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助高雄打造智慧城市 拚「整城輸出」

代工龍頭拚軟硬整合 劉揚偉直接指揮百人團隊


鴻海攜手高雄市府,推動智慧城市、電動車與軟體研發,打造軟硬整合示範場域,最終目標是將高雄經驗打包輸出海外,劉揚偉能為代工帝國開創出新成長曲線嗎?

撰文‧王子承

二○二三年十二月,鴻海高雄軟體研發中心正式啟用,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與高雄市長陳其邁,當時共同出席揭幕典禮,雙方宣布將從智慧城市、智慧製造、智慧EV(電動車)三大平台著手,將高雄打造為台灣軟體產業重鎮;鴻海也具體承諾三年內將在高雄投資二五○億元。

轉眼間兩年就要過去,回頭檢視全球電子代工龍頭在高雄的布局,也確實正按照規畫,如火如荼地進行。

鴻海集團旗下負責開發電動車技術的鴻華先進,在高雄橋頭科學園區建置的電動車生產基地,就是鴻海智慧製造與智慧電動車兩項事業交匯的心臟地帶。


百人團隊扛「軟硬整合」任務

鴻華先進總經理李秉彥對《今周刊》指出,鴻華橋科新廠在規畫設備與產線動態階段,就全面導入數位孿生技術進行模擬,例如車輛組裝的重要參數「鎖付扭力」與設備的「使用次數預警」,過去多靠手動計算,如今可藉由事前模擬,省去相當時間與成本。

然而,高雄的意義絕不僅是鴻海電動車組裝地。李秉彥表示,高雄港身為台灣第一大港,是汽車零組件與整車進出口的重要門戶。例如鴻海設於大寮和發產業園區、目前全面量產的車用電池廠,已陸續供貨給電動巴士與商用車客戶,未來也可以進攻海外市場。

鴻海發言人巫俊毅更透露,集團規畫以橋科既有的電動巴士與關鍵零組件產線為基礎,打造全新的電動乘用車製造,預計明年下半年就能完工生產。

儘管在智慧製造與電動車皆有具體進展,但業界人士觀察,劉揚偉對於高雄整體布局最在意的,其實是軟體新事業,他當年曾在高雄軟體研發中心開幕式上豪氣宣示,「 軟體不能夠靠別人施捨……,雖然現在台灣軟體產值占全球僅一%,但我相信未來將有成長十倍的潛力。」就是最好的證明。

事實上,在與高雄市展開合作的二三年,鴻海也將原本隸屬於中央資訊處的智慧城市團隊,拆分為全新部門;這支百人規模的團隊,平時直接向劉揚偉匯報,一再強調「軟硬整合」重要性的劉揚偉,對這項新事業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當全球許多國家都在大舉振興製造業、以確保供應鏈韌性之際,擅長硬體代工的鴻海,無疑是各國爭相招手赴當地設廠的首選,既然成長動能強勁,為什麼劉揚偉仍對智慧城市情有獨鍾。

業界人士分析,劉揚偉心中的盤算,正是著眼於鴻海龐大的設廠機會,認為若能在赴海外設廠的同時「硬中帶軟」,提供投資國相應的智慧城市基礎建設,形同一次做兩筆生意。

因此, 鴻海在高雄推廣的智慧城市方案,也非著眼於短期獲利,只是先將這座近三百萬人口的大城市,視為重要的示範場域,最終目標是將在高雄驗證過的方案,打包輸出到海外市場。

今年二月,鴻海就宣布與墨西哥索諾拉州(Sonora)政府簽署智慧城市合作備忘錄,預計將解決方案「整城輸出」至墨西哥,憑藉的,就是在高雄推動智慧城市的經驗。


一支公車App奠定互信基礎

然而,無論身處何地,探索智慧城市方案,就必須與基因完全不同的在地政府部門建立互信,密切合作。與高雄市府間的「磨合」,也為鴻海上了寶貴的一課。

熟悉內情的人士回憶,雙方合作初期最大的痛點,在於資料如何取得,專案執行過程中,有將近一半時間都花在跨部門溝通,以及整合、清理資料上。此外,公務體系對AI太陌生,時常「知道要做AI,但不知該做什麼、如何做」,需要鴻海團隊不斷換位思考,並詳盡溝通,才能取得共識。

