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全球零售巨頭仍是塑膠垃圾大戶?

從減塑承諾到現實困難

為何全球零售巨頭仍是塑膠垃圾大戶?


文/LouisWei 圖/達志影像

減塑是全球趨勢,然而全球指標性零售業者卻被點名為塑膠垃圾製造大戶,儘管各大廠商紛紛投入減塑行動,但效果卻不如預期,並遭到減塑團體批評與質疑。為何零售商難以達成減塑承諾?在實行面上面臨哪些困難?需要我們放大檢視,為守護全球環境與人類健康而努力。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的調查,全球每年產生約4億噸塑膠垃圾,但回收率卻不足10%,導致大量塑膠廢棄物流入河流、湖泊、海洋及其他自然環境中,幾乎無法分解,最終化為微塑膠顆粒或碎片,透過食物鏈被人體吸收。

塑膠廢棄物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威脅,使得全球社會更加重視塑膠減量和回收利用的議題。

聯合國在2022年聯合國環境大會(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Assembly, UNEA 5.2)上通過決議,將制定具法律約束力的《全球塑膠公約》(Global Plastics Treaty),內容涵蓋從生產塑膠、消費到廢棄處理的完整循環。綠色和平與關注循環經濟的「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 Arthur Foundation)也持續呼籲企業落實塑膠減量和回收等行動。

產塑大戶零售業塑膠垃圾年產83個足球場

全球塑膠垃圾最大的製造者為零售產業,範圍涵蓋食、衣、住、行。根據由超過501個海洋保護組織所組成的倡議單位OCEANA研究報告指出,2022年全球零售業一年產生約176萬公噸的塑膠包裝廢棄物,預計到2027年將攀升到312萬公噸。

研究顯示零售業快速增長的同時,塑膠垃圾的製造量也在上升。

關注美國塑膠減量的團體「美國塑膠聯盟」(U.S.Plastics Pact)在其2023至2024年的影響報告中指出,美國的消費性產品公司、零售商和加工商在包裝和生產的過程中,產生557萬噸塑膠包裝,占全國塑膠包裝重量的33%。

由綠色和平與全球多個環保組織發起的減塑聯盟「解開塑縛」(Break Free From Plastic)在2024年針對印度、印尼、菲律賓和越南市場進行調查,列出了前十名的塑膠汙染企業,被點名的大廠包含聯合利華(Unilever)、寶僑(P&G)和雀巢(Nestle)等。

該報告特別點出,這些大廠製造過多的一次性小包裝,通常由多層塑膠和其他材料(例如:金屬或紙張)組成,在亞洲被廣泛用於日常用品,例如:即溶咖啡、洗髮精、調味品和洗衣精等,這些小包裝回收比起大型塑膠更困難,大部分都是被當作一般垃圾進入垃圾掩埋場,進而流入溪流和海洋。

英國非營利組織Tearfund也曾經點名雀巢、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和聯合利華四家跨國公司,每年在中國、巴西、菲律賓、印度、墨西哥和尼日這六個開發中國家製造超過50萬噸的塑膠汙染,足以覆蓋83個足球場。

雀巢|將使用專為回收而設計的塑膠

經常被點名為塑膠汙染製造者的雀巢也承諾將致力減塑,訂立了2025年減塑目標,預計讓原生塑膠的使用率比2018年用量減少1/3,並將超過95%的塑膠包裝設計成可回收利用,達成包裝可100%回收和重複使用的目標。同時在包裝上去除一次性的吸管、包裝袋等不必要的塑膠物品,並且推出可重複使用的包裝,鼓勵消費者減少一次性的塑膠垃圾。雀巢也重新設計了瓶裝水的包裝,將每公升瓶裝水所需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數量減少了22%。

儘管如此,雀巢的減塑成果卻不如預期。2024年該公司調整了目標,將「只使用可回收或可重複使用的包裝」,在2025年改為使用「專為回收而設計的塑膠」。


▲即溶咖啡、洗髮精、調味品和洗衣精等,這些小包裝回收比起大型塑膠更困難,大部分都是被當作一般垃圾進入垃圾掩埋場,進而流入溪流和海洋。


▲減塑聯盟「解開塑縛」(BreakFreeFromPlastic)在2024年針對印度、印尼、菲律賓和越南市場進行調查,列出了前十名的塑膠汙染企業,雀巢遭到點名。

Amazon|減塑效果不彰,遭質疑「漂綠」

全球電子商務平台龍頭亞馬遜(Amazon)也因為其包裝產生的塑膠廢棄物而面臨各界批評和檢視。根據OCEANA報告,Amazon在2021年生產了約3.2萬公噸的塑膠包裝。為了應對此問題,Amazon在全球市場採取不同的減塑措施,例如:在2020年印度的營運中心全面禁止一次性塑膠,並希望將此模式逐漸擴展到其他地區。

