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去上班才能賺錢?

這是二十多年前,在我得知懷了女兒,再轉頭看了看銀行戶頭之後,問自己的問題。

我一向都是世俗規則的反抗軍,對於約定成俗的觀念想法總是想多問幾個「真的嗎」或「為什麼」。當時面對一個看似「非A則B」、「非伸手牌即去上班」的生涯重大抉擇,我鎮日苦思的,與這兩個選項倒是一點關係也沒有。我想找出第三條路:在家裡也能賺到錢的方法,沒想到這一想,竟開展了我這二十年的精彩旅程!

現在,我們一家住在西班牙瓦倫西亞,一年有三百個晴天,一個我們所選擇的地中海陽光之城。我們在哪裡都能工作與生活,擁有多重的收入模式(而且都不受工作地點與時間的限制),這一切都是源自當初不願意屈服於眼前兩個選項,決定走走看另一條路,才有如今的生活樣貌。

一路上,我也認識了許多同樣希望走出自己一條路的媽媽們!有些人與我一樣,希望在家陪伴孩子;有些則是厭倦了職場的高壓工作,希望能有自己的掌控權;也有些是經歷了多年的全職媽媽生活,決定發展自己的職涯。不同的故事,卻有著一樣的精神:在曠野中開道路,在沙漠中開江河。

德國夫婿Jascha 與我在2014 年搬到了德國漢堡,在那裡住了六年,兒子也在那裡出生。在這段時間我上網分享了自己在異鄉生活的心情與點滴,在異國教養子女的獲得,意外地出了第一本書《每一天的教養,都為了孩子獨立那天做準備》,也很幸運地獲得廣大迴響,因此出版社希望與我合作第二本書,我受寵若驚。當時也促使我思考有哪個主題是能貢獻己力,回饋這麼多的善意與溫暖──我決定把自己在家創業的故事寫出來,並在2018 年出版了《我在家,我創業》這本書,將多年經驗化為實際可行的步驟,期望幫助同樣想在家創業的朋友得以圓夢。

透過這本書的出版,我組織了「我在家・我創業|居家創業者的充電站」臉書粉絲專頁,以及「HomeCEO 居家創業者支援平台」,集結與連結十多年創業過程中的資源與經驗,逐漸協助許多朋友開始了他們的小型創業之路。也針對這個族群的需求,我接連出版了《爸媽不瞎忙》、《在家創個好生意》、《數位游牧》這幾本相關書籍。

而這一本《只工作不上班的媽媽,都這樣賺錢》則是集合了多年來我認識的新舊好朋友、好姐妹來分享他們的故事,當中許多人也是透過《我在家,我創業》而開啟了自己的在家工作、在家創業旅程。能參與在這些認真優秀的女性們打造理想生活的過程中,並且見證她們逐步闖出一片天,我時常深感榮幸與感恩。

過去剛開始創業時,我苦無女性的創業導師或人生模範。因為報章雜誌與書店架上滿滿的都是男性創業的故事。這些故事主角無論有幾個孩子,在他們的分享中都鮮少談到自己是如何安排身為父親的角色,因為通常他們都有個「賢內助」幫忙照料一切家事,這樣的「成功故事」受到崇拜,以至於許多人認為事業與家庭只能選擇其一,或必須犧牲其中一項。

然而,我期望的生活是能夠享受身為人母的點滴,有充分的時間陪伴我的孩子成長,又能同時有份收入,獲得自我實現,甚至回饋社會。這些聽起來是很「貪心」的願望,但二十年後,我與許多的女性朋友都做到了,而且樂於歡迎更多人加入這個行列,無論男女,無論國度。我們不被「媽媽只能……」的框架限制,而是回歸「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來思考。最終,有些人運用自己原本的技能在家裡接案工作;有些人發展了自己的興趣嗜好,讓它也成為自己的一份事業;有些媽媽從自身痛點出發,將自己的經歷轉化成其他媽媽們的解決方案;有些人則是把母親的愛擴充出去,幫助更多世界上的孩子或家庭,回饋社會。

我一直相信,媽媽的能力與能量無窮!甚至,經過成為人母的磨練,我們比過去的自己或職場上許多人擁有更多耐心與溫柔、更懂得善用零碎時間,並理解支援系統的重要性。我們擅長打團體戰,喜歡共好,更樂於享受一個平衡愉快的生活。

真實的故事充滿能量。我希望,翻開這本書的你能從這24位媽媽的故事中,找到你的力量!每一個故事的主角都有著不同的背景與能力,這多樣性讓我著迷。她們都像是魔法師一般,向內探索找出自己的超能力(superpower),運用手上的資源化腐朽為神奇。她們每一位都是我的英雄!

我年紀較長,起步得較早,因此被她們看作是前輩與老師,然而我特別喜歡與她們對話,在給予一些經驗分享的同時,我也常獲得許多力量。因此,在2023 年的秋天我開啟了「藍月計畫」,每週固定在行事曆中畫出時段提供一對一諮詢,這是我回饋給這個溫暖社群的方式,也期待著與你的相會,更期待你也寫出屬於自己的人生新篇章!

