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才不佳的人,往往很容易消極畏縮。由於這些不善言談的人大多性格內向,所以常會有以下感受——
‧對人際互動缺乏自信,和人相處總覺得很不自在;
‧覺得要應對形形色色的人很麻煩,希望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人際交流;
‧在眾人面前開口或發表演說就會異常緊張,所以能避則避;
‧相處時太顧慮他人反而累了自己,只想好好把握獨處的時間。
這類型的人個性認真、心思細膩,由於總不希望自己的木訥內向影響到他人情緒,同時又擔心被以異樣眼光看待,他們容易壓抑自我,也因為行事作風始終低調,常常成為人群中不起眼的存在。
如今的社會大眾對於這種拙於言詞又生性內向的人,往往帶有相較負面的觀感。陰沉、膽小、孤僻、想法令人難以捉摸——這些都是外人很常對內向者懷有的刻板印象;至於口齒伶俐、陽光開朗又善於交際的人,則總是有著和內向人完全相反的正面形象。
然而許多人不知道的是,能言善道的人也可能生性內向;拙於表達的人也擁有活潑外放的一面。
就算是不善言詞,許多人在親朋好友面前也都可以暢所欲言;一講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更可能滔滔不絕,變得積極主動。
另一方面,有的人儘管口條伶俐,權力當前也可能龜縮屈服、默不作聲——當他們心裡害怕鑄下大錯,自然銳氣全失,連一聲都不敢吭。
越是沉穩內斂,就越惜字如金。內向的人在說話之前,大多會先經過深思熟慮,在盡可能仔細地選擇好措辭用字之後,才會開口,結果在他人眼中卻反倒變成了木訥寡言的人——然而,不善表達與內向並不能畫上等號,那只不過是一種先入為主的偏見罷了。
簡而言之,無論是外向型的豪放性格或內向型的內斂性格,還是一個人健談或木訥——就如人的性格、個性或人品,終究只是一種「傾向」,並不是劃分標準,因此是沒辦法一概而論的。
有的人看似外向,實際上卻生性害羞——像這種努力營造活潑形象的「隱藏型內向者」也大有人在。
大腦性格基因,決定了不同的「活力來源」
一個人可能天生口若懸河,也可能不善言辭。近年來,就有研究結果顯示,決定了一個人真正性格的關鍵,在於天生人格特質的遺傳,而其中更與影響大腦報酬迴路運作的多巴胺(Dopamine)、血清素(Serotonin)等等六十多種神經傳導物質大有關聯。
個性活潑外向、開朗又很會說話的人,會藉由與外界互動來補充自身的心理能量,與他人接觸所帶來的刺激,對他們來說是十分重要的能量來源;而木訥寡言的內向人則相反,其精神能量則都源自於內在,他們反而是在靜下心一個人獨處時,才能替自己好好地充飽電。
如果將外向者孤立、使其無法和任何人接觸,他們就會顯得無精打采;反之,內向者若一直處於得和他人互動的情境之中,則會精疲力盡——人們對於外界刺激的需求與否所造成的差別由此可見。
內向能量,連外向人也需要
木訥、靦腆、保守的人,在面對自己個性時的想法與行為模式都很類似,他們幾乎都曾為了改變自己而付出過不少努力。
由於內向者小時候容易被父母或老師責罵,要求:「講話要更有精神一點!」「多去和其他小朋友玩,不要老是獨自一個人。」「別這麼消極,要更主動一點!」或是「怎麼扭扭捏捏的呢?想說什麼就大聲說出來。」等等,所以容易缺乏自信。
人之所以會木訥寡言,往往都是受了過往經驗所影響。由於擔心自己的笨拙可能讓對方感到不耐、不悅,又或害怕被當成怪胎,因此總是小心翼翼、謹言慎行。
