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悲劇 台大團隊到底發現什麼?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悲劇台大團隊讓決策大轉彎!他們到底發現什麼?


◎羅立邦


▲馬太鞍溪堰塞湖9月23日潰堤,滾滾泥流重創花蓮光復,除災情慘重外,也掀起政治風暴。(顏麟宇攝)

2025年9月23日,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發生溢流,但強制撤離範圍內仍有10多人罹難。行政院長卓榮泰隔日到花蓮勘災時,國民黨立委傅崐萁控訴中央拿了600億卻沒有處理堰塞湖;卓榮泰則說先救災,追究責任未來再談,隨後直接走人,留下傅崐萁在現場大罵,「這就是行政院的態度」。內政部長劉世芳說,曾多次打給花蓮縣長徐榛蔚示警;花蓮縣政府則回,現在不該操弄政治風向。

民眾黨立委黃國昌則指出,立法院8月13日黨團協商時,農業部長陳駿季曾說馬太鞍溪堰塞湖沒有即刻潰堤風險,批評農業部是官僚殺人;陳駿季則回應,這樣的說法是張冠李戴,不該誣衊農業部沒作為。另外,還有匿名文章自稱是花蓮縣府人員,痛陳中央要求1天撤8000人,「你有本事你來啊」。此次天災傷亡慘重,中央、地方相互對槓,到底誰說的有道理?

堰塞湖7月中生成 8月楊柳颱風縣府曾預防性撤離

回顧整起事件時間序,7月19日薇帕颱風解除警報後,馬太鞍溪上游崩塌,形成估計滿水位為8600萬立方公尺的堰塞湖,農業部林業署因此於7月26日成立應變小組,由於當地路況崎嶇、人車難以抵達,林業署3度調派空勤總隊直升機進行空勘。歷經內部研商後,林業署副署長廖一光8月7日率隊拜會花蓮縣政府,當天林業署與縣府討論疏散撤離及應變作為;林業署簡報,粗估保全撤離戶數為252戶、4工寮共622人;當時花蓮縣政府秘書長饒忠指示,縣府消防局主政協調各局處積極應處。

8月11日,楊柳颱風襲台,花蓮縣政府針對堰塞湖可能崩塌風險,由縣府秘書長召開跨鄉鎮緊急應變會議,決定隔日依林業署規劃人數撤離;隔天8月12日,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指揮協調花蓮縣政府進行預防性疏散,完成697人安全撤離。徐榛蔚當時和卓榮泰視訊會議時,特別提到馬太鞍溪堰塞湖受風雨影響,蓄水量變高,因此已經啟動預防性撤離,並向行政院爭取協助日後疏濬。


▲卓榮泰(左)9月24日前往視察馬太鞍溪橋災損及搶災情形時,與傅崐萁(中)爆發激烈口角。(資料照,顏麟宇攝)

「沒有立即潰堤風險」 立法院協商傅崐萁、陳駿季交鋒

歷經楊柳颱風,堰塞湖蓄水量從2200萬立方公尺上升到3667萬立方公尺。8月13日,在立法院黨團協商《丹娜絲颱風及七二八豪雨災後復原重建特別條例》,眼見馬太鞍溪堰塞湖水量又增加,傅崐萁提出附帶決議,主張條例通過後,行政院應督導相關單位及花蓮縣政府研議馬太鞍溪堰塞湖減災、監測、疏散及工程方案,「工程措施則包含評估規劃開挖溢洪道、修築堤防、固床工等,以降低潰壩風險並保護下游地區,所需經費應納入災後復原重建特別預算辦理」。

由於前一日才見到相關應處,陳駿季當下說,經過專家評估,沒有立即潰堤的危險,但為了下游居民,農業部願意努力去做,但他並提到,「就開挖溢洪道來說,現在做的風險比較高,因為土質鬆軟,但還是會努力去做,也尊重此一附帶決議,只是可能沒有辦法在一年馬上清掉」。會議主席、立法院長韓國瑜對此表示,農業部的態度非常清楚,「他們願意全力去推動」。