我的在家創業故事:想好好陪孩子成長


我的第一份事業是「婚禮顧問」,也就是協助準備結婚的新人和他們的家庭,籌辦整場婚禮。當時台灣這個服務品項才剛開始,經營者都是富二代,他們籌辦的都是富豪世紀婚禮。我父親的一位好友經營喜餅生意,見了面後對我說:「你蠻適合做婚禮顧問這行呢!而且台灣還沒有很多喔!」我就在孕期每天花一點時間,窩在網路婚禮討論區做功課,去飯店會場、花店探路,認識現有的婚禮廠商。竟然就在生產前,遇上了願意讓我幫忙的新人,生產後也就從一個月一場,漸漸累積,一點一滴,建立起自己在家的婚禮顧問公司。

當時是2003 年。iPhone 還沒出現,電腦還要撥接才能上網(現在看文字腦中就出現聲音的朋友,沒錯我們就是同一世代),咖啡廳也無法四處有無線網路,只有科技新貴才能帥氣地帶著筆記型電腦四處走(當然還是很笨重的那種)。在那樣的時代,要能夠unlock(解鎖)工作地點與時間真的是一大挑戰!我抱著這樣的目標遙望著,告訴自己:「雖然還有段距離,但我的腦袋不能先被困住!」決定就放棄實體店面和辦公室、放棄大團隊經營模式,力行《小,是我故意的》作者鮑・柏林罕的建議,從網路起家,靈活度優先,逐漸開展。

會選擇婚禮這行業,很單純就是「時間」考量。因為婚禮的客戶多半都是晚上和週末才有空來籌備自己的婚禮,那時間剛好家人可以幫忙帶寶寶,我就可以放心地工作。一開始,我沒有資金來租辦公室,所以通常就約在新人方便的咖啡廳,或在他們與飯店談完後在大廳見面。我原本以為大家會質疑我的專業度,沒想到工作忙碌的新人反而很喜歡這樣的「彈性」呢!

我也很公開地分享自己是「在家裡工作」,而且平常身邊還帶著小嬰兒。這在當時是一個很勇敢的舉動,畢竟在家工作並不風行,許多客人和合作對象都希望能看到一間美輪美奐的辦公室,和一個完全心無旁騖、瘋狂專心工作的婚顧(還最好是個工作狂)。但我左思右想,如果要隱瞞自己在家而且有個寶寶的狀態,我就得要時時緊張是不是會被發現根本是抱著嫩嬰在沙發餵奶,這實在壓力太大了!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方式。

我很樂觀地想著:「如果上天真要我做下去,也一定會帶這些不介意的客人來到我身邊吧!」因此我在部落格裡,不只是寫著自己創業的故事,籌辦婚禮的分享,更開始分享起我的育兒故事。沒想到卻因此累積了一群「鐵粉」,就算是自己早已結婚生子,還是把家裡頭親戚、公司裡同事的婚禮一個個介紹過來。甚至還有客戶希望我帶著寶寶去開會呢!我也從這個經驗學到,有時我們自己腦補想太多了,這世界上終究會找到懂我們的一群人,做他們的生意,又順又愉快,何必縮小自己,苦苦勉強與自己價值觀不同的人無限磨合呢?這也成了我日後事業發展時的基本精神:做適合自己的事,與價值觀相符的人合作。


遠距管理婚顧團隊

當時,我躬逢其盛遇上了台灣竹科的興起。科技新貴有高收入卻沒有時間準備婚禮。他們多半教育程度很高也很聰明,對自己的婚禮有著新思維,不想套用父母親的傳統做法,但也不想要太過標新立異。這個背景的人群我懂,因為我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我的父母和他們的父母有著極多的相同點,因此我也很知道要怎麼在「新人想要」和「爸媽堅持」之間找到平衡點,讓彼此都感覺放心。這類的家庭通常不喜歡太多「節目」和「意外」,和我的性格也相符,因此做起來得心應手。我就這樣搭上起飛的列車。很快地,週末常常從週五晚上滿到週日晚上,滿滿一週五場婚禮。這樣的案量實在讓我吃不消,於是開始發展團隊,培訓婚禮人,漸漸有規模地經營起來,也開始有了公司的辦公室,讓員工有地方上班來處理行政的事宜。但,我仍舊不在辦公室放自己的位置,因為我希望一直可以在家工作,從陪孩子,到享受在家的時間,我知道讓我愉快的工作場域不在辦公室。「遠距管理」的階段也就此開始。

由於與員工在不同地點上班,因此我很早就開始使用「雲端」(clouds)。當時要我解釋clouds 是什麼,我還說不完整,但因為實在太想要擺脫紙本和傳真無法隨時讀取的困擾,在知道有線上儲存的選項後,便嘗試著把訂單、檔案等都放上網。相較起創業前十年的土法煉鋼,現今一支手機在手,就能存取和編輯所有文件,也能直接用通訊軟體溝通,真是方便太多了!如今還加上各種方便的線上軟體、人工智慧(AI),現在只需要有一個點子,搭配上科技與各種自由工作者的服務,一個人就能完成在過去需要全職聘用一整個團隊才能完成的事。

當時團隊成長得很快,簽下了幾間五星級飯店與婚宴會館的合作案,最高紀錄曾經接下一個週末上百場的婚禮。然而對我來說,「大」並不是我創業的目的,「自由」才是。 閱讀完整內容
只工作不上班的媽媽,都這樣賺錢:教你如何把熱愛變事業,一邊做媽媽,一邊做自己

本文摘錄自‎

只工作不上班的媽媽,都這樣賺錢:教你如何把熱愛變事業

凱若 Carol

由 時報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