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道登台,鯨吞蠶食,食衣住行處處有中資
中資早就在台灣股票市場翻雲覆雨了,人民幣早已空降台灣股市各產業——從電子業到食衣住行各行各業 。
民進黨政府雖宣示要調查中資非法炒股。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繞道參股、公共工程、承包BOT項目。
中資除了買企業股票也搶人才。即使台灣不歡迎中資,但中國已是全球最有錢的國家之一,有能力到處買全世界的企業。中資在台股無所不在,而且還可能持續進行中。
政府該怎麼因應中資搶灘登陸?
▲清華紫光集團在董事長趙偉國帶領下,大動作「炒作」台股 。
金管會新任主委顧立雄一上任,就要重啟調查「中資非法炒作大同案」。這個舉動看似民進黨政府要透過顧立雄的手殲滅「非法」中資。政府真的有決心這樣做嗎?做得到嗎?。
事實上,中資早就在台灣股票市場翻雲覆雨了,人民幣早已空降台灣股市各產業——從電子業到食衣住行各行各業。
中國「半導體國家隊」紫光集團是近幾年「炒作」台股的代表。二○一五年下半年,清華紫光大動作來台,陸續宣布要入股矽品、力成與南茂等三大封測廠各二五%,喊出要投資八八一億元新台幣,使得這三家股價都有不少的漲幅。其中,矽品後來被日月光收購,紫光似乎是喊喊而已;南茂與力成才是真正申請送件,但去年換黨執政後,於去年十二月遭投審會否決。
你否決我繞道,參股不受阻
即使被台灣政府否決,南茂與紫光還是有辦法合作。去年底,南茂宣布要出售子公司上海宏茂微電子五五%股權給紫光集團,也就是繞道投資,賣子公司給紫光,這也成為台灣科技業與中資合作的新模式。
相較於紫光,中國連接器龍頭立訊對台股的影響力更強大。不同於紫光雷聲大雨點小,立訊是真正對台資企業有企圖心,且在台股有實質戰績的中資,已經實質默默控制台灣三檔科技股。
第一家買下的是連接器廠宣德,立訊於一四年透過百分之百轉投資的香港商聯滔電子入主宣德,至今總持股三○.九四%,成為第一個獲准中資參股國內上市櫃公司投資案。
一五年底立訊再宣布要以每股六十元,總金額三十七.八億元新台幣入股台灣電聲元件大廠美律二五%;但經濟部投資會審查半年後,於一六年中、民進黨執政後否決,原本股價大漲的美律瞬間消風。
立訊老闆原為富士康女作業員
與南茂一樣,被否決後沒幾天,美律與立訊馬上改採繞道參股,由立訊投資美律孫公司蘇州美特,取得約一半股權。蘇州美特是美律的金雞母之一,去年貢獻美律二六%的營收、占美律整體獲利一四%;今年二月立訊繼續加碼,入股美律中國兩家子公司——上海與惠州美律,成為持股五一%的大股東,看得出美律要立訊入主的決心頗高。
今年九月,美律又宣布要與立訊合資在東莞成立新廠,同樣是立訊持股五一%取得主導權,美律旗下子、孫公司都有立訊參股,且持股同樣都高達五一%,代表立訊已間接成為美律有控制權的大股東,只是沒投資母公司而已。
另一家康控─KY是今年大飆股,股價從年初的六十三元飆漲至二三四元,漲幅高達三七一%。飆漲原因也與立訊有關。美律去年底以私募方式入股電聲上游元件廠康控─KY,持股從六%提升至一六%,成為康控第一大法人股東,等於立訊間接持有康控;現在康控與立訊、美律結合,成為台股中的立訊概念股,一起搶蘋果iPhone的訂單。
▲王來春原是富士康深圳廠的女作業員,現已入主台灣三家上市櫃公司。
其中,美律及康控在立訊入股後,股價都有三、四倍漲福,唯獨宣德就遜色許多。雖然立訊入主後,宣德從十多元漲到最高四十六元,但一五年後因業績不穩而跌落至二十多元。為挽救宣德頹勢,原本中國立訊董事長王來春想來當宣德董事長,直接掌握經營權,但礙於中國人身分,改派台灣籍的立訊首席行銷業務副總蔡鎮隆接任,而宣德各項業務則由立訊「接管」,宣德已由中資完全掌控。
