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生存戰 5力決勝負


AI已成了企業存續關鍵武器,從餐廳訂位系統到電子五哥都在應戰,2027年將有公司業績飆漲、有的黯然退場。這場生存遊戲,誰能笑到最後?

文—鄧凱元、伍芬婕 編輯—王儷華設計—呂奎芳

這是一場由企業無法迴避的一場生存戰。AI啟動的全面變革,更是企業無法迴避的一場生存戰。

走進長春集團子公司大連化工總部,董事長林顯東剛展示完AI戰情儀表板,突然收起了對新科技躍進的興奮感。

原因無他。四年前營收突破千億、豪賺五百億的大連化工,因為對岸產能過剩、終端市場不振,二○二三年起和台灣一票化工業者走進寒冬。


傳產精準生產、資服業案量大增關鍵

不過,大連仍守住獲利,沒有在疫情後一窩蜂擴產,躲過慘賠。背後靠的是,林顯東的情蒐和大數據比對,發現景氣拐點已到,躁進擴產做愈多、賠愈多。

「我們石化這個行業,現在太競爭、環境太嚴苛了。我必須靠AI,預測原物料價格、管控庫存、分析報價,精準賺回每一毛錢,」林顯東說。

當時,大連化工只有初步的大數據與統計工具,但已讓林顯東獲益良多。之後,他親自打造一套結合總經數據、房地產開工數字、關鍵原物料價格等參數的AI戰情儀表板「X-Paul」,預測自家關鍵產品的價格走勢。Paul即取自曾在世足賽準確預測德國隊輸贏的章魚保羅。

像大連化工一樣,已啟動AI變革的企業,在今年初DeepSeek驚豔全球後,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即使關稅戰讓景氣濛昧不清,本土資服業者,仍忙得不可開交。

生成式AI問世後,使用AI的企業比例幾乎跳漲,各產業都想導入。(見表1)


「去年企業還在觀望AI,但今年連AI是什麼都不用介紹,反倒是客戶來問怎麼導入、要花多少錢,忙到還要讓客戶排隊,」精誠資訊AI智能科技服務事業部副總經理林宗瀛說。

波士頓顧問公司(BCG)去年十月調查全球千家企業發現,四分之一受訪企業已有完整的AI長期策略藍圖,或有相應的技術開發能力。

BCG分析,按AI落地速度,到了二七年,這批領先企業因為AI而省下的成本與帶動的營收,會比競爭對手高出四成五、六成。

不投入恐被淘汰,兩年後見勝負

KPMG安侯建業數位長賴偉晏也認為,因為AI轉型至少要拉出三年計劃,邊做邊學找出自己的方向,「你的競爭者都在做AI,如果你不做,連回到戰場的機會都沒有,」他預言。小到餐廳訂位系統inline,大到電子五哥緯創,都在挖掘AI的潛力。

從米其林餐廳Longtail、Mume、態芮,到連鎖品牌王品、瓦城,inline是台灣訂位市場龍頭,全球服務逾一.一萬間餐廳。

今年開始,他們從訂餐服務,往前推出「檢索式AI」服務。inline手中握有數百萬用戶的訂位紀錄與偏好資料,也有餐廳更新的菜單、即時空位等資訊。

所以,他們可以在Line上串接AI小助手,幫助用戶透過對話,請AI依照自己口味偏好,推薦符合自訂條件的餐廳,並且附上菜單、平均價位、用餐時段等資訊,一鍵完成訂位。

這項AI功能,在無宣傳的測試期,就吸引超過七千名使用者,並且,平均每五位用戶就有一位接受推薦。未來,AI推薦將洗牌餐廳的曝光度與訂單數。

科技製造業方面,緯創資通新竹廠長呂佳翰,去年接到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客戶急著要伺服器,他奉命在三個月內蓋起工廠。

過去這至少要耗時半年,但緯創採用輝達數位孿生平台,先模擬工廠配置,降低實體試錯的時間,讓他最終在兩個半月就蓋起一座工廠,贏得客戶信任。

緯創也運用AI,模擬過去的設計經驗,建立輔助員工的設計系統,原本要到第三版才能量產的產品,現在第一版幾乎就可以送到產線量產。

「我們可以比競爭者省下六到八週的時間,資訊產品timetomarket(上市時間)非常重要,這根本改變了設計流程,」緯創營運架構長及技術長沈慶堯一月受訪時曾指出,已將約兩成工作由AI代勞,目標是三年內,八成工作要交給AI完成。


