比亞開幕時間雖短,卻已躋身被認為單價較高、商品質感也較好的「百貨超市三雄」之列。目前龍頭當屬統一集團旗下的Mia C’bon(前身為Jasons),其次就是樂比亞,以及遠東集團旗下的City’Super。另兩家進入台灣的時間,都比它早約二十年。 「我們單店營收,大約是其他百貨超市的三到五倍!」樂比亞台灣總經理水元均在接受商周專訪時直言,由於店內九成商品都是日本進口,若沒有這樣的營收,將很難獲利。但他也強調,從來沒有把其他超市視為競爭對手:「因為一間超市通常會販賣世界各國的東西,樂比亞給自己的定位是『日本食品的專門店』,彼此不衝突。」 這間公司的江湖地位究竟如何?攤開官網數據,樂比亞隸屬於OIC集團,去年營收約五千二百億日圓(約合新台幣一千零五十二億元),截至今年十月,海內外總店數共一百三十八家。 更有趣的是,《日經Business》的日本零售業調查報導指出,樂比亞在日本屬於地區型超市,營收約排在全國二十名左右,並非前幾大業者,初估毛利率為二○%上下,低於日本業界平均的二六%,以薄利多銷為主要策略。 「這十年內,我們公司(營收)成長了十倍,成長曲線常被形容為『很像優衣庫』,」水元均透露,公司員工平均年齡僅三十.五歲,現任執行長也才四十三歲,非常有拚勁,更訂下二○三一年前要達兩兆日圓(約合新台幣四千億元)的目標:「這數字,是現在的四倍,也是我們決定來台灣的主因!」 原來,這個目標難以單靠日本市場達成,勢必得進軍海外。水元均坦言,之所以第一站選擇台灣測試商模,除了消費文化親日、地理位置近,另一大關鍵是風險可控:「正因為市場不大,就算營運不幸失敗,損失也會在一定範圍內。」 那麼,他們究竟是靠著哪些優勢崛起,迅速躋身百貨超市三雄之列?
設廠自己切和牛,降成本 靠正宗日式熟食拉高售價 第一,垂直整合採購。樂比亞最早是以肉鋪發跡,和牛更是它的主力商品,「一直到現在,我們創辦人已經高齡八十三歲了,還是每天親自到批發市場,挑選一整隻的帶骨牛肉!」水元均笑道。 直接購買整頭和牛,除了壓低成本,他們還設有自己的分切廠,可進行去骨、分切、加工等動作,將一頭牛分切成超過四十種部位,沒有絲毫浪費。因此,樂比亞除了常見的牛五花、牛小排,更有賣牛筋、牛舌、牛內臟,甚至偶爾還有塊狀的和牛牛油,供消費者挖寶。水元均坦言,自行掌握分切技術,除了有助於降低成本,還可以適時調整不同部位的利潤,兼顧獲利和「物超所值感」。 不僅如此,若細看樂比亞的日本官網,你還會發現它的另一個策略:極度歡迎商業購併,它直接大剌剌的列出「購併諮詢服務」,有意出售的傳統製造業者,甚至可以直接填寫表單,等待專人聯繫。 「所以,它有自己的醬油廠、啤酒廠、火腿廠⋯⋯,這種往中、上游的整合,通常是日本大商社在做的事,以資本額一千萬日圓的公司來說,非常少見!」為多家日本傳產擔任顧問的Ruleless studio創辦人蘇泳宜分析。 《日經Business》也指出,因為掌握上游食材,樂比亞採用的是從商品企畫、生產到銷售,所有流程全在集團內完成的製銷一體(SPA)管理模式,與優衣庫、宜得利等大企業相同。 第二,毛利不低的熟食。在台灣,極少超市聚焦在製作熟食,主因是還得額外加工、售價又很難拉高,導致毛利上不去。為何樂比亞沒這個問題? 「在日本,我們的熟食大約占營收一○%,在台灣占到二○%,是可以兼顧獲利和帶客上門的商品!」水元均直言,關鍵在品項的不同。 多數台灣超市的熟食以便當、台菜為主,價格比較基準就會是便當店、自助餐甚至夜市;而樂比亞主打「日式熟食」,如壽司、漢堡排、鰻魚飯、天婦羅等,當品項相對不好買,消費者購買就會是基於「想不想吃」而非「貴不貴」,售價就可以再拉高。「我們也很怕口味會變得越來越台式,所以嚴格規範,所有熟食開發人員都要是日本人!」 第三,站穩腳步後,將租金與「消費者福利」綁定。 靠著前兩項優勢,樂比亞一進入台灣就引發關注。水元均坦言,他們目前展店仍會以百貨商場為主,總面積大約落在兩百到四百五十坪。而在和開發部門洽談時,他們會特別強調兩件事。 首先,秀出數字成績單。根據經驗,樂比亞進駐後,能帶動周邊櫃位的業績成長二○%到三○%,更曾經在進駐某商場後,只花了一個月,就做到前一家百貨超市一整年的營業額,這是最有力的談判籌碼。 緊接著,展現「給消費者的誠意」。舉例來說,當A商場提供越低廉的租金條件,樂比亞在制定該門市季節性商品、非常態商品的售價時,就會同步壓低價格,回饋給A商場的消費者,間接創造出更多人流和話題。 樂比亞並未透露台灣營收,但業界普遍推估,它的門市每坪每月業績約落在十萬元左右,年營收至少在新台幣十五億元以上。 水元均透露,他們即將引進的是「零售+複合式餐飲」的新形態店,將日本母集團旗下知名餐飲品牌帶進來。例如,在水果部門旁開甜點店、海鮮部門旁邊設置立食壽司品牌等。「我們還在打知名度,所以這三到四年,還是會以進駐商場為主。例如家樂福或大全聯這種量販,如果願意讓我們做店中店,那也會是雙贏!」他笑道,目標是二○二七年初時,全台開滿二十家門市。

不像日企,夠狼性、敢衝 消費者量體小+稅率是挑戰 這種初登場就勢如破竹的氣勢,也讓業界討論起他們時,評價兩極。 「他們是我碰過『最不像日本企業』的日本企業!很狼性、很敢衝,高層也沒在穿西裝打領帶,都是一件Polo衫,拉著行李箱到處巡店,那種一路從日本地方市場打上來的拚勁,對於台灣會是很大的刺激,」一位百貨招商高層直言。 業界觀察,樂比亞面臨的首要挑戰是:快速展店後,會不會分食掉自己的市場?畢竟它賣的是品質、單價較高的生鮮,消費者量體本來就比較小。此外,稅率占它的成本極高,例如進口牛肉關稅高達二五%,且生鮮一旦延誤就有報廢風險。最後,隨著他們的聲勢迅速竄升,來自同業的競爭壓力或抵制,也只會越來越大。 「我走在台灣路上,很常看到有人拿好市多的保冷袋,覺得那是最棒的品牌認同感展現,」水元均透露,他們也因此做了一樣大小、規格的商品供消費者使用,「台灣市場還有很多發揮空間,希望有一天,我會在街上看到更多人,拿著樂比亞的保冷袋。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幫你防詐養老 信託如何變財產護城河
商業周刊
2025/10月 第1978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