內向者都是思考縝密且認真謹慎的,所以在言談中才會更加注意自己的用字遣詞。他們不希望自己隨便說出未經思索的失禮言詞,所以總會盡量注意措辭,也因此形成了優柔寡斷的個性,久而久之就變得不善表達。內向者較無法像外向的人那般,擅長臨機應變、講場面話。
這個社會對於健談、開朗、個性外向的人大多採取積極樂觀的正面態度,彷彿這就是人格的最佳榜樣;而不擅表達、含蓄、內向的人,則普遍被認為「想法難以捉摸」、「讓人摸不著頭緒」,容易得到不好的負面形象。
然而,是該重新思考這種刻板觀念的時候了。
如果所有人說話都滔滔不絕、個性活潑外放,那麼可以想見,這個世界終將只剩下乏味與喧囂。若身旁全都是外向多話的人,人們過不了多久就會陷入精神疲憊、充滿壓力的狀態。
外向者其實也需要安靜有耐心的傾聽者聽他們說話,否則浮躁的心情便無法獲得沉澱。雖然這些人的精神能量常需要倚賴他人提供,但也唯有這股能包容接納他們的力量,才讓他們有抒發情緒的管道。
事實上,個性外向者無法立足在「充滿同樣外向型人類」的環境中。就有調查結果顯示,最理想的人際關係,是靠外向與內向性格兩者之間的絕妙平衡,產生互補效果所成就的。
善用「內向能量」,溝通目的最易達成
過去的研究顯示,世界上每三到四人中就有一個人生性內向。而最新的研究結果更指出,其實內向者所占的比例高達半數之多。
確實,光從外表來判斷,性格內向的人大概僅占人口的二至三成,然而實際上,鮮為人知的是——在看似活潑的人之中也包含了「偽裝型外向」與「隱藏型外向」這兩種性格的人。若從這一點來看,「內向者占比多達五成」這個研究結果其實並不令人意外。
外表看似活潑,心思卻相當縝密的內向者,在個性外放的人之中絕對會是相當與眾不同的存在。
這類型人的思考模式有別於一般外向者,他們能夠洞察並反映事物的本質,許多看似個性外向的成功人士都具備這樣的特質。
因此內向的人實在不需要為自己的個性感到自卑,也完全無須勉強自己成為活潑健談的人。畢竟就算想嘗試去表現得活潑大方,要改變人的性格也沒有那麼容易,大腦的性格基因早已經造就了我們專屬的人格特質,因此不管你再怎麼做,效果也十分有限。
然而,你若能以擁有這股見微知著的洞察力為傲,並學會在適當時機運用這項特長去影響他人(外向者),反而能讓自己的特質大放異彩。
生性內向的人,對於外界的影響更能夠不為所動。這股堅定的內斂力量——不只是一大助力,還能化為武器。事實上,多數傑出的成功人士都是內向寡言的人——我們必須正視這個事實。
我希望各位能夠知道——口拙木訥的人可以藉由改變「人際氛圍」,對外向且口齒伶俐的人瞭若指掌,並且能輕鬆駕馭各種情況。我將以此為主軸,透過本書告訴各位如何善用心理操縱法則,達成溝通目的。
害羞安靜,創業家的特質
享譽全球的成功創業家並不在少數,但你知道嗎?當中有許多人都屬於「不擅言詞的內向者」。
例如,微軟創辦者比爾.蓋茲、導演兼製片的史蒂芬.史匹柏與喬治.魯卡斯、世界第一的投資家華倫.巴菲特、發明家湯瑪斯.愛迪生、發現相對論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發現萬有引力的艾薩克.牛頓、解放黑奴的民主之父亞伯拉罕.林肯;以及帶領印度邁向獨立,倡導非暴力主義的莫罕達斯.甘地……世界上成功的內向型名人例子可說不勝枚舉。
就算在日本,也能明顯發現,那些不隸屬任何大型組織、不假他人之手獨自創造出一番嶄新事業的人,擁有的共通點幾乎都是「性格內向樸拙」——這點十足令人大吃一驚。
