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 全民皆科技新貴
世界慢下腳步,台灣反而加速。科技業讓台灣捱住經濟的衝撞,角色愈形吃重。
但越過2020年拐點後,台灣科技業卻也面臨著一個避不掉的課題——人才荒,若不積極以對,恐落入由盛轉衰的命運。
人才是國力根本,而台灣卻因為理工博碩士劇減;科技人才被大廠磁吸,導致中小企業乏人所用,人才嚴重失衡;本土科技業產能的擴充,以及全球的積極搶才,造成人才供不應求⋯⋯
總之,台灣科技人才危機,迫在眉睫,而目前包括政府、產業界和學界都已意識到造才、養才的重要性,尤其,科技部更意識到,未來,科技的應用將無所不在,因而計劃透過全民科技素養提升,讓2030年人人化身成為科技新貴⋯⋯台灣的科技人才荒,似乎已在黑暗中鑿出曙光。
企畫/羅之盈、謝明彧
撰文/羅之盈
責任編輯/曹岡陽 責任美編/李婉琪
台灣是科技島,這句話在歷經2020年的疫情洗禮後,意向更為鮮明!
三組數據,足以說明科技業在當今台灣不可取代的角色。
首先,2020年疫情,讓全球GDP下跌4.4%(IMF國際貨幣組織數據),台灣卻是少數逆勢成長的國度。主計總處估計,台灣2020年經濟成長可達2.54%。其中,資通訊業更是頂住成長命脈的要角!以去年全年電子業出口值來說,年成長就高達17.9%,遠高於整體產業平均的4.9%。
台股迎牛市跨越16000點科技類股居功厥偉
其次,去年台股一舉衝破30年前12982點的天花板,年後行情更勢如破竹越過「萬六」,集中市場總市值更由1990年的新台幣7.6兆元,大幅擴增至2021年元月的47.54兆元。
然而,台股市值增長,科技業居功厥偉。據台灣證券交易所表示,以2020年來說,電子類股市值進一步提升至大盤的六成,其中半導體就占了四成,而光台積電,就貢獻了半導體三成權重。
第三,工研院產科國際所IEK推估,去年台灣半導體產業總產值達3.22兆元,年增20.7%,遠優於全球5.1%的年成長率(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組織數據),台灣在全球供應鏈扮演核心地位。
台灣半導體能量驚人,在全球影響力,僅次於以CPU中央處理器、半導體設備為主的美國,然而,接下來10年,台灣的科技業還能屹立不搖?
不可逆的台灣人口「少子化」,恐怕就是折損台灣科技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科技部長吳政忠表示,「未來,人才是缺少的」。他認為,人文社會類型的人才,要跟工程專業接軌,也就是所謂的T型人才,不然台灣出生人口下降,短時間也不可能大幅拉上來。
「面對2030年,唯一的辦法,就是人文社會專業的人,多懂一些資通訊跟數位,」吳政忠分析說,同時,工程跟製造業的人,必須要有人文社會的修養跟思考:「做出來的東西才會創新。」
克服科技人才缺口,應著眼於更廣義的科技人才,也就是將人文專才補入、商業管理人員跨界等納入。唯有如此,才可望實現「2030:全民皆科技新貴」的願景。
科技產業蓬勃,人才供需失衡
現階段,科技人才到底有多缺?
首先,隨著5G、AI等新興科技快速崛起,物聯網也讓更多新電子載具誕生,例如,AR擴增實境設備、智慧監控設備、電動車等,更多軟硬體相關整合應用湧出,都使得業界需要更多科技人才作為後援。
再來,中美角力下,科技供應鏈重組,台商回流設廠,也讓人力需求大幅提升。
三是疫情迫使產業數位轉型,各行各業對數位相關專業人員,需才若渴。
四是疫情帶動宅經濟發熱,呼應「遠距」新生活形態的各類電子商品,需求暴增,因此全球都在搶科技人才,搶到人等於搶住錢財,以科技為根本的台灣產業,更是如此。甚至,因外商加碼投資科技人才密度相對高的台灣,導致人力缺口更形擴大。
因此,在內需蓬勃,全球搶才的雙重夾擊下,讓「科技人才荒」的窘境,再度成為關注焦點。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