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風暴下 知識工作者的九大新角色

人類1%的價值新定位



全面啟動、牽連甚廣、衝擊巨大的灰犀牛正迎面撞過來,如果不能運用智慧及決心來因應,未來AI風暴可能造成比大地震、大海嘯更難以彌補的大災難。

文/廖志德 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前段時日,日本漫畫家龍樹諒預言今年(2025)7月5日將爆發超級大地震與海嘯,引發全球恐慌,紛紛取消日本旅遊行程,甚至開始準備急難救助包、規劃逃生路線,事實證明末日並未到來。

龍樹諒引發的集體恐慌雖已落幕,但另一場「AI風暴」正以十倍速襲擊而來。AI可說繼人類工業革命及網際網路之後,推進速度最快的科技突破。根據黃仁勳的說法,目前輝達AI晶片的速度是十年前的1,000倍,而且仍在持續加速中。未來五年,教育、醫療、製造、零售、交通、能源等各產業生態都將因AI而徹底改變人們的生活與工作,許多專業的服務將大幅度的被AI所取代。


▲在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的領導下,Microsoft獲利與股價表現相當亮眼,但在今年連續兩波裁員,裁員人數高達一萬五千人,主要是為了因應AI時代的激烈挑戰。

Microsoft大幅裁員
因應AI時代的組織重組


AI對於勞動市場的衝擊不容小覷。截至目前,AI掀起的浪潮已引起全球熱烈討論。「停止僱用人類」的廣告口號更是令人觸目驚心,社群媒體上關於自動化將取代人類的討論,戰火四起。有人樂觀,認為人機協作的時代即將來臨,人類與AI將攜手共創美好的經濟榮景;有人悲觀,擔心白領階級將會大幅度的被淘汰,淪為被剝削的勞動階層。

AI形塑的願景是好是壞?看法兩極的評論煙硝四起,在這場看似無法預測的變局中,我們能做的是在AI浪潮來臨之際,安頓身心,觀察局勢,靈活回應各種可能的策略情境。

現階段企業推動AI轉型勢在必行,科技巨頭如Microsoft、Google、Amazon、Meta等公司,其一舉一動更大幅度強化AI的動能。以Microsoft為例,在執行長納德拉(SatyaNadella)的領導下,獲利與股價表現相當亮眼,但在今年五月及七月連續兩波裁員,裁員人數高達一萬五千人,裁員主要是為了因應AI時代的激烈挑戰,希望藉由人力資源的重組,精簡管理層級,提高組織扁平化,強化團隊靈活回應挑戰的敏捷性。

該公司此次轉型,影響最大的便是軟體工程師及中間管理者,Microsoft目前已有三分之一的程式由AI撰寫,可預見不久的將來比率將會增加到50%,而且持續挑戰新高峰。

最令人意外的是,資深核心技術人員及AI總監都在這波裁員名單內,此舉引發社群廣泛的議論。當訓練多年的知識工作者也朝不保夕,何況是基層的行政人員,更可能在自動化的新浪潮當中失去職位。可怕的是,人類正逐步被自己所訓練的AI工具所淘汰。

根據Microsoft《2025工作趨勢指數年度報告》指出,AI即將改寫商業規則,驅動知識工作轉型,催生新型態的組織藍圖。該報告針對31個國家31,000名工作者進行調查,整合LinkedIn勞動力市場趨勢、Microsoft365生產數據,並結合AI新創公司、學者、經濟學家、科學家與思想領袖的洞見,期能深入探索AI對工作的影響。


▲今年八月,富國銀行與Google擴大合作導入Agentspace,促成任務及工作流程自動化,進行全天候24/7的服務體驗。

從Fargo到Agentspace
富國銀行運用AI擴充產能


Microsoft報告提出的洞見引人深思,新領域公司(Frontier Firm)正在成形,這些企業積極運用AI強化競爭力,不僅加速在客戶服務、行銷及產品開發的投資,新領域公司的每位員工都至少有一位AI助理,AI代理(AI Agent)以「數位同事」的身分與團隊協力合作,形塑出人類主導方向、代理程式負責執行的新型態組職模式。

以美國富國銀行(Wells Fargo)為例,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導,執行長沙夫(Charlie Scharf)將連續20個季度減少23%員額視為成就,用更少的人力展現更高的效能,而AI正是其背後強大的競爭武器。2021年導入虛擬助理Fargo,主要功能包括交易查詢、帳務操作、財務分析、轉介人工客服。截至2024年為止,在保護客戶隱私的安全狀態下,Fargo已經執行2.45億次的顧客對話。

今年8月,富國銀行更與Google擴大合作導入AI代理雲端平台(Agentspace),協助分行銀行家、投資銀行家、行銷人員、顧客關係及公司團隊全面部署智能代理,促成任務及工作流程自動化,進行全天候24/7的服務體驗。

新領域公司崛起
AI重塑白領工作的新常態


調整組織及人力結構,適切應用數位勞動力擴充產能,是企業成為新領域公司必經之路,縮減人力已非企業負面形象,反而代表公司應用AI推展工作自動化卓越有成。可想而知,當機器人開始負責貿易對帳、報表生成、投資建議等日常營運活動的同時,基層知識的工作將迅速消失,對於30歲以下的職場新鮮人而言無疑是一場惡夢。


