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生活養成術:從衣櫃斷捨離開始


簡單練習,從衣櫃斷捨離開始

我曾經同時擁有超過三百件衣物,塞滿的衣櫃是生活的常態,卻從來不認為自己是購物狂。對當時的我來說,每件衣服都有存在的意義,沒有丟掉或捨棄的理由。

小時候,房間裡頭有個老式的嵌入式衣櫃,這個佔滿整面牆的木衣櫃,旁邊還有一個側開櫃,可以放入各種包包與收藏品。隨著年紀漸漸大了,跟弟弟分開房間睡,衣櫃就順勢成為我個人使用的空間。老式家具雖然樣貌復古,但是用料實在,容量極大,足夠塞進高中畢業前所有的衣服。

這些「身外之物」除了可以滿足女孩愛漂亮的欲望,更承載著各式各樣的回憶。例如小學一年級鋼琴演奏會時買的小洋裝,雖然樣式舊了,但看到它掛在衣架上,總會想起自己在舞台上顫抖的手指,還有台下鼓掌的聲響;看見為參加高中畢業晚會,媽媽買給我的蓬裙,當初銷售員認真推薦的模樣彷彿就在眼前。

對了,還有第一次打工存錢,去日本旅行時買的名牌包,就算因為保養不善發霉染色,仍想著可以拿去保養,或許哪天還能用上吧!

除了以上這些承載回憶的衣物,還有各式各樣的「當季流行」指南可以參考,在網路還沒有這麼盛行的學生年代,各種日系雜誌,像是《non-no》、《ViVi》、《mina》、《SPUR》是我的每月必讀。大概也是從這個階段開始,添購每季流行的衣服款式,成為一種具有儀式感的大事。這些成長時累積的喜好與行為,一直跟著我到出了社會之後。

第一份工作,很幸運的,畢業沒多久就進入自己喜歡的零售品牌,從行銷部門的公關助理起步。依稀還記得,第一次去面試時,見到當時大約四十歲的女主管,妝感不濃,搭配著提升氣色的口紅,樣式簡單的過肩長髮,看起來氣質很好,她穿著寬鬆硬挺的白襯衫,搭配當時流行的牛仔喇叭褲,散發出自信堅定的形象;空蕩簡潔的辦公桌上,只有一隻LAMY鋼筆與削尖的鉛筆。對我來說,那便是內心嚮往的女強人模樣。

初入職場,在公司我的工作以打雜為主。每天進辦公室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幫大家清潔好咖啡機,放入當天要用的咖啡豆,並打開機器暖機。所以,我總是第一個到達辦公室。

泡好第一杯咖啡後,一邊喝一邊翻閱四份報紙,搜尋品牌在報章雜誌的露出,再來就是各種文書處理,幫公關前輩們列印新聞稿,確認媒體名單,打理各種需要的備品。工作中最大的亮點,應該是學生時期沒有參與過的記者會,雖然在活動上跟各家媒體記者編輯打照面,但都只是站在活動現場門口,負責簽名簿與收名片這類小事。

職場菜鳥如我,沒有任何經驗或人脈,在那個時候,常催眠自己:「得體的打扮就是我的裝備!」也期待自己能因此看起來稍微「專業」一些。這些過往的成長歷程與工作環境需要,塞滿的衣櫃對我來說是理所當然的事。直到二○二○年,這一切竟然發生了改變。

當時,我的生活重心在上海,搬到上海的兩年間,因為距離不遠,交通費也不貴,一年差不多會回台北兩、三次。因為貓咪需要有人照顧,在移居上海這段期間,與室友在台北合租了一間老公寓,一方面回台時有個地方可以落腳,家裡的雙貓也有人隨時照顧。因為每次回來住的時間都以短期為主,家中東西很精簡,基本上除了短期居住所需的家具外,沒有太多日用品。

二○二○年初,我一如往常一樣從上海飛回台北過年,沒想到的是,這次因為疫情關係,我在台北一待就是五個月。一開始的滯留,其實是沒有期限設定的,因為疫情狀況不明朗,公司也有遠距辦公的政策,起初想著,「不如晚一個月回去吧!」而沒有期限的拖延,加上在熟悉的環境中,就這樣,在台北從溼冷的冬天,一路待到春末初夏。

因為一開始不確定未來的狀況,也不願意再給回上海的行李增加負擔,這段時間內,只幫自己添購了一件短袖T恤,兩件薄一點的上衣,與一件適合春季的襯衫洋裝,其他時間就用原本帶回來的一週衣物做搭配,竟也這樣度過了五個月。

神奇的是,經過這段時間的「忍耐」,發現自己並沒有新增太多購物欲,也不覺得日子裡有任何缺失,甚至因此感到生活變得更輕鬆。這些陪伴我五個月的衣物夥伴,就像相處久了的老朋友一樣,讓我更自在並珍惜地與它們相處,因此,我開始思考簡單生活之於我的可能性。

