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舍倉庫誕生無人機引擎!

直擊校園到山林裡的軍工全民運動


文●林洧楨 攝影●郭涵羚

誰能料到,台灣正悄然掀起一場全民軍工熱潮,從傳產老廠、校園師生,到藏身雞舍與倉庫的素人工程師,全都投入無人機與軍工技術的研發,一場跨領域的產業革命正在醞釀。

在甫落幕的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中,讓中科院副院長程一誠印象深刻的是,過去展會規模有限,幾乎靠國防部攤位撐場;今年卻一舉突破一千五百攤,規模暴增七成。

其中,百家爭鳴的無人機業者成為撐起半壁江山的生力軍,為展會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與想像。

走出國防工業展,這股熱潮吹到校園,在中台灣的雲林科技大學機械系裡,也看到該系主任施國亮帶領學生在打造軍用無人機。


▲雲科大機械系主任施國亮(中)帶領學生自製長程無人機,中陽實業、原資系統整合等企業產學合作也是關鍵助力。

雲科大不只技術突破,還拚稀缺人才
填補業界「整合工程師」巨大缺口


施國亮憑藉自身在無人機複合動力與汽車油電混合技術的專業,設計出全球業界期待的油電增程式無人機引擎藍圖。學生則運用疫情期間政府補助添購的新型工具機,自製曲軸等關鍵零件,從引擎組裝到整機開發,逐步放大規格、反覆測試,目標打造出具備飛行時間達八小時、來回距離四至五百公里,並可搭載飛彈的中大型長程無人機。

他指出,傳統純電無人機受限於電池重量,飛行時間與航程普遍偏短,甚至連台灣海峽都難以跨越,更無法搭載武器,戰場效能大打折扣。因此,全球軍用市場包括俄烏戰爭在內,正迅速轉向油電增程式長程無人機,而這項技術,也被視為台灣必須自主掌握的關鍵自保兵器。

此外,校園參戰不僅是技術突破,更肩負產業升級的使命——填補整合型工程師的巨大人才缺口,為軍工與民用市場培育下一波技術中樞。

施國亮指出,近三年來,從資通訊、高科技、機電到食品業,各路人馬紛紛搶進無人機產業,成立上百家相關企業。然而,要打造一架無人機,所需人才橫跨航電、動力、飛行力學、複合材料、影像辨識等領域,更需要具備整合能力的工程師,才能將技術融會貫通。

但單一企業難以快速補齊這樣複雜的人才拼圖,尤其整合型工程師在業界更是稀缺。以雲科大為例,便透過跨科系資源整合,組成十五位教授顧問團,協助企業克服研發瓶頸與人才缺口。

施國亮也透露政府正推動一項軍工產業發展大計:由政府出資啟動軍用無人機研發專案,交由學校承接、學生參與原型機開發,並同步培育產業人才。成功的技術再授權企業量產,政府則透過企業稅收回收資金,再投入下一輪研發,逐步擴大軍工台灣隊的戰力(見下圖)。駱裕隆攝


素人工程師荒山內自製引擎
吸引軍工業者簽合作備忘錄


再驅車前進新北市大台北華城的山區,一位素人工程師就藏身在雞舍倉庫裡,正調整其自製無人機引擎,其能源系統可從純油轉變為油電增程,是其特色之一。

他,是校長兼撞鐘的一人公司——譽騰的總工程師鄭家俊。藏身荒山野嶺,卻吸引上市櫃軍工業者跋山涉水前來簽署合作備忘錄,只為一探他所研發的引擎,背後潛藏的商業價值。

鄭家俊來頭不小,曾是工研院機械所共用引擎計畫技術員,後在裕隆集團旗下華擎擔任要職多年,又在上市櫃電子散熱大廠專研基地台功率放大器等散熱設計逾十年。

憑藉引擎開發的深厚實力,他受元智大學機械系副教授、智飛無人機創辦人吳昌暉邀請,正式投入無人機引擎研發。


▲素人工程師鄭家俊(圖)在雞舍倉庫前調測他的無人機引擎,而他左手指著的汽缸缸頭,就是高雄工具機廠以佛心價18萬幫他打造出的關鍵零件。

然而七年前,無人機市場尚未爆發,他的健康卻亮起紅燈,最終選擇退休,暫別職場。

在退休後,他向好友租下這個雞舍倉庫當成自己的研發實驗室,就此展開累積投入數百萬元積蓄,追逐打造台灣自製無人機引擎的夢想。

這過程中,最讓他感動的是台灣傳統產業的濃厚人情,就像是最難做的無人機引擎汽缸缸頭,必須有最高階的五軸加工機才能做出符合需求的零組件。因此他拿著設計圖,從北問到南,不是被拒絕,就是開出達百萬元的天價,讓他一度心灰意冷。

直到一位高雄工具機業者老闆,苦無展現五軸同步加工能耐的機會,所以一聽到這個任務,就憑著義氣助這位素人工程師圓夢,鏖戰超過一個月才終於做出缸頭,而且僅收約十八萬元的佛心價。

就這樣,鄭家俊一步步跨過技術與資源的重重難關,最終完成這顆由吳昌暉測試、效能直逼國際大廠的無人機引擎。軍工,不再只是國防部的專利,而是一場全民參與的技術革命——連山區裡的素人工程師,都能打造出飛行載具最核心的動力部件。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 2025/9月 第1976期

本文摘錄自‎

雞舍倉庫誕生無人機引擎!

商業周刊

2025/9月 第197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