王來春原是鴻海集團富士康深圳廠的一名女作業員,後來自行創業成立立訊。立訊走鴻海模式,現搶下蘋果手機的連接器與耳機訂單,成為鴻海的競爭者之一。這位台灣企業培養出來的中國作業員,竟能入主台灣三家公司,成為台股的傳奇之一。
中國面板大廠京東方也是頗愛台灣科技股的中資,在台灣禁止出售半導體股權的不成文規定下,今年七月採南茂模式,入股LCD驅動IC大廠頎邦位在中國蘇州的子公司頎中科技,股權不超過五○%。這種模式投審會根本管不到。
借殼港資外資,投審會無法管
若要說中資在台股上演的驚異大奇航,非恆大健(原名新傳媒)的台灣存託憑證(TDR)莫屬了。從一四年九月的五元多,一路漲到一七年十月的七一八元,漲幅高達一三八倍,是唯一一檔百元的TDR。
恆大健前身是香港新傳媒,在香港發行《東方新地》、《經濟一周》等雜誌,是屬於香港英皇集團業務之一。一一年七月來台發行TDR正趕上台股TDR熱潮,一四年底,中國恆大地產集團借殼在香港掛牌新傳媒,並改名為恆大健康產業公司,將旗下長照等健康產業的業績灌進去。加上恆大老闆許家印因中國地產狂飆而身價大漲,今年在亞洲富豪排名已躋身第二,資產三四一億美元,僅次於阿里巴巴的馬雲;香港恆大健也因而受到激烈大漲,TDR因此受惠,也成為台股的奇蹟之一。
從○九年六月,政府正式開放中資可依法來台投資後,截至今年八月底止,累計中資投資與新設件數為一九四一件,總投資金額為十八.五八億美元(約五五七億元新台幣),除批發零售業外,中資最愛的還是台灣電子業。不過,今年以來,因中國外匯管制趨嚴格,加上兩岸政治因素,中資來台有減少趨勢。
民進黨執政後其實並未全面封殺中資,像今年八月底,投審會才通過中國第三大光學鏡頭廠、在香港掛牌的丘鈦科技,以私募方式投資台灣上櫃公司新鉅科,每股定價二十一.八八元,共募集十二.四億元新台幣,占比三六%,成為最大股東。
即使台灣不歡迎中資,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中資還是可以採繞道香港或直接投資台資在中國的子公司;除採紫光與立訊模式,觸控面板廠宸鴻(TPK)就是採用另一種模式。
風華,少數公開收購成功入主
宸鴻是在英國免稅天堂開曼群島設立的公司,回台進行第一上市,該公司是台商江朝瑞在中國廈門設廠的公司。宸鴻近幾年因觸控面板技術不斷被超越,而導致獲利衰退,亟待新資金來協助其轉型突破。
今年三月,宸鴻宣布要與競爭對手中國觸控面板大廠歐菲光交叉持股,透過私募的方式,讓歐菲光持股宸鴻五.四六%,宸鴻持股歐菲光○.五%,因宸鴻是外資公司,中資投資不需經過投審會同意就可以直接入股,兩家還打算在中國成立合資公司。
這原是比台股其他上市櫃公司更簡單的中資入股案,有趣的是,這次卻是在中國被卡關。受到中國外匯嚴格管制的影響,歐菲光遲遲不能匯出資金來參與宸鴻私募案,導致入股案延宕,但宸鴻表示合資案會繼續進行。
此外,雖然半導體被視為是國家戰略產業,但今年一月,荷商恩智浦(NXP)在台投資的台灣耐智亞半導體,因母公司恩智浦股權變動,切割出售給陸資的Nexperia,成為耐智亞母公司,使得耐智亞從外資變陸資,但這已成為台灣不可避免的趨勢。
在所有中資錢進台灣的管道中,透過公開收購方式入主台灣上市櫃公司應該是最困難的一項,但被動元件廠的光頡做到了。趕在民進黨執政前夕,一六年五月初,金管會證期局同意廣東風華高新科技,透過公開收購方式,以每股二十八.九元收購四○%股權,收購價不僅高於二十五元,也拉高本益比至二十倍。
風華高新科技的大股東是隸屬於廣東省國家資產委員會的廣晟資產,是廣東省政府持有的公司,光頡現任的主要經營層也都是高新科技所指派,完全是中資經營的公司。也許是因為關係良好,光頡現已打入鴻海供應鏈,今年六月底,宣布與鴻海集團旗下的富士康合作,鴻海8K電視內建機上盒都由光頡供應。