這項附帶決議於8月15日與特別條例一同三讀通過,事後中央做了什麼?8月27日,農業部針對馬太鞍溪堰塞湖成立專案小組,派遣深山特遣隊9人徒步前往探勘下切至湖區路線;8月28日,林業署召開下游河道疏濬會議,目標於9月底前疏濬60萬噸,溢流前已完成47萬噸。內政部、林保署也於9月9日、11日開會研議疏散預警方式。

內政部拜託 台大防災團隊出手

而之所以無法「爆破解決」,又或者即刻開挖溢洪道引流,林業署曾於8月20日召開第二次專家會議,8月26日陳駿季在立法院備詢時,曾提到當時的會議情況。陳駿季當時說,專家會議認為,由於堰塞湖的壩體較深,未來滿庫時雖會溢流,但不會瞬間潰堤;而堰塞湖周邊的土非常軟,短時間內完全無法承載機具通過,除非未來土變硬、地形改善,才能做導引道或其他作為。

也就是說,農業部認為短時間內能做到的只有強力監測,以在有溢流風險時提前將下游區民撤離,期間林業署持續進行裝水位計、空拍。到了9月10日,內政部長劉世芳認為擬定撤離範圍時可以更明確,因此邀請前內政部長李鴻源組成研究團隊,也就是「台大防災團隊」。

為此,李鴻源找來他的學生、台大土木系主任游景雲籌組團隊,團隊成員還包含台大土木系大地研究組教授楊國鑫、交通工程組教授許聿廷、水利工程組助理教授陳慈愔,以及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系教授洪啟耀、成大水利系教授張駿暉。游景雲接受《新新聞》訪問時說,李鴻源特別指示,不要單從台大的角度去做研究,以免角度過於單一,「就怕有漏掉的地方」。

林業署只算690人 台大團隊評估撤離8000人

溢流前,中央確實與地方有所連繫,監測也持續進行。但是,根據《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紀實》網站記錄,台大防災團隊在9月21日評估溢淹影響範圍將比先前預估更嚴重,最終讓中央在21日當天決定匡列撤離8000人。而依照農業部新聞稿,農業部9月19日舉行堰塞湖專家小組第二次會議與「因應樺加沙颱風來襲本部整備會議」,當天雖評估馬太鞍溪堰塞湖可能在颱風期間發生溢流,但在匡列撤離人數部分,農業部次長黃昭欽說,「即時啟動疏散避難措施,保障該區690餘位保全對象生命安全」。

意即,在9月19日及此前,農業部、林業署專家,以及花蓮縣政府所獲知的資訊,都是認定發生溢流時的撤離匡列人數為690人;林業署在9月20日12時、9月21日11時發出的撤離緊急通報單,匡列範圍為人數為600多人的「花蓮縣鳳林鎮長橋里、萬榮鄉明利村、光復鄉大馬村、大平村、東富村」;然而在9月22日上午7時的通報單中,匡列範圍增加了「大全村、大安村、大同溫、大華村、大進村、北富村、西富村、東富村」。不到一天,匡列人數從600多人變成8000多人,讓花蓮基層人員大喊吃不消,到底是為什麼?

林業署和台大差別何在?關鍵在「含沙量」衝擊

堰塞湖到底有沒有解?李鴻源9月24日在談話節目《關我什麼事》中表示,他和台大團隊的看法是,馬太鞍溪堰塞湖不可能爆破,也不可能去挖,能做的只有監測,水位到了一定高度「一定會溢流」,要做的就是提前計算水沖刷下來時所造成的影響及範圍,以達到提前疏散,讓傷亡降到最低。游景雲告訴《新新聞》,台大團隊在前期初步推估時,就認為若發生溢流,會比過去的預估更嚴重,9月17日台大團隊取得確切數據,包含林業署提供的空拍照、數字模型,及國土中心提供的HydroDEM模型後,即刻進行洪氾淹水分析。

而後9月18日即判斷堰塞湖可能潰壩,團隊統整明確分析及圖資後,9月19日晚間提供內政部,當時即告知內政部情況可能會比預估「更嚴重」。之後台大團隊9月21日於跨部會防災應變會議中,正式完整向各部會說明。被問及為何台大團隊與林業署分析差異這麼多?游景雲說,先前的評估沒有到考慮一個關鍵因素,台大團隊認為馬太鞍溪堰塞湖是高含沙水流,量體會比一般河水更大,對於下流區域和補強措施造成的衝擊力、影響範圍,也會比一般河水更廣,台大團隊始終是以高含沙量、洪氾面積較大的情境去分析,也始終告知內政部應多加注意。

