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助員工正確使用工具,是推動AI落地的第一步

電商平台龍頭Shopify執行長托比.盧克(Tobi Lütke)3月在社群媒體公開給員工的內部備忘錄,內容寫道,AI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關鍵技術,也大幅提升工作效率,不僅自己、高階主管及員工都應具備AI技能。所以,任何團隊在要求增加人力或資源前,必須先證明無法用AI完成相關工作。

盧克的發言或許是極端案例,但AI之於各產業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根據麥肯錫(McKinsey&Company)的調查,未來3年內,有92%的公司計畫加大對AI的投資,但卻只有1%的領導者認為,AI已全面整合進工作流程,並帶來實質成果。

以台灣來說,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AIF)發布的《2025台灣產業AI化大調查》指出,台灣有近7成企業在AI落地與應用上遇到瓶頸,原因是高層急於看到投資AI的成效,卻忽略AI轉型是一個需要長期投入和重塑文化的過程。

由組織主導的AI培訓,才能真正貼合工作流程

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蔡宗翰表示,企業往往會先投資技術與設備、出錢讓員工學習AI知識,但卻沒有站在組織的角度思考,確保各領域人才結合自身專業,發掘AI的應用潛力,「應該是從員工的domain knowledge(專業知識領域)加上AI,而不是AI加上domain knowledge。」

《財星》(Fortune)的文章〈90% of C-suite leaders believe workers are ready to use AI but only 70% of employees agree〉指出,透過培訓能協助員工理解、掌握技術,正確使用AI工具,才有辦法大規模推動AI應用。

但從實際面來看,企業投資在技術上的經費,通常是培育人才的3倍。就算有投入資金培訓員工使用AI工具,根據全球最大管理諮詢公司埃森哲(Accenture)的調查指出,逾9成高層認為員工獲得足夠的培訓,但僅有7成職員認同此說法,且25%的員工表示幾乎沒有接受過基礎培訓。也就是說,主管與基層眼中的AI培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落差。

雖然有不少工作者會自學AI,但台灣人工智慧學校(AIA,AI Academy)產學長郭秉宸表示,若僅仰賴員工自學,對企業的助益有限。由組織主導的培訓,才能貼合業務流程,當員工清楚知道如何將AI應用在工作上,就能真正提高生產力。


AI技術與業務脫節,無法解決實務問題

在生成式AI熱潮的初期,許多企業選擇引進外部人才,並成立AI部門,但光靠引進技術人才無法解決問題,反而還有可能讓技術與領域知識脫節。蔡宗翰表示,企業內部對AI團隊普遍存在防備心理,新部門往往被視為「麻煩製造者」,因為他們會挑戰既有流程、不斷索取資料,這種溝通落差降低了AI專案的成功率。

而且,單靠招募不足以彌補人力缺口,因此培養既有員工,讓他們擁有相關技能,才是較符合效益的做法。世界經濟論壇(WEF)便指出,聘僱新人的成本,可能是提升現有員工技能的7倍。

不過,以往企業因為缺乏策略,導致培訓內容與業務脫節,無法解決實務問題,員工也難以應用所學。提供培訓與顧問服務的公司DataSociety即指出,許多培訓計畫強調技術,導致職員不知道如何在工作中運用AI。

公司若想提升AI的應用價值,育才將是重要的一環。郭秉宸強調,培訓要有目的性,否則員工可能不會應用所學,對營運沒有實質幫助。《2025台灣產業AI化大調查》也建議企業從營運目標出發,讓AI學習和應用融入業務流程,從而提升效率、創造價值。 閱讀完整內容
經理人月刊2025/5月 第246期

本文摘錄自‎

協助員工正確使用工具,是推動AI落地的第一步

經理人月刊

2025/5月 第2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