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事會議新制濫訴頻傳 如何撥亂反正?

原本用於處理不適任教師的「校事會議」,卻因濫訴成為壓垮教師的最後稻草,代理教師處境更為弱勢。專家呼籲,政府應建立第三方專責單位來執行,避免學校自行「辦案」,才能重建公正性。

撰文‧陳子萱

今年六月,台中市一名高中老師在校內遭兩名同學持木棍襲擊,造成頭背部挫傷,起因只是學生不滿老師提醒上課講話音量過大。幾個月前,台中另間國小還爆出學童惡意在老師水瓶滴入防蚊精油,害教師不適送醫。

這樣的師生衝突,在教育現場不是罕例。

「二十七歲的我,熱情也在短短時間內,被學生消磨殆盡。」服務於北部國小的代理教師孫容維(化名),抱著理想踏入學校才兩年,已經看盡小學生辱罵老師、做出人身攻擊等失控場面。他只面露無奈地說,「我們不可能跟學生作對。」

少子化趨勢下,家長以孩子為重,教師行為愈來愈被放大檢視;學生普遍沉浸在社群媒體,也容易模仿偏差行為和挑釁言行。種種因素,讓教師在第一線面臨複雜挑戰,教學壓力迅速飆升。

校事會議啟動門檻低
教師陷入高壓監控


客觀條件逐漸惡化,近年卻又因為一項教育制度變革,更加劇親師間的矛盾,讓第一線教師為求自保,寧可消極不管事,甚至失望地逃離教育界。

這項制度就是「校事會議」,早在二○一○年,教育部就在《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解聘不續聘停聘或資遣辦法》(以下稱《教師解聘辦法》),納入校事會議機制,只是當時功能偏向諮詢性質,例如對於「教學不力」的教師,可以做出輔導決議,但不能直接介入懲處;針對校園性平、體罰等案件,也分別由教師評議委員會、性平會等機制分散處理。

但在二○年,為了統一審理各類型教師爭議案件,教育部頒布「校事會議」新制,擴大懲戒權力。現在只要涉及《教師法》所述的性平、體罰、教學不力等事件,經過檢舉,學校就能召開校事會議展開調查及移送懲處,最重可以將老師送至教評會、啟動解聘流程。

依照執行流程,當校方接獲檢舉並受理「不適任教師」案件,會由校長、家長會代表、行政人員代表、教師會代表、公正專家組成校事會議審理,並從教育部人才庫聘請外部委員進行調查,最後由校事會議依調查結果,決定將教師送考核會懲處或教評會解聘。

這套機制立意良善,卻因設計不佳導致濫訴,讓教師的一言一行動輒得咎。

首先,過低的啟動門檻,加上匿名投訴機制,對教師形成一股無形的監控壓力。

儘管法規有明定校事會議受理的事件樣態,主要分為性平事件、違反兒少權益、體罰霸凌、有罪判決確定、教學不力等類別。但《教師法》當中的「教學不力或不能勝任工作有具體事實」,沒有明確定義,經常被濫用羅織教師罪名。


▲全教總公布問卷結果,直指校事會議導致教師教學壓力飆升、續任意願大幅下滑,改革聲浪持續升高。

校方握裁量權、濫訴頻傳
外聘調查形同過場


高中專任教師林朋樂(化名)就曾被其他班導師惡鬥,以「教學不力」為由告上校事會議。事件起因之一,是他不願提供教學簡報給未任教班級學生,該生導師竟以此作為檢舉林朋樂教學不力的事證;校方接獲檢舉後,當事學生還在通訊群組以三字經辱罵林朋樂。

眼看無法與該班師生溝通,校方也不願介入協調,林朋樂感到灰心,自行向年法庭提告「公然侮辱」,目的是僅盼學生道歉、有所警惕,最後少年法庭也裁定「不付審理、應予告誡」。

沒料到,校方見狀借題發揮,以教學不力為由,以及老師提告「導致學生身心受挫」等綜合考量,將林朋樂停聘一年。「現在只要跟學生起衝突,老師就輸了。」經歷無妄之災的他,語氣滿是無奈。