游景雲也提到,林業署過去分析的可能溢流情形中,部分情境有將降雨量納入考量;但台大團隊分析時,基本上並未考慮雨量多寡,認為雨量對洪氾的影響範圍不大,可以忽略不計,重點在於溢流勢必發生,而發生時,含沙量多寡才更關鍵,台大團隊以高含沙量的計算,推估出所謂「更嚴重」、影響範圍更大的評估,交給內政部參考。但他也強調,不同單位有不同的分析方式,現階段最重要的是救災。


▲9月21日農業屬匡列撤離600多人,未料隔一日緊急提升至8000多人。圖為光復民眾泥水退去後正清理家園。(資料照,顏麟宇攝)

依據台大意見 中央災害應變中心裁示疏散變8000人

林業署花蓮分署則回應,9月19日農業部專案小組會議時,樺加沙颱風尚未發布警告,對花蓮地區影響不明,依據林業署專家評估,於9月20日、9月21日發布緊急通報單,匡列相同影響範圍(600餘人),並同時請花蓮縣政府進行疏散工作。

花蓮分署說,9月21日15時跨部會應變會議中,經各部會、台大團隊、花蓮縣府等首長共同討論後,認為基於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障最大化,裁示應將疏散警戒範圍擴大到3個鄉,會議結束後,中央災害應變中心隨即透過傳真公文正式通知花蓮縣政府。其後於18時的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第三次工作會議,進一步依據內政部所提供資料,明確裁示應疏散警戒範圍內的1800戶居民(8000餘人)。


▲此次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堤,林業署與台大團隊評估出現落差。(資料照,顏麟宇攝)

中央發現苗頭不對亡羊補牢 花蓮縣政府與時間賽跑但縣長不在

中央接收台大的新建議,發現苗頭不對後,一夕之間從撤離600人變成8000人,主管機關農業部、林業署先前判斷不完整當然有責任,那花蓮縣政府呢?依照時序,9月17日花蓮縣政府召開馬太鞍溪堰塞湖疏散撤離專案小組會議;徐榛蔚在9月18日飛往韓國;9月19日農業部專案小組會議中,花蓮縣政府派出農業處、消防局及光復鄉公所人員參與,林業署長林華慶事後受訪時說,當時中央告訴花蓮縣府說有需要可請求國軍協助,但縣府未提需求。不過,若重新檢視時序,9月21日之前,中央都僅告訴縣府說,需要疏散的人數是600多人。接著在9月20日中午12時,林業署發布「匡列690人」緊急通報單;晚間,劉世芳打給徐榛蔚。

9月21日上午9時,徐榛蔚回訊請劉世芳聯絡副縣長;上午11時,林業署再發布「匡列690人」緊急通報單;下午15時,中央舉行撤離會議,花蓮縣秘書長視訊參與,中央是這時才決定擴大匡列範圍;晚間18時,中央應變中心裁示匡列疏散8000人,劉世芳並與花蓮縣副縣長通話,當晚劉世芳並向行政院說明。9月22日上午7時,林業署判斷堰塞湖24小時可能潰堤,發出匡列8000人撤離紅色通報單,中央、縣府、國軍合力開始強制撤離作業;晚間,徐榛蔚才回到花蓮坐鎮。總的而言,在9月23日下午堰塞湖溢流前,徐榛蔚確實有好幾天都不在花蓮;但9月21日以前,中央對於撤離人數的評估,也確實僅有600多人,是在9月21日下午才變卦。

花蓮縣政府表示,9月22日上午7時,林保署監測判斷堰塞湖「24小時內有潰堤風險,發布紅色警戒通報單,縣府執行強制撤離,但撤離艱難原因,是因為9月21日下午,內政部依據台大專家模擬結果,警戒範圍擴大7倍,從245戶擴大至1801戶,縣府立即會同鄉鎮公所盤點清冊,並與國軍展開撤離作業,「全力與時間賽跑… 閱讀完整內容
新新聞2025/10月 第2013期

本文摘錄自‎

幕後》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悲劇台大團隊讓決策大轉彎!他們到底發現什麼?

新新聞

2025/10月 第20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