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7加料不加價爆賣 庫克忍痛讓利反攻「小米們」

文●侯良儒

iPhone 17催出四年最大換機潮,為何預示了蘋果將走向產品價格更「親民」、供應鏈卻更「苦」的未來?

「i17熱賣!」「銷量報喜!」事前不被看好的情況下,蘋果新世代手機iPhone 17,竟意外掀起近年最大換機潮,因而在過去一週,推升蘋果股價創新高、市值逼近四兆美元,就連蘋果最大代工廠鴻海,股價也來到近十八年高點。

這支手機究竟有多熱賣呢?權威蘋果研究機構、以賽亞調研向商周證實,蘋果已在九月底通知供應鏈,要將該支手機的製造量上調至九千五百萬支,為近四年之最,等於是iPhone 14以來、銷售情況最好的蘋果手機(見下表)。


九月上旬,在這款手機正式出貨前,商周就率全台媒體之先,揭露蘋果今年無畏通膨逆風,硬是將這款手機備貨量、較去年大增近一○%,理由是它的最大競爭對手華為由於無法取得足夠的晶片,導致其旗艦機恐延至十二月上市。

然而,當時外界沒有預料到的是,蘋果執行長庫克的另一個關鍵決策,同時替這款手機創造另一具銷售引擎,那就是:針對入門版機種「加料不加價」的定價策略。

這次,入門版的iPhone 17,在價格不變的情況下,除了增加一倍的儲存容量,更換上全新的前鏡頭,與過往僅高階機種獨享的一百二十赫茲螢幕更新率。

也因為升級有感,讓該入門機種今年最新備貨量,較去年大增超過三成,來到二千五百萬支。

蘋果犧牲獲利背後兩盤算

然而,這引發的第一個問題是,難道這個近乎是「讓價」的定價策略,不會傷害蘋果的毛利率嗎?

「(傷害)是肯定的,像今年記憶體的採購成本上漲巨大,加上中國製造的手機輸美,還要繳二○%的芬太尼關稅。」廣發證券分析師蒲得宇指出。

明明出身供應鏈管理的庫克接棒蘋果執行長以來,就被認為非常重視公司的獲利率,為什麼如此重視獲利的他,卻在今年選擇對消費者讓利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兩個。

「對於手機品牌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市占率。」蒲得宇點出第一個答案。

他的意思是,非常理解消費者、深知漲價是銷售「硬傷」的蘋果,在歐美因通膨消費降級、中國卻通縮的當下,倘若任意漲價,極可能陷入二○一八年因漲價一百美元,導致新機iPhone XS銷量衰退、蘋果市占率下滑的窘境。

如果第一個答案是偏向防守、以預防衰退為考量,那麼,第二個答案的本質,將更偏向「進攻」,那就是:蘋果欲藉著讓價,搶奪「小米們」的消費者。

「這兩年蘋果在產品策略上,做了滿多的試探,一方面,它會做新的高價產品,像iPhone Air,但,另一方面,它還是會顧及中低階機種的消費者,並且想辦法擴大這塊客層。」以賽亞調研資深分析師張恆嘉表示。

她指出,儘管今年蘋果入門機種的規格升級、但卻沒有漲價,「毛利率確實會有影響,但,它卻贏得了很多原來沒有想買蘋果手機的消費者。」


▲蘋果執行長庫克手中的iPhone 17系列手機,意外變成今年的銷售救星後,強打「高CP值」將成為蘋果未來入門產品的主旋律。

事實上,自從二○一九年華為遭美國制裁、被迫在手機市場「消失」四年,業界普遍認為,「華為的高階機消費者被蘋果拿走、中低階機的消費者被小米搶奪。」而今,當全球消費降級、刺激高階機不易,庫克用一支加量不加價的手機,瞄準了規模最龐大、過去以小米為首的中國品牌強項:中低階消費市場。

只是,從蘋果供應商的角度,這恐怕是短多長空、未來日子恐更難過的發展。

「我理解的是,iPhone 17入門版的成功,已經讓蘋果內部決定,未來要用更低價的機型,擴大自己『基本盤』、刺激更多入門客戶,除了之前傳出低價版(約七百美元)Macbook,甚至包括iPad,可能也有更低價的產品問世。」一名供應鏈人士說。

而這,對供應鏈的影響是,「當你是蘋果的消費者,是幸福的,但,當你是它的供應商,是辛苦的,因為端出更便宜的產品、讓消費者幸福的另一面,就是它會回過頭來,向供應商不斷砍價格。」張恆嘉指出。

紅色供應鏈恐更受蘋果青睞

未來,當蘋果不斷「下探」入門版產品的價格,她認為,像中國的組裝廠比亞迪、面板廠京東方,將會越來越受蘋果青睞,因為,目前唯有這些紅色供應鏈,願意配合降價,「畢竟講到價格,就只有這條路可以操作。」她說。

只是,曾經的功能型手機王者諾基亞(Nokia),在二○○七年智慧型手機剛問世的當年,在功能型手機市場是以近四○%的超高市占率通吃高中低階機種;然而,歷史證明了,錯失新產業典範的它,後來被掃進歷史的灰燼。

以此來看蘋果的策略選擇,我們應該更審慎觀之,並戒慎恐懼。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 2025/11月 第1981期

本文摘錄自‎

iPhone 17加料不加價爆賣 庫克忍痛讓利反攻「小米們」

商業周刊

2025/11月 第198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