校事會議成案、懲處的標準不盡公允,主要原因是由「學校自行調查」,校方手握裁量權,卻未落實利益迴避,讓教師無力以對。

儘管教育部在二四年四月修正《教師解聘辦法》,要求校事會議三到五人調查小組,改為全數外聘,須從教育部的調查人才庫選任委員,以求公正客觀。

但林朋樂直言,即使有人才庫,校方還是可以選擇友好的委員,當學校有既定立場,外聘調查形同過場。他認為,如果要落實公正,應從人才庫抽籤決定委員,且至少要有地區性迴避。

校事會議濫訴頻繁、學校球員兼裁判,也曾經讓代理教師孫容維淪為制度下的祭品。

去年在一間國小任教的孫容維,某天蹲在黑板前寫字時,遭小四學生故意在背後戳肛門。感到驚嚇受辱的他,反射性揮手,不小心讓該生撞到桌子。

隔天,家長直奔學校控訴他「暴力對待」,學校火速以「教學管教行為失當」為由召開校事會議。

儘管調查認定是學生故意在先,但學童未受任何懲處,也沒一句道歉,孫容維卻遭校事會議決議記一支申誡;家長更透過民代、教育部、兒少團體施壓,要求處以解聘,最後校方不堪壓力,要求孫容維自請離職。

「我當時氣到直接哭出來,為什麼要背莫須有的罪名?但我完全無力反駁,只能默默吞下來,學校也只想息事寧人。」談起這段過往,孫容維難掩憤慨,轉行念頭更在他腦中揮之不去。

教學現場,因為權力不對等,讓教師身心俱疲的案例,絕不是少數。

代理教師更陷弱勢
第三方介入成改革共識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今年五月發起網路問卷,全台共有六三六五位高中職以下教師填答。調查發現,自二四年以來,有逾八成學校開過校事會議,且有六六%學校一年內召開一到五件。調查更顯示,自校事會議實施後,有七八%教師的教學轉向「消極」,逾八成教師降低繼續任教意願,更有多達九三%教師認為,教育部未對現場教師提供足夠支持。

「學校很多案件都是辦給家長看。」全教總理事長侯俊良直指,面對不實指控,甚至學生攻擊行為,教師幾乎束手無策,「除非老師主動提告,但其實就算被學生打了,多數老師還是會忍下去。」

尤其,對於一年一聘的代理教師而言,處境更為艱難。全國代理暨代課教師產業工會理事長黃湘仙指出,代理教師每年需要重新面試,就算被欺負、針對,也很難站出來發聲,即使循申訴、再申訴等行政救濟管道獲得平反,通常也得耗時兩到三年,緩不濟急,「工作早就沒了,也不像正式教師可以要求學校復職、賠償薪水。」

長期關注教育議題的民進黨立委范雲觀察,校事會議確實存在兩難,像是「教學不力」的立案標準會訂得寬鬆,主要是擔心漏接、吃案,但同時無法排除濫訴,造成反效果。

她建議,校事會議應交由第三方專責單位執行,可透過政府直接設立專責單位,或委外由兒少、教育等民間專業團體執行,才能建立公正性,同時降低學校的行政負擔,讓老師回歸教育專業。

黃湘仙也認為,地方教育局處應設立一個全新單位,負責校事會議、校園性平、霸凌等事件的立案與調查。在判斷是否成案時,可與民間團體橫向合作,諮詢法治、教師、兒少等專業人士,不僅確保程序合理、建立公正性,也才能累積經驗,從案例建立更合理的判斷標準。

對於外界建議由第三方專責單位執行校事會議,教育部未正面回應,只強調現行校事會議調查小組已全部外聘,得以適切調查。

教師被毆打、傷害事件頻傳,讓長期在教學現場遭受不平的委屈聲浪,瞬間傾巢而出。遭扭曲的制度,急需撥亂反正,教育部必須正視問題,強化教師的支持系統,才能還給師生平靜的校園環境。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2025/7月 第1490期

本文摘錄自‎

校事會議新制濫訴頻傳 如何撥亂反正?

今周刊

2025/7月 第149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