▲在產業層面,工廠能高度自動化,但書法、茶道、花藝等職人精神是AI無法取代的。

新領域公司並非不需要人才,而是人才組成及分布的模式正在演變,新領域公司聚焦於能夠與AI協作、具人際互動與獨特思考能力的專業人才,將此成為重點培育對象。

功能強大的AI應用正在快速取代知識工作者,換言之,白領階級正面臨一場不可避免的新常態。從客戶服務、行銷文案、使用者分析、貸款審核、軟體撰寫、物流運籌等領域都可以看到AI發揮優勢的跡象。許多過去被歸類為知識工作的領域,不再由人類來負責執行,重新定義組織與工作勢在必行。

在數位分析及執行面上,AI更顯優勢,未來知識工作者要將重心轉移到AI無法做到的項目來強化自己,例如,精緻工藝、道德判斷、情感互動、創新思考等,以及法律不容許的外包或自動化工作,例如,醫療行為、法律訴訟、房屋契約等重大決策,短期內仍難以交付於AI。

AI迫使人類走向九大新定位

Mrcrosoft執行長納德拉針對大規模裁員時曾強調「進步是動態的,有時是不和諧的,而且總是要求很高,想要實現成功取決於渡過遺忘(Unlearning)和學習(Learning)艱難過程的能力」。對納德拉而言,AI轉型是Mrcrosoft塑造比過往更大影響力的新機會,促進公司由軟體工廠轉變為智慧引擎的新願景,期望賦能每個人、每個組織,協助他們成就新的使命。

納德拉大幅裁員看似冷酷無情,但Mrcrosoft不得不推動AI大變革,至於知識工作者該何去何從?納德拉認為AI或許會接管大部分的知識工作,卻不可能全面取代人類的主體性。顯然可用電腦及手機完成的工作,都可以交代給AI來完成。例如,過去軟體工程師主要的工作為撰寫程式碼,未來可能扮演需求轉譯、系統架構、品質管理、專業溝通等角色,和過去有很大的差異。

當人類將知識工作交到AI代理手上的時候,我們不需要整天埋首於電腦螢幕前,資料整理、文件製作、會議紀錄、旅程安排、交易審核等工作都交給AI來代勞。因此,未來知識工作者更像是「樂團指揮」的角色,指揮的不是演奏家而是AI代理程式。整個社會的組織結構勢必重塑,當工作重新被定義以後,人類將從文書作業及官僚組織當中解放出來,未來我們主要扮演的可能是下列九個角色:

放大人類的1%價值
職人精神與創作者靈魂


「探索者」引領眾人在迷霧中找到方向,他們既謹慎又勇敢,具有穩定的心智、理性的思考,能夠在變局中做出正確的抉擇,為不確定的未來指出可行之路。當組織中的探索者提供策略方向之後,「創新者」前進到顧客的現場,設法突破既有規則的框架與約束,擘劃出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

創新團隊的組成中,「數位同事」是其中的一員,其餘的真人成員要懂得人機協作,馬斯克(ElonMusk)預估不遠的將來,超級AI與人類智能的比例是99:1,然而這1%的努力如何與AI共創價值,考驗著每個新世代知識工作者的智慧。

然而,AI強大的能力也必須受到規範,「監管者」如同馴獸師,要確保這頭「AI巨獸」是在權限範圍內造福人群。需要同理心、情感交流、感性互動等能力的工作內容,交給真人服務更加適切,無論是生活、工作與個人幸福、健康、法律相關的重大決策,或許可以請AI進行研究分析,但最終拍板定案還是要有真誠可信的「真人」,進行溝通與指導,更讓人放心。


▲AI時代來臨,人類將重新形塑九大角色,找出1%人類最重要的價值。

在產業層面,工廠能高度自動化,但仍有一塊必須留給人類,那就是職人精神。無論是料理、書法、茶道、花藝、竹編、木作、金工,就算AI已經超越人類,我們還是期望看到人們努力精進技藝的奮戰精神。例如,AI在圍棋的領域雖然已經超越人類,但是觀眾對於AlphaGo下棋並不特別感興趣,只有當韓國棋王李世石與中國棋王柯潔對弈時,才能引爆眾人的熱情。

各式各樣的創作者面臨AI的挑戰何去何從?日本歌后宇多田光與《人類大歷史》作者哈拉瑞的深度對談就相當具有啟發性。「在AI的時代,音樂還有未來嗎?五年或十年後我還會寫書嗎?或者說,AI會創作出比人類更好的作品,會讓人類的創作變得毫無意義嗎?」事實證明AI在許多領域比人類更有創造力,但我們仍沉醉在真人勇敢、奮鬥、掙扎的生命故事當中。

不管未來AI是否在各個層面超越人類,我們能做的是保持好奇心、想像力與創造的熱情,點亮自己的生命潛能,無需自尋煩惱跟AI競爭,不妨穩健地追求個人幸福,享受歷史這段不可思議的演化旅程,這是人工智慧唯一無法取代的事情。 閱讀完整內容
能力雜誌2025/9月 第835期

本文摘錄自‎

AI風暴下 知識工作者的九大新角色

能力雜誌

2025/9月 第8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