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水質軟硬、讓連鎖店做出精品
文●游羽棠 攝影●陳宗怡 一群金髮碧眼的觀光客,依循手機的訂位指示,搭上台北一○一的高速電梯,造訪位在八十八樓,曾連續兩年獲得世界最佳咖啡館肯定的興波咖啡。 伴隨著大片落地窗旁的台北市景,說著一口流利英語的服務人員,介紹今日供應哪些產區的咖啡豆,又能搭配哪些沖煮手法;鄰桌則有亞洲面孔的顧客端起咖啡,燦笑自拍留念。 許多人對興波的第一印象是「冠軍」咖啡館——創辦人吳則霖三度獲得台灣咖啡大師賽冠軍,更於二○一六年遠征愛爾蘭,拿下世界咖啡大師賽冠軍。 這份冠軍榮耀,吸引大批咖啡愛好者、觀光客朝聖。但我們在現場卻發現,即使吳則霖就在店內,顧客們忙著喝咖啡,或賞景、看裝潢,無人認出這位打造興波咖啡的靈魂人物,更遑論打招呼、要求合照。 「這就是我希望的,」吳則霖笑說,「客人是來興波喝咖啡,不是來喝Berg(吳則霖英文名)煮的咖啡。」

▲吳則霖致力於培養人才,員工起薪是他店店長水準,並引入自動化設備減少負擔、鼓勵員工參加咖啡大賽,靠明確成長路徑攬才,也確保品牌表現。楊文財攝 興波咖啡 成立:2011年 創辦人:吳則霖(右2黑衣者) 主要業務:咖啡豆、咖啡飲品銷售 成績單:2024年營收逾1億元,5年成長8倍
從人才到選豆,他靠一致性建立信任 「讓客人覺得只要到我店裡都好喝」 興波咖啡從東區地下室起家,如今在全台擁有七間分店,吳則霖的目標是成為下一個藍瓶咖啡(Blue Bottle)。 藍瓶是起源於美國的連鎖精品咖啡館,「它透過消費體驗的設計,建立很有質感的品牌形象,讓人願意埋單品牌價值,」吳則霖道出觀察。 但在咖啡產業,精品與連鎖,往往被認為是兩條難以並行的路。 台灣冠軍咖啡師、精品咖啡館GABEE.負責人林東源直言,「我們就像咖啡行業的米其林,」他解釋,精品咖啡的產地、處理法、烘焙度非常龐雜,很仰賴專業咖啡師對咖啡的理解,使用最精準的參數,展現細緻香氣與口感。 連鎖店擅長標準化,精品咖啡館則追求一期一會的極致風味,也因此,多數精品咖啡館,是坐鎮的咖啡師決定其成敗,讓台灣遍地可見社區型小店,「要開很多家店,而且每家店可以做到你想要的呈現,這很困難,」林東源說。 興波想讓消費者從埋單特定咖啡師,轉為信任整個品牌,關鍵就在品質的一致性。「東西要有說服力,讓客人感受到,只要到我店裡喝都會好喝,」吳則霖說。 這份信任與品質的一致,得靠
足量人才、穩定執行、關注細節,三大要素才能成就。 首先,每個興波員工都要學會當咖啡師,有能力站在吧台服務。外場服務生不只點餐帶位,透過制度化訓練,看得見職涯方向; 咖啡師們也得到第一線服務顧客, 理解消費者需求,「這是一直學習成長的過程,每個人都可以更全面。」興波咖啡營運經理劉維岡說。 興波也鼓勵咖啡師多元發展:想精進本職能力, 可參與比賽,持續進步,團隊已九度獲各大咖啡競賽冠軍;此外,也能受訓擔任該品牌烘豆師,或負責生豆採購,到台灣各產地與咖啡農互動尋豆等,以多元發展性留才。
用自動化消除「不穩定因子」 讓咖啡師專注味蕾、風味,服務客人 有了充沛的人才庫,下一步,是採購先進設備,消除執行面的不穩定因子。 為此,吳則霖添購許多自動化設備減輕咖啡師負擔。但剛開始,卻有人為此提出離職。「他說這就失去咖啡師的靈魂,不待了,」吳則霖苦笑回憶。 採用一系列設備後,如今每位咖啡師每日能製作的咖啡,從兩百杯提升到五百杯,吳則霖強調,重複性工作,「無關(咖啡師)技術,更無關價值。」相形之下,「咖啡師的價值應該專注在靠味蕾,靠你對風味的認知,去服務客人。」 世界咖啡烘焙冠軍、握咖啡負責人賴昱權也認同,「人跟咖啡沒有感情,人跟人之間才有。」在他的店裡,機器煮咖啡,店長專心與顧客聊需求、理解喜好,甚至分享咖啡豆產區故事,「讓顧客找到他們喜歡的東西,對品牌就有信任感。」 為此,興波就連挑選咖啡豆都有思考。坊間有說法,認為精品咖啡是「玄學」,風味描述常常是看得到、喝不到,得味覺極度敏銳才能喝出風味層次。 「我們希望提供的咖啡是風味很明確的,」吳則霖點出,挑選生豆時,以香氣明顯為首要考量。在描述風味時,也特別著重大眾會有的味覺資料庫,如:台灣是水果王國,淺焙豆走向會是大眾很熟悉的鳳梨、水蜜桃等;深焙豆則以焦糖、巧克力、堅果等類型,喚起大眾共鳴。 他解釋,當顧客不需要經過訓練,就能品嘗到特殊風味,「這就是很有趣的體驗,一旦有感,就會持續喝精品咖啡,繼續來我們的店。」

▲為求品質穩定,興波咖啡每杯咖啡用的咖啡豆都是獨立包裝,願為此付出高成本,業界少見。
一杯200元咖啡砸數千萬元投資設備 「把握被看見的機會」放眼世界舞台 一杯兩百元的咖啡,為什麼要花數千萬元投資自動化設備,處處設想細節呈現? 答案是:為了把握每次接觸、被看見的機會,都要盡全力做到接近完美。 吳則霖解釋,即使咖啡師在一天約五百次出杯裡,唯一一次失手,「但對於很多慕名而來的客人,可能只有這次接觸機會,對他們是完全不同的重量,一定要避免。」 「興波咖啡不能只是台灣的好咖啡館之一,我們要成為最好的那一個,」吳則霖直言,他著眼的是世界級舞台,「長期目標要走到海外。」 為此,興波近年拓點更看重向國際發聲的機會,兩大指標店設在觀光客熱點的台北一○一、華山文創園區旁,同時也布局桃園機場、各地高鐵站。 這是因為他實際前往澳洲、美國等咖啡消費大國,拜訪當地名店後,反而回頭更感受到自身優勢,「這個體系能把品質維持在很好的狀態,我覺得非常有競爭力。」說話一向柔和的吳則霖,堅定表示,「我們要反攻,讓他們看見台灣的好。」
閱讀完整內容本文摘錄自
興波拚當下一個藍瓶咖啡
商業周刊
2025/7月 第1967期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