失敗率高,AI落地須靠五大能力

導入AI說起來簡單,事實上,踏入這趟旅程後,現實卻很骨感。

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訪問了六十五位AI專家後發現,八成AI專案以失敗告終。

追根究底有五大原因。第一、在錯誤情境使用AI;第二、資料不足;第三、只求最新技術,忽略導入AI最重要的是解決問題,而不只是用最新技術;第四、AI基礎建設與管理資料的能力不足;第五、問題太困難,AI無法解決。

回到台灣,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一樣點出這個困境,三年前開始,他們固定追蹤台灣產業發展現況,並發布報告。

該基金會執行長溫怡玲觀察,台灣企業已經進入「知道AI」的階段,現在最大的鴻溝,是如何從知道走向「做到」落地。

她點出五項AI落地的關鍵能力:數據力、運算力、技術力、治理力,以及創新力。(見表2)


數據力
石安牧場百組程式服務一顆雞蛋


在高雄阿蓮區的石安牧場,這家農企業把數字化管理做得淋漓盡致。

傳統雞蛋產業,多半憑藉人腦裡的經驗和直覺管理蛋場。但七年前,石安牧場把管理的棒子,交給了出身電子業的執行長駱健正。

習慣製造業標準化生產的他,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導入一套以ERP為核心的大數據系統。

這套系統運用超過百組程式,串接蛋場、加工廠、品保、銷售等數據,全部從紙本紀錄改為數位化,管理階層能時時監控每天數十萬顆蛋的生產、銷售實況,進而根據二十種不同規格的蛋種,動態調配銷售策略。

運算力+技術力
鴻海自建算力,AI能做八成基礎工


以數據力為基礎,企業打造算力護城河,是AI落地的進階條件。

地表規模最大電子代工廠鴻海,從租算力開始,小規模實現AI落地。嘗到AI甜頭後,成本算得很精的鴻海,開始大舉自建算力。

鴻海日前宣布和輝達、台積新建先進算力中心,「這個建起來之後,算力絕對是台灣最大,」鴻海研究院人工智慧研究所所長栗永徽說。

透過掌握算力優勢,鴻海不僅開發出自家大型語言模型FoxBrain,進一步訓練後,專屬鴻海的AI機台參數調整模型,可幫助塑膠射出產線做完八成基礎工作,展現自行開發AI的「技術力」。

不過,不是人人都有富爸爸能大買算力,因此,以算力調度、管理為主業的新創也將崛起,例如數位無限。

而真正決定AI成敗的,絕不只是軍備競賽。跨單位合作與容錯精神,是企業跑得快、又跑得久的關鍵。


治理力+創新力
和碩組隊開發解決方案,還能對外出售


今年,和碩正式成立了人工智慧發展處。這個規模超過百人的團隊,是和碩推動AI落地的中樞,不只協助集團,也對外推出解決方案。

其實,該組織原屬於研發中心,負責開發手機軟體,經歷三任執行長,從十多人迄今,經過十年試煉,摸索出一套整合總部與各廠區共同開發、應用與管理AI的機制。

譬如提高產線布建效能,以點膠設備為例,透過虛擬環境模擬、調整參數,和碩至少省下工程師現場測試的三成時間。除了技術,和碩由營運長召開決策層委員會,各事業單位工廠主管每月輪流做主題報告、分享交流,針對AI落地的優先性、算力調度與預算等議題,先行對焦。

接著,人工智慧發展處和現場製造團隊,會組成共創團隊,到不同工廠舉辦研討或工作坊,共同開發新應用。

「AI落地會改變流程,要讓現場團隊的人參與,讓他們看到導入AI的價值,才能建立彼此信任,」和碩人工智慧發展處處長蕭安助說,「一開始不用做大,但你(企業)不能不參加,最好不要中斷,不斷疊加後,你會發現愈疊加愈好用。」

這場AI啟動的新賽局,或快或慢,已沒有回頭路,你準備好參賽了嗎?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2025/7月 第828期

本文摘錄自‎

AI生存戰 5力決勝負

天下雜誌

2025/7月 第8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