時間一晃過了將近五個月,我帶著減少物品的憧憬回到上海,開始有意識地整理衣櫃。起初的目標很單純,先從減少一半衣物著手,進行第一次篩選。經過好幾輪整理與斷捨離後,我發現有些類型的衣物,很快就可以決定它們的去留,甚至在購入之初,就可以透過審慎思考選擇不要購買,也就是從源頭就杜絕浪費。

一開始就該說 NO 的衣服

1.為湊運費或折扣而買

大家都知道所謂的滿額免運或多件折扣,是商人的行銷手法。對於多年在零售業工作的我來說,訂定這些季節促銷活動,是每一兩個月都會有的例行公事。但即便這樣,我也跟大家一樣,因為不想付運費,或是想要「更划算」地購入喜歡的商品,往往會配合折扣機制多挑選幾件衣服。這些衣服通常都不是一開始就想要的單品,抱持著「應該有天會穿到吧!」或是「衣櫃裡好像沒有這個顏色」說服自己,統統加入購物車內一併結帳。

但是,這些衣服因為不是一開始最中意的選項,或真的需要購買的單品,所以當初預想的「有天」會穿到,往往並不會到來。至於設想添購衣櫃內沒有的顏色,可能這個色系根本就不適合我們的膚色及喜好。這些看似划算的衣物,可能在購入時因為一時的新鮮感,或後來在衣櫃放置過久的罪惡感,偶爾會被我們挑出來穿個一兩次,然後,便塵封在衣櫃中。

2.「反季」的衣服

季末折扣對大家來說都不陌生吧!我也曾經因為熟知百貨以及各大網購平台的折扣季而暗暗自喜,尤其越到季末的時候,折扣越低。節省預算固然好,但這種反季購買的衣物,購買時要格外小心,不能單純因為價格因素下手,反而更要精挑細選,幫自己找到不會過時的款式。

一件原本上萬元的外套,到了冬天結束前,可能五折就能買到;漂亮的背心洋裝,秋天來的時候只要三折,聽起來是不是很划算?但這些短期內不太會穿到的衣服,放到隔年,雖然沒有穿過幾次,卻會因為是去年購買的衣服,在心理上將它歸類為舊品,甚至根本忘記它們的存在。尤其是當季流行的款式,到了隔年也許不再流行,漸漸地,這些衣物出場的機會自然越來越少。

3.需要修改的衣服

我身邊有許多認識的朋友,對於每件衣物的尺寸都很在意,也總是積極地拿著剛買的衣服去量身修改。我並不是這麼勤勞的人,加上身形比較嬌小,尤其是下半身的單品,像褲子或裙子,常常需要修改,每次購入前,總想著「長一點無所謂吧!修改一下很快的」或是「肩寬應該也能修改吧,裁縫店的阿姨們都很厲害」。

但是抱持這種心態買回來的衣服,因為尺寸差得並不多,一開始都會忍不住想穿新衣的誘惑,想著先將就穿一兩次再拿去修改,結果時間拖得越久,越來越懶得拿去改。而面對這些「不合身」的衣服,自己也會慢慢降低想穿的欲望,想當然耳,最後的下場,便是徹底打入冷宮。

4.快時尚流行品

大約十多年前開始,各種快時尚品牌進入我們的生活。還記得當時我在倫敦念書,靠著這些價格相對平實、款式又時髦的衣服,「拯救」了我的衣櫃。快時尚除了價廉,每兩週都會有新品上架的特色,也讓我時不時就想去「巡店」,逛逛看看。

在整理衣櫃的過程中,我發現這些當初因為流行而購入的快時尚衣服,因為品質不是選購時的首要考量,所以往往過了一兩季,就會因為款式不再流行或材質不夠好,多洗幾次就變形,根本不適合再穿出門,最後的結局自然也是打入冷宮。

5.為特殊場合購買的衣服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經驗?以前我會因為一趟海島旅行,或要出席某個特殊場合,而在有限時間內急著添購適合的服裝。由於這些衣服並不符合自己原來的生活場景,加上購買前沒有太多時間搜尋,匆匆購入。如果是比較誇張的衣服,像為了參加婚禮添購的洋裝,可能為了美觀穿起來並不那麼舒適,平常日子穿上又顯得過於隆重,很容易穿過一次便束之高閣。

其實就算現在,在穿衣這個領域,我仍舊是願意認真打扮的人。需要參加婚禮或重要晚宴時,總希望自己能穿著得體,代表對於新人及主人的尊重。所以在衣櫃中,我會固定準備兩三件質感比較好的洋裝,重點是盡量選擇好搭配的款式,例如細肩帶洋裝或是精緻的絲質上衣,因為料子好、版型佳,可以很好地透過飾品的選擇與搭配的巧思,在平日與特殊場合中,都能靈活運用穿搭。這種以質取代量的做法,是精簡衣櫃的不二法門… 閱讀完整內容
我的簡單生活練習:從衣櫃到心靈的斷捨離,擁有八十分就好的美好生活

本文摘錄自‎

我的簡單生活練習:從衣櫃到心靈的斷捨離,擁有八十分就好的美好生活

艾波

由 時報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