三安買璨圓是失敗案例
台股中,也有中資來借殼上市的,台灣首樁由中資借殼上市成功的,是電腦代工廠承啟科技。中國最大繪圖卡龍頭七彩虹於一一年透過股票市場買進承啟股權一○%,到了一三年,百分之百買下承啟最大股東億城國際的股權,億城國際原本持有承啟三六.二%股權,七彩虹一躍成為承啟四六.二%的最大股東。
然而,去年新北地檢署查出,在一一年間,中國七彩虹負責人萬山與台灣啟亨負責人江殷貴、上櫃公司青雲視訊前董事呂禮正三人,以操弄股價的方式壓低承啟股價買進,以節省借殼入主的成本,得利九千多萬元。此案被檢察官以違反《證券交易法》起訴,也成了台灣人結合中資借殼來台上市櫃公司的最好證明。
事實上,中資入股台企失敗的案例也不少,三安買璨圓就是一例。
中國廈門LED大廠三安光電於一三年入股璨圓一九.九%,當時被批評為「引清兵入關」;璨圓在一四年又被LED龍頭晶電百分之百合併,使得三安變成晶電股東,持股三%。
公共工程也有中資
做為中國最大LED廠,三安與台灣晶電是宿敵,三安曾要入股晶電被拒後,誇口要買下晶電,且挖走不少晶電員工,讓晶電頗為不悅。晶電去年還因中國LED產能大開、供過於求,導致原來的璨圓磊晶廠被抽單太多被迫關閉;因此,即使三安成為晶電最大法人股東,晶電也沒讓三安進入董事會。於是今年九月二十七日,三安於中國證交所公告出清晶電持股,認賠十一億元賣出,這是中資入股台企的挫敗;但這對晶電來說,則是「結束敵暗我明的不安全感」,鬆了一大口氣。
中美實也是不成功的案例。一一年四月,由中國江蘇百貨業龍頭金鷹百貨集團以私募方式入股四九%。同年九月中美實再度私募,台灣融業大亨、股市大亨,如富邦蔡明忠兄弟、開發金前董事長胡定吾、犇亞證券陸大文與陳智亮等人都參與,加上以高價買下蘋果專賣店StudioA,讓中美實股價從十四元飆漲至四十一元。如今中國百貨與蘋果專賣店的熱潮退消,營收遲遲無法展現,現在股價僅剩下六元不到,十二元認股的大老闆們慘遭套牢。
金鷹負責人、被稱為「百貨王」的王恆身分特殊,在中國廣州出生,在台灣長大,他念到文化大學畢業後到美國發展,之後到中國發展。在中國事業有成後又回到台灣投資,因此金鷹算是與台灣淵源深厚的中資。
經過七年的演變,台股的食衣住行產業早都就有中資的影子。維格餅家是台灣首家有中資入股的食品業,一二年由上海復星集團以三.六億元入股二成股權。復星集團是屬於中國前國家主席江澤民的上海幫成員,但這一年因兩岸關係緊張,中國旅客驟減,維格業績大不如前,加上復星集團高層傳出被習派清算,復星在台的影響力式微。
在行方面,台灣最大巴士生產商唐榮車輛也有中資入股。唐榮車輛科技是○二年從國營事業唐榮鐵工廠的車輛事業部切割出來,已民營化。一四年唐榮引資上海汽車集團入股二○%,並引進上海汽車集團的電動巴士,現在桃園都可看到這款電動巴士滿街跑。
公共工程也有中資。一二年底,由中國遠洋、中海與招商局等三大航運業合資的香港政龍投資公司,以四十億元入股陽明海運位在高雄港的高明碼頭三成股權,是首宗中資入股公共建設的案例。
堵不如疏,應發展一套管理辦法
連汙水處理設備中資也有興趣。由力麒建設與中國最大國企北京控股合資的山林水汙水處理設備廠,承包過高雄楠梓、宜蘭羅東汙水BOT項目,即使深綠的縣市政府,也有中資來承包。
即使中國嚴格進行外匯管理,不准中國資金匯出,但台灣還是必須承認中國已是全球最有錢的國家之一,有能力到處買全世界的企業。中資在台股無所不在,而且還可能持續進行中,民進黨政府不能只是嚴禁,而是應發展一套管理辦法,拿中國資金壯大台企,也不失是愛台灣的方式之一…開啟APP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