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幻想超車 代理式AI四大馬步要蹲

代理式AI是實打實的硬功夫,最怕落入想「彎道超車」、抄捷徑的心理陷阱。唯有從「技術」、「基礎建設」、「經營策略」與「人才培育」等四大構面著手,踏實耕耘,台灣的代理式AI才會追得上國際。

謝明華


AI從「生成式」(Generative)進化到「代理式」(Agentive),徹底改變企業的「進行式」。與過去對AI的認知不同,代理式AI不再只是工具,而是能主動規劃任務、理解環境脈絡,並自主採取行動的「數位代理人」。它們能根據企業目標自主執行任務,甚至在過程中學習、適應、協作,成為未來企業營運的全新戰力。從特斯拉、谷歌、亞馬遜等Big7科技巨擘帶頭,各產業鏈紛紛積極關注與投入代理式AI發展。台灣企業若希望在這波AI自主化浪潮中占得先機,究竟應從何處下手?

綜合國內外幾個大型的調查研究,可以發現代理式AI不只是工具導入,而是重塑流程、人才與資料的治理思維,因此「AI化」的指數高低,除了「技術」之外,相對的「基礎建設」、「經營策略」與「人才培育」等元素缺一不可。

首先,技術方面,最怕的就是落入想「彎道超車」的心理陷阱。代理式AI是實打實的硬功夫。重新定義所謂「技術底層」,也就是從「感知」到「推理」的全方位升級,是最基礎的馬步。透過新一代推理模型(如OpenAIo3、DeepSeekR1)的自主規劃與推理,代理式AI能在任務開始前預先擬定策略路徑,並在執行中持續修正,這些模型支援更長期的規劃能力、模糊問題的拆解能力,以及結合目標與回饋的強化學習,正是所謂的思考鏈(CoT),讓模型按照邏輯順序解決問題。

其次,企業必須運用大型行動模型(LAMs),從生成語言到行動生成,讓代理生成跨API或跨應用場域的操作指令。例如智慧工廠中,AI代理可根據環境溫度變化自動重新安排製程與機械手臂指令,真正實現物理世界的自主控制。此外,AI代理人的「思考」仰賴對未來狀態的預測能力,世界模型與模擬引擎能讓AI代理人在內部模擬虛擬環境中做策略演練、做假設,降低真實環境試錯成本,對政策模擬、金融壓力情境或供應鏈風險評估等極具價值。

隨著AI代理人越來越多樣化,多代理系統(MAS)與跨平台協同的技術建構也很重要,因為AI代理人可能部署於不同平台或設備,需要透過標準化協定協同運作,達成企業內部的智慧協作與流程自動化。

在基礎設施方面,支撐代理式AI包含四大系統要素,第一是具有高效能算力,自主推理與多模態處理需仰賴大量運算資源。企業可選擇混合雲策略,一方面結合公有雲的擴充性,一方面保留本地高效能叢集以處理延遲敏感任務;第二是建置多感測與模擬器設備。邊緣設備需具備神經運算單元(NPU)的工業電腦,並搭配各種感應設備作為即時數據來源;第三要有通訊與容器架構,確保AI代理人間通訊的即時與穩定性,同時進行容器化部署,支援彈性擴充,以便支撐大量AI代理人在多地同步執行任務;第四是要有安全與治理框架,包含OAuth2.0權限控管、零信任架構、加密通訊、行為監控、異常追蹤等,針對涉及金流、個資或策略決策的任務,應設置審核閘道與人機協同驗證。

技術與基礎設施構建後,還要有相對應的經營策略思維。如同本文一開始所說,AI代理人不應只是「流程優化工具」,而應成為「價值共創夥伴」。企業應優先檢視業務流程中有哪些反覆性高、規則清晰、數據驅動、跨部門協調頻繁的任務節點。從客服、行政流程、自動化稽核到供應鏈決策,每一個流程都可能重新定義其參與者角色。

以保險業為例,從保單審核、理賠流程到欺詐偵測,皆可引入任務導向代理協助加速處理,並結合風險引擎進行即時評估。而在金融業、製造業、醫療業等場域,則可運用AI代理人進行合約草擬、異常偵測、維運預測等高複雜任務。最終目標不是「取代人力」,而是讓人與AI代理人協同合作、互補強化,創造更高價值。

然而,AI代理人越精明,其可自主操作的範圍越大,相對也提高資料外洩、決策偏誤與權限濫用的風險。因此企業在導入代理式AI時,應將安全與治理機制納入系統設計,並落實包括資料分類與加密,確保代理僅存取授權資料,並精細化權限設計,防止越權行為,搭配執行日誌與行為審計(AuditLogging),以便回溯每個代理行為,設立覆核閘門(Human-in-the-loop)與風控閾值,做有效的AI治理。

之後隨著AI模型規模與AI代理人數量增加,企業更應考慮成立「AI風險管理委員會」等審查機制,結合資安、法遵與營運人員,共同制定適用的AI使用準則與異常應對流程。AI的角色不是單一工具,而是組織流程再設計的引擎,讓AI真正進入企業流程,進行解構、重組與優化。


最後談到人才面,從近期國內外幾項最新調查,都可發現人才缺口正是引入代理式AI真正的痛點。大家大概都知道要做什麼,問題是誰會做,做的品質如何?尤其AI涵蓋層面既廣又複雜,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根據人力銀行調查,近3年台灣企業對AI人才的需求,每年都呈現兩位數百分比的成長,但人才招募卻面臨兩大核心挑戰:一是欠缺明確的人才職能標準,導致無法有效制定招聘策略;二是市場上具備實戰經驗的AI人才相對稀缺,難以完全符合需求。在這樣的人才荒與能力落差之間,企業只能加快內部的培訓腳步,並強化職能辨識能力,才能搶先找到真正契合職務的即戰力。

台灣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2025年《台灣產業AI化大調查》顯示,人工智慧企業AI導入高度依賴外部供應商或現有工具(45.3%),大多數企業在AI技術應用上仍仰賴外部廠商,內部技術自主性較低。在AI人才發展策略上,調查顯示近5成台灣企業尚未建立明確的AI人才發展策略,即使有策略,往往僅停留在提供相關課程,而未將AI技能培養與員工職涯發展連結。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由於企業內部具備AI技術維護與開發能力的人才比例仍然偏低,系統整合廠商在企業AI導入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因此,若政府希望加速台灣產業AI化,除了推動企業內部AI人才培育外,亦應強化與系統整合廠商的合作,提升其開發與整合方面的能力,以降低企業技術門檻,加速AI技術的普及應用。

另外一個很多企業常犯的迷思,就是認為AI應由IT人才主導。事實上,傳統IT人員負責串接公司系統如ERP、CRM等,這類系統具有明確路徑與SOP,執行架構清晰,IT部門只需依循邏輯實作、優化、上線即可。然而,AI不同,它沒有現成的「流程表」,而是需要圍繞需求與場景,重新設計流程,必須由懂業務、懂場景的領域專家(DomainExpert)主導,是領域專家帶著AI往前走,而不是AI帶著領域專家走。

當企業不再將AI當作外掛工具,而是將其視為「能與人並肩作戰的智慧同仁」,才算真正準備好進入代理式AI所代表的自主智能新時代。(作者為政治大學風險與保險研究中心主任、台灣亞太監理科技協會理事長) 閱讀完整內容
台灣銀行家雜誌2025/7月 第187期

本文摘錄自‎

封面故事

台灣銀行家雜誌

2025/7月 第18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