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題材想像到落地進展
隨著特斯拉、輝達、宇樹科技等國際巨頭陸續加碼布局,人形機器人成為最被看好的下一波爆發性產業。大摩預估2050年全球產值將突破五兆美元,台灣供應鏈也躍上檯面,營運蓄勢待發。 文●吳旻蓁 當前人形機器人產業正從作』轉向『落地進展』,中國在應『概念炒用、融資和政策支援上全面發力,美國則以特斯拉為核心推進技術更新。」摩根士丹利在最新報告《Humanoid Horizons:An Adoption Race》中如此說。確實,「人形機器人」早已從過往在科幻電影裡的想像走進現實生活中,且也不再只是展場上的炫技噱頭,而是已經開始學會搬貨、打掃、對話,甚至幫忙組裝伺服器;也就是說,人形機器人已真正落地在商業與生活版圖中。
市場規模上看五兆美元 從美國特斯拉、輝達、微軟、Google,到中國的華為、宇樹科技、優必選等,乃至於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新創公司,紛紛投入這場新賽局。摩根士丹利指出,儘管美中兩國在策略重點上有所區別,雙方皆正以各自方式推動人形機器人產業邁入商業化新階段;並預估至二○五○年,人形機器人全球市場規模將達到年收入五兆美元、存量突破十億台的水準,相當於目前全球前二○大汽車製造商銷售額的兩倍。 以摩根士丹利的研究模型來看,人形機器人市場將經歷階梯式成長,至三六年僅二二○六萬台投入商用,到二○四○年滲透率突破一.二七億台,而至四四年占據總量四四%的四.○七億台將進入應用階段,最終在二○五○年形成九.三五億台的全球部署規模。報告亦指出,機器人應用以商業為主,例如製造業、物流、零售與醫療場域;隨著AI與硬體整合技術成熟,價格下探、使用普及,再逐步滲透至家庭領域。其估計二四年一台人形機器人的成本約為二○萬美元,到二八年價格可能會降至約十五萬美元,到二○五○年則降至五萬美元。如果能夠更多地利用廉價的中國供應鏈或其他地區低價供應鏈,到二○五○年價格可能會降至一.五萬美元。 正因為成本加速下滑、應用快速擴散,全球主要科技企業無不加快腳步研發。從市場狀況來看,目前最受矚目的三大國際玩家分別是特斯拉、輝達以及中國的宇樹科技。特斯拉早在兩年前便推出Optimus人形機器人,近期持續推進第三代(Gen‑3)升級,聚焦在手部靈活度與能源效率上。雖然生產一度因關節馬達過熱等問題暫停,但執行長伊隆.馬斯克預告的出貨目標,仍是市場最具指標性的參考點。特斯拉除了自身生產,也透過自家AI模型與汽車製造經驗,打造出從軟體、晶片、動力模組一條龍的生態系,摩根士丹利甚至預估特斯拉將是未來全球最大的人形機器人整合商之一。
美中霸權新戰場 輝達則選擇走平台策略,主攻人形機器人的AI「大腦」與訓練模型。旗下GR00T N1 Vision‑Language‑Action模型,能讓機器人透過語音與圖像理解,進行跨場景任務,例如「請把右邊的紅蘋果拿來放到左邊的籃子」。這樣的模型不僅支援手部操作,還能擴展至醫療輔助、物流搬運、裝配生產等多種任務。輝達已與富士康合作,規劃在美國AI伺服器廠中部署第一批人形機器人,成為實戰測試場域。 至於中國的宇樹科技,則以極致性價比打開市場。最新推出的R1機型,單價不到六○○○美元,具備二六個自由度,能跑步、拳擊甚至倒立翻身,展現機械控制能力。雖然尚未全面導入AI自主學習,但透過大量銷售、數據回傳與應用測試,宇樹成功拉近與國際競爭者的距離,也促使全球人形機器人邁向更親民的價格帶。 而在全球產業浪潮之中,台灣雖無整機品牌出頭,但也逐漸憑藉著關鍵零組件供應鏈站穩一席之地,像是以控制器起家的新代(7750),就成了台灣供應鏈中的關鍵角色。新代為工具機控制器產業的領先廠商之一,公司專注於精密設備控制技術之研發與應用,產品涵蓋數控車床、銑床、五軸加工中心、雷射加工設備、伺服系統、機器手臂單元及智慧工廠整合方案,廣泛應用於汽車製造、電子半導體產業及金屬加工等高端製造領域。 新代起初專注於電腦數位控制(CNC)控制器的開發,在技術積累下,搭上中國改革開放、台商大量西進趨勢,帶動中國業務快速成長,二四年在中國工具機控制器市占率已達兩成,跟日德品牌比肩。目前新代在全球工具機控制器市場占有率約七%,主要競爭對手包括日本與歐洲品牌,如發那科(Fanuc)、西門子(Siemens)、三菱(Mitsubishi)及中國品牌華中數控等,新代排名第五。
新代工具機控制器全球第五 觀察新代二四年營收占比,控制器比重為五二.八一%、伺服產品四二.七%、智慧製造二.三五%,其他二.一四%;其中,控制器與伺服產品營收都呈現大幅成長。帶動公司去年營收達一○八.八億元,不僅提前一年達成百億元目標,獲利更倍增達EPS二二.三一元。這反映出公司長期策略聚焦於精密製造控制核心產品,並持續拓展自動化與智慧工廠整合服務,以因應製造業的升級需求。產能規劃方面,馬來西亞第二座工廠預計二七年啟用,蘇州二廠預計今年底完工、二六年投產,台灣南科廠也預計二八年啟用,公司期望多元化市場分布,並透過馬來西亞供應美國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看好智慧製造商機,新代於一八年成立子公司聯達智能(Leantec),其主要從事工業機械手臂、雲端產品、自動化系統整合及機電模組的研發與製造,並跟新代工具機控制器連動,打造數位中台,協助終端客戶建立智慧工廠管理系統。二四年聯達智能營業額約占新代十%,業績推算約十億元,將可望持續保持三○%的年成長。 整體來說,綜觀台廠,可供應涵蓋控制器、伺服馬達、滾珠螺桿、行星減速機、HD減速機、機器視覺、感測IC、軟硬體模組等,供應鏈百花齊放;而據摩根士丹利的評估,一台人形機器人中,超過八成的BOM(物料成本)集中在關節致動器與靈巧手模組,包含馬達、減速器、感測器等高精度部件,這正是台灣供應鏈相對具有競爭優勢的區塊。也因此,法人普遍預期,未來當整機廠為了降低成本、提高出貨彈性,勢必會將更多核心模組外包,有望進一步拉高台廠的接單機會與附加價值。相關供應商可詳見後文介紹。 此外,從資本市場觀點來看,當前不少台灣業者雖尚未明確公告與國際人形機器人廠的直接合作關係,但已透過子公司、ODM模式或自動化平台間接參與其中。正如過往智慧型手機崛起催生台股一整條「果鏈」、AI伺服器浪潮推升「輝達供應鏈」,如今人形機器人則有望成為下一條價值鏈。而誰能成為關鍵夥伴,將有望在未來數十年的人形機器人革命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AI機器人 兆元藍海
先探投資週刊
2025/8月 第2363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