雙方合作的起點,是一項看似簡單、但其實學問不淺的App。

二三年開始與鴻海對接洽談合作的高雄市政府交通局副局長劉建邦指出,過去高雄市政府委外設計的等公車App雖然下載量高,但是評價偏低。鴻海團隊接手後的第一件事,是進行深入的使用者調查,並特別針對長者與視障人士的需求做出優化,加入GPS定位與語音導覽,避免搭錯車。

新版應用程式上線後,使用者滿意度果然顯著提高,「這是高雄市政府史上最受歡迎的App。」劉建邦說。

介面更加友善之後的下一步,是讓更多人願意下載使用,這段過程一樣不輕鬆。鴻海智慧城市團隊成員回憶,當時因為有里長反映長輩不會使用App,鴻海員工得像民意代表一樣,深入各里民活動中心開班,現場教導阿公阿嬤們如何操作智慧型手機、查詢公車動態。

此外,儘管新介面大受好評,但也有民眾反映習慣舊版,鴻海團隊從善如流,在新版App中加入一個「懷舊模式」,這些關於「人」的問題,對強調技術工程的團隊來說,都是始料未及的考驗。

基於成功的合作經驗,交通局也與鴻海進一步研究在既有公車App基礎上,升級成一個超級App的可行性。劉建邦指出,高雄市政府希望結合鴻海的CityGPT平台,整合高雄交通資訊、路況、客服等資訊,「讓市民的大小事都能透過單一窗口來服務。」

除了面向民眾的服務程式,改善政府內部流程,也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意義。


▲根據本刊掌握,鴻海已在高雄部署全台第一批GB200 NVL72伺服器,正式開始營運。鴻海提供

兩倍建檔效率訓練AI公僕

劉建邦回憶,交通局平均每天會收到約兩千件與違反交通規則相關的公事送達書,每一件公文都須仰賴公務員人工建檔,一旦嫻熟業務的同仁退休或轉調,不斷送來的公文很快就會積累成山;就算有新人報到,一時間也未必能趕上老手效率,讓身為主管的他十分頭痛,因此向鴻海團隊反映。

鴻海團隊得知這項痛點以後,開發出結合影像辨識與建檔的AI系統,可用機器取代人力,將公文妥善歸類,「建檔效率比人力高出兩倍,兩千多件公文大概兩小時內就能做完,解決公務人力短缺的問題。」劉建邦說。

幾年合作下來,劉建邦認為,鴻海與其他委外資訊廠商最大不同在於,鴻海像是「不計成本把公部門業務當自己公司的事情,用盡全力做到最好。」超乎他的想像。

有了交通局的成績,高雄市政府資訊處處長劉俊傑表示也希望與鴻海團隊合作,開發支援中、英、台語等多語言的AI服務軟體、辨識案件是否合規的影像系統等項目,目標是希望訓練出「AI公僕」,執行重複性高的日常業務,釋放公務員的時間與創造力,思考更多便民的創新服務。

要實現智慧城市,就必須有AI算力支持,但購買輝達(NVIDIA)機櫃和維運機房,成本動輒數千萬甚至上億元,就連大企業都未必負擔得起,地方政府更難編列預算支應,這正是具有硬體優勢的鴻海強項。

據了解,鴻海集團已經在高雄設置造價上億元的GB200機櫃, 高雄市府若需要訓練智慧城市模型,只要單純租賃算力即可。在高雄一邊打造電動巴士、電池、乘用車生產線,深耕先進製造事業版圖;另一邊,則以算力服務與軟體團隊,協助地方政府打造智慧城市,這正是劉揚偉心中「軟硬整合」的理想藍圖。

高雄經驗能否開花結果,鴻海又能否從港都航向國際市場、建立代工帝國的全新成長曲線,是市場後續關注焦點。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2025/9月 第1501期

本文摘錄自‎

鴻海助高雄打造智慧城市 拚「整城輸出」

今周刊

2025/9月 第15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