根據Amazon永續發展報告,至2023年全球Amazon有60%的包裝是使用可回收材料製成。Amazon也鼓勵其供應商在設計上減少不必要的包裝,並優先考慮可回收材料。2023年10月,Amazon在美國俄亥俄州的自動化物流配送中心測試環保材料,並與多家供應商合作,用100%可回收材料製成的紙張填料取代包裝用的塑膠氣枕。此外,Amazon也與美國創投公司ClosedLoopFund合作,投資改善美國各地的回收基礎設施。

儘管如此,Amazon的減塑行動卻被質疑是在「漂綠」。例如:Amazon的包裝材料上都會印上回收標誌,鼓勵消費者將不要的包材回收。但美國非營利組織「美國環境」(Environment America)和「美國公共利益調查組織」(U.S.Public Interest Research Group)的研究指出,Amazon的塑膠包裝中只有一小部分被回收,大部分塑膠包裝垃圾最終都是進入垃圾掩埋場、焚化爐,或出口到其他國家。

此外,綠色和平2023年的報告指出,Amazon在2022年使用了大約21萬公噸的塑膠包裝。OCEANA也指出,2022年Amazon在美國生產了約9萬4千公噸的塑膠包裝,相當於1萬4千頭大型非洲象的重量。更令人擔憂的是從2022年起,Amazon全球塑膠包裝將有多達9,979公噸流入全球的海洋、河水和溪流中,最終被海洋生物吸收。種種研究都顯示,Amazon在全球塑膠減量上還有許多進步空間。


▲全球電子商務平台龍頭Amazon也因為其包裝產生的塑膠廢棄物而面臨各界批評和檢視。

IKEA|2028年全面禁塑

跨國傢俱零售商IKEA也積極解決塑膠垃圾問題,IKEA每年在包裝材料上投入超過10億歐元(約新台幣339.68億元),為了讓消費者能夠輕鬆搬運大型家具以及燈泡等小型易碎產品,需要約92萬噸包裝材料。雖然IKEA已用紙板和其他紙質支撐物取代保麗龍作為盒內包裝材料,但其10%的產品仍然使用塑膠包裝。

IKEA為了達到完全淘汰一次性塑膠的目標,於2021年宣布,到2025年禁止新產品使用塑膠包裝,並於2028年前逐步達成庫存商品全面禁塑。截至2024年1月,IKEA稱其塑膠包裝較兩年前減少了47%。此外,IKEA也積極鼓勵消費者減少使用塑膠產品,推動可重複使用的購物袋、玻璃食品容器、竹製或金屬吸管等替代品。


▲IKEA為了達到完全淘汰一次性塑膠的目標,於2021年宣布計畫,到2025年禁止在新產品使用塑膠包裝,於2028年前逐步達成庫存商品全面禁塑

支持減塑,擺脫「塑」料人生

減塑不僅是為了減少垃圾、海洋汙染和對海洋生物的傷害,也是保護全球人類的健康和減緩氣候變遷行動的重要措施。2021年綠色和平研究顯示,台灣19歲到65歲民眾,平均每年從海鮮吃進1.63萬個微塑膠;2022年《環境國際》(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期刊發表的研究表示,首次在人體血液樣本中檢測到多種塑膠微粒,這些汙染物已被證實會干擾內分泌系統與神經系統發展。此外,全球塑膠產量在2000年至2019年間成長了一倍,估計到2050年塑膠產量將是上世紀末的三倍,並占全球碳排預算的13%,相當於520億公噸碳排放量。

塑膠垃圾減量需要企業、消費者和政府的協力。2024年底《全球塑膠公約》最後一輪談判會議因為缺乏共識,只能延會討論,顯示了全球塑膠管理的困難和複雜性。在《全球塑膠公約》出爐前,企業和個人可以率先行動,減少塑膠使用,不僅保護環境也是共同守護全人類的健康。


▲根據UNEP的調查,全球每年產生約4億噸塑膠垃圾,但回收率卻不足10%,導致大量塑膠廢棄物流入河流、湖泊、海洋及其他自然環境中,無法分解。

拒絕我行我「塑」,減塑可以這麼做
•減少購買過度一次性小包裝的產品。
•購買可以重複使用的產品,例如:環保購物袋、竹製或金屬吸管、玻璃食品容器等。
•選擇有回收標誌的商品。
閱讀完整內容
能力雜誌2025/2月號

本文摘錄自‎

全球掃描

能力雜誌

2025/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