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歲阿嬤進健身房 成硬舉紅人

沒摸過槓片、壺鈴的金梅阿嬤,車禍後開始健身,硬舉影片在網路爆紅。這家白髮多於黑髮的健身房,創辦人想要讓長輩常去的地方,不再是醫院。

文—鄭景雯 攝影—莊凱程

每週日下午,是鄭陳金梅最期待的時光。她的「表演舞台」不是在音樂廳,而是健身房;節目不是唱歌跳舞,而是一場硬舉秀。

「哇,阿嬤你真喔!」九十二歲的鄭陳金梅舉起六角槓,身旁的孫女陳姵君高聲歡呼,手機鏡頭對準阿嬤,像啦啦隊一樣替她加油打氣。

「阿嬤是表演型人格啦,只要有人來看她運動或媒體來採訪,她就特別有勁,」陳姵君笑著說。


▲鄭陳金梅(右)是健身房的活廣告,看到她能舉起16公斤壺鈴,年輕人、中高齡也備受鼓舞。

她年紀最長,鼓舞爺奶參加

鄭陳金梅去的健身房很特別,門口不是放雨傘,而是擺了助行器和柺杖。

她在健身房裡年紀最長,在這裡,白髮多於黑髮,比她年輕的七、八十歲爺奶們,多半受她鼓舞而來,大伙都叫她金梅阿嬤。

金梅阿嬤不會用社群網站,卻是IG上的銀髮紅人。去年一段比賽影片,她露出燦爛笑容,硬舉四十五公斤的六角槓,點閱數突破四二○萬次,路透社和BBC都報導。

「四十五公斤捏,真的沒有想過,原本我只能舉三十五公斤,」金梅阿嬤笑容滿面,分享去年的豐功偉業,甚至還說,「我覺得我還能舉更重,」準備今年再度挑戰自我。

鄭陳金梅會來運動,跟一場車禍有關。

在家休養更虛,有動才有希望

幾年前她被摩托車撞倒、手腳骨裂,在家休養後,卻迅速退化。她的手臂關節開始沾黏,甚至出現帕金森氏症與失智初期的徵兆。

「她原本能出門買菜、跟鄰居聊天,結果車禍後變得愈來愈安靜,」從小由阿嬤帶大的陳姵君回憶,那段時間要勸阿嬤出門散步都得花一番功夫。

正當她苦惱該如何幫助阿嬤,看到「練健康」在IG主打高齡銀髮健身,「用哄的、騙的,跟她說第一堂課免費,」陳姵君試盡各種方法,才把兩年前九十歲的金梅阿嬤帶進健身房。

「我第一次來是撐四腳助行器進來的,」金梅阿嬤說,她年輕時練過外丹功,但從沒摸過壺鈴、槓片,「剛開始覺得那些器材很恐怖,」也不太相信運動真的能改善什麼。經過一年訓練,她已能不靠拐杖走路,肩膀疼痛減少,能自己穿衣、擰毛巾,駝背也大有改善。

採訪當天,另一位九十歲的秀湄阿嬤坐輪椅來上課。她曾因中風後行動困難,靠運動恢復行走能力,去年底再度中風、陷入低潮,在家人與教練鼓勵下才回歸訓練。

「你要有信心,我從拿四隻腳(助行器)到現在可以不用拿了,」金梅阿嬤拍著秀湄阿嬤的肩膀,以「大學姊」的姿態勉勵她,「只要有動,就有希望。」

他失去阿嬤後,推高齡者健身

看著阿公、阿嬤們變得健康有活力,黃元杰很有成就感,證實他二○一八年創辦「練健康」的決定沒有錯。

事實上,一開始沒人看好他。當他跟投資方說開健身房鎖定中高齡客群,「他們覺得很荒謬,認為老人家怎麼可能去健身房,」黃元杰說。

雖然十年前已有體育博士何立安提倡的「肌力訓練預防老化」觀念,市面上仍很少有針對中高齡設計的課程與空間。不過黃元杰因親身經歷,堅持目標族群要鎖定中高齡。

黃元杰的阿嬤原本活力十足,一次跌倒卻讓她快速退化、失智,最後長期臥床過世。再加上他曾因十字韌帶斷裂,有一派醫生要他少動多休息,但實際體驗發現,過度靜養身體反而虛弱。

反倒幫他開刀的北榮醫生要他術後隔天就下床走路,讓他好奇醫生為何有不同建議?於是上網找資料。

有農經背景的他,最訝異的是從健保資料發現,有人一年看病次數超過三六五次,他認為這不僅浪費醫療資源,也養成長輩有疼痛就到醫院報到的壞習慣。他找尋美國資料,發現身體病痛或術後復健,應與運動結合,才能改善。


▲黃元杰以科學化、物理治療輔助訓練,讓中高齡者不害怕走進健身房。

向子孫行銷,會員逾半是長輩

於是他改找了其他志同道合的投資方,在台北市南京東路地下室開設第一間健身房。

剛開始,經營相當艱辛,健身房空蕩蕩,黃元杰只好找爸媽、親友來上課。並且拍下長輩運動的幽默影片,放上IG、投放廣告,吸引更多年輕人主動帶家中長輩報名。

「行銷目標其實是兒女、孫輩,」黃元杰說,大家看到跟自己父母或阿公阿嬤一樣年紀的長輩,得過帕金森氏症、走路不穩,運動後能舉起四十公斤的重量,也會希望長輩跟他們活得一樣健康。

練健康從第一年僅八十個會員起步,至今年三月已成長至近四千五百位,平均年齡五十三.七歲,其中超過一半是五十歲以上。營收表現也從二二年的一千多萬元,到去年已突破五千萬。

針對初學者與高齡者,練健康也建立一套科學化評估系統。教練團隊需持有國際四大健身證照之一,並定期分享案例、舉辦體測與學測。團隊中也有物理治療背景,從專業角度開出個人化的運動處方。

「我救不到自己的阿嬤,但我想救其他人的,」黃元杰說他最大願望,是讓長輩最常去的地方,「不再是醫院,而是健身房。」

「運動處方」盛行,治療疾病不只服藥


運動處方」是美國醫學會提出的概念,原則跟開藥物處方很像,根據個人體況,量身制定運動的頻率、強度、時間、種類與進程,台灣則常稱為「運動計劃」或「運動設計」。

成大醫學院老年學研究所教授吳至行指出,醫師、物理治療師與具專業證照的教練都可開立運動處方,最佳方式是醫師與教練跨領域合作,為年長者設計安全且有效的肌力訓練。例如曾有泌尿系統或子宮下垂患者,適合做凱格爾運動,強化骨盆底肌群。

年長者訓練重點在核心肌群,不一定得做重訓,拱橋、單腳抬腿、捲腹等核心訓練在家即可進行,能提升肌力與穩定度。

他也將中高齡族群分為三類:一是長年運動者,建議轉換項目以刺激不同肌群;二是從不運動者,可從超慢跑等簡單運動入門;三是偶爾運動者,適合與教練訓練並結伴行動,較易持之以恆,也有助於拓展社交生活。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2025/5月 第822期

本文摘錄自‎

92歲阿嬤進健身房 成硬舉紅人

天下雜誌

2025/5月 第8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