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發行綠債在台灣萌芽

撰文:王嘉緯

2025年開局,高雄市政府以再次發行3檔綠色債券,展現出邁向淨零城市的決心,也為我國永續發展債券市場增添成長動能。事實上,極端氣候對於地方的衝擊通常更甚於中央,因此地方政府如何善用永續金融商品籌資增強氣候風險應對能力,近來已引起全球永續金融圈之熱烈討論。

綠色永續相關金融商品,受惠於ESG熱潮持續蔓延,猶如雨後春筍冒出,當中又以永續發展債券備受市場關注。國際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BI)最新統計即指出,全球永續發展債券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發行總量已累積達4.4兆美元,且預期今明兩年發行金額仍將繼續成長。


▲全球永續發展債券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預期今明兩年發行金額仍將繼續成長。

永續債市擴大發行多元化

實際上,永續發展債券的涵蓋範圍可依照募集資金用途之不同,包含全數用於綠色投資計畫的綠色債券、全用於社會效益投資計畫的社會責任債券,以及同時用於前兩種用途的可持續發展債券;另外,還有不限制資金用途,且債券本息支付條件跟永續績效目標相互連結之可持續發展連結債券,近年來也受到市場高度青睞。惟根據CBI統計,現階段仍以綠債為最大宗,發行餘額約2.8兆美元、占比達63%。

在淨零浪潮的推波助瀾下,越來越多機構或企業將目光轉移到綠債,使得綠債發行人種類漸趨多元,從2010年代初期多為國際組織發行,如今已擴及到政府、金融業及一般私人企業。依照CBI統計,現今綠債以公司債、金融債為主,分別占29%、28%的比率,其餘像是主權債券、政府公債也有一定比重。至於地方政府部分儘管還未成氣候,2023年約發行1,150億美元,然鑑於地方政府的積極參與,對於淨零減排至關重要,未來可望扮演關鍵角色。譬如亞洲開發銀行即在2024年12月底發布研究報告,探討東南亞各國怎麼擴大使用綠債,藉以強化都市地區的氣候變遷調適韌性。

極端氣候肆虐 永續債護城

地方政府之所以在因應氣候變遷挑戰位居要角,乃是因為極端氣候往往最直接衝擊地方層級,特別是在都市地區。由於都市人口與建物密集,熱島效應相較於鄉村地區顯著,甚至強降雨、颱風等極端天氣事件也常在都市釀成巨大災損。再者,已有不少研究印證,都市化確實是造成氣候暖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人口越來越往都市地區集中,推升運輸、住屋需求之餘,亦伴隨著更多汙染及能源消耗,進而增添溫室氣體排放。

為此,各國地方政府嘗試透過多種策略,強化氣候調適韌性及風險應對能力,比如加強排水防洪等基礎設施、推動城市綠化與能源轉型。而如同企業發行綠債挹注淨零轉型,地方政府為加速驅動城市永續發展,除了依賴既有公務預算或銀行借款支應之外,若能善用永續發展債券,不僅能開拓多方財源管道,其利率較低之特性亦有機會減輕地方財政負擔。

目前發行最多地方永續債的國家為美國,全球占比高達66%,其次是加拿大的10%,瑞典、澳洲分別約7%,至於亞洲國家則以日本為首。進一步檢視該些債券的資金用途,大多配置在低碳運輸、綠建築、再生能源及水資源相關領域,例如2024年最大的一檔為澳洲昆士蘭州,授權該州財務管理公司QTC發行總額20億美元的綠債,專款用於低碳大眾運輸、太陽光電發電設備與水環境建設。


六都齊發綠債綠色金融開花

台灣則由北高兩市拔得頭籌,2024年台北市政府共發行6期、總計100億元的社會責任債券,及高雄市政府發行1期、20億元綠色債券;而高雄2025年再度加碼發行3檔綠債,規模合計25億元。綜觀國內已發行綠債或社會債,資金其實皆用於滿足大眾捷運系統建設所需,高雄市為高捷紅、橘線建設工程支出的再融資,台北市也是針對北捷信義線與松山線之興建經費籌募。

北高兩市的率先響應,實為我國永續發展債券市場之重要里程碑,不僅可提供國內機構投資人較多元化的投資標的,正如國際趨勢般,市場參與者不再只侷限於少數企業,期盼能藉此帶動更多政府機關參與。依據櫃買中心統計,國內當下有超過200檔的永續發展債券,流通在外發行餘額逾新台幣6,000億元,年成長幅度對比其他國家更毫不遜色,顯現國內各界對於綠色永續議題之重視。只不過現階段發行者,仍以台積電、台電等大型企業或金融機構為主,其他地方政府若能跟進,勢必有利於擴展台灣永續發展債券市場生態圈。

當然,考量北高以外的地方政府,迄今尚未具備公債發行經驗,故針對程序、要求更為繁複之永續發展債券,或可在北高市府的成功基礎上,先嘗試提高其他直轄市意願,循序漸進地輔導推廣。對此,除完備地方政府公債發行自治法規等相關制度之外,亦須持續宣導傳達永續理念、分享成功經驗,甚或鎖定有發行意願者進行個案諮詢及輔導。

此外,案源相對有限也是推動永續債常遭遇的挑戰,因此可看到國際間多以軌道運輸建設計畫為優先,北高兩市亦屬此類。但其實可考慮對象絕對不止於此,例如以綠債支應綠建築興建,或以永續債籌措社會住宅資金,國外不乏實際案例可供參考。尤其近年來我國為呼應低碳建築潮流,在既有的綠建築標章制度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更推出建築能效評估機制,甚至金管會偕同跨部會頒布的「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也就永續建築制定具體的技術篩選標準。隨著規範要件與評估機制日益成熟,順勢加強推廣由公部門領頭,發行綠債籌資興建綠色公有建物,應當有助於促成建築減碳及擴大綠債市場之雙贏局面。(本文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首席研究員) 閱讀完整內容
台灣銀行家雜誌2025/2月 第182期

本文摘錄自‎

地方發行綠債在台灣萌芽

台灣銀行家雜誌

2025/2月 第18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