心理學將人類的行為動機分成了「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與「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兩種。前者的動力來自於外界所給予的報酬,例如地位、頭銜、獎賞等等外來激勵,這樣的動機同時也伴隨著義務與強制性;後者的動力則源自本身的興趣、關注、好奇、樂趣、成就感……相較之下,是純粹出於喜愛而埋首其中。
內向耿直的人,大多是受「內在動機」驅使而採取行動。比起外在價值,他們更加重視自身的「內在效益」。
這樣的人較能專注於自己的內心世界,他們不但喜歡進行自我探索,也比較不容易受到外界批評的影響。由於不會輕易地讓自己的內心隨波逐流,也因此能夠在最後邁向成功。
正是因為他們能持續忠於自我,才能將那樣的特質化為自身的強項,變成帶來成功的利器。這也可說是那些太過看重他人評價與外在價值,口若懸河的外向者比較學不來的。
相信以上這些例子,已經讓你初步了解內向者的過人之處。
越是沉靜內斂,越受人信賴
正如同前面所提及,個性老實耿直之人最大的「優勢」就在於有一股強烈的內在動機支持著他們。內向者往往不會人云亦云、迷失自我,更能順從自身信念與目標,持續按部就班地採取行動,這樣的態度是很難得的。
因此,只要他們從自己真正熱愛、感興趣的事物著手,就能發揮驚人潛力,達成目標。然而內向者具備的「優勢」還不僅僅只有這樣,他們還擁有以下長處——
‧個性大多理性穩重,深謀遠慮;
‧探索事物的熱忱及求知欲驚人,擁有優秀的洞察力與觀察力;
‧想像力豐富、意志力堅強,常有天馬行空的點子;
‧心思細膩、態度謹慎,能體貼他人;
‧不阿諛奉承、不說客套話,為人正直;
‧穩重踏實、認真誠懇,讓人感覺值得信任。
沉默寡言的人看起來頭腦冷靜清晰,是因為他們既不附和也不討好他人,讓人覺得誠實不做作,可以安心信賴。更重要的是他們善於傾聽,是說話的好對象,常能獲得他人好感。這些優點是口才好的外向者難以表現,也較不易領略的。
可惜的是,內向者也同樣有著不少「小缺點」。諸如:「不太會交際」、「難以和人一對一交談」、「面無表情看似難以親近」、「存在感薄弱」、「無法在眾人面前侃侃而談」、「容易緊張彆扭」、「畏畏縮縮放不開」、「必須發言時不發一語」、「感覺很特立獨行」等等,這些小缺點在他們面對陌生人或要進行談判協商時總會表露無遺。
雖然內向者往往不太會表現自己,但相反地,只要能克服這些不足之處,就能夠在人生舞台上大放光彩,這正是「木訥寡言」的厲害之處。
決策操控術,讓你說話不再尷尬
舉例來說,「耿直內向」的人在初次見面時總是表現得非常不知所措,然而這只是因為他們太過於顧慮對方感受,才會表現得較為「生硬拘謹」。
最讓他們煩惱的,莫過於不知道在打完招呼後,應該採取什麼樣的行動。其實這個問題,只要轉換一下想法,改掉處處顧慮他人的習慣就能解決了。實行的方法在後續章節會詳加闡述,總之只要你參考範例,學會「如何準確開口」,往後遇到同樣的場合就能明顯改善自己「彆扭不自在」的樣子,實行起來並不困難。
另外,書中還有很多能讓內向者克服緊張情緒,在講台上侃侃而談的訣竅。只要學會運用那些技巧,就能有效消除開口說話時的「尷尬感」。然後只要再試著別太顧忌他人,一切就會順利許多。
開會或會面時也是如此,坐在座位上一言不發,會讓人覺得你根本無心參與討論,但只要運用短短的幾句話表示自身的意見,就能輕鬆改變現場的「氣氛」與自身形象。
總而言之,只要能把書中所要傳授的「順暢談判技巧」學起來,就能無往不利,並且讓自己看起來不顯「口拙木訥」。
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偽裝成「外向型人格」的技巧行為,只要學會「隱藏型內向者」所使用的那些技巧,任誰都能輕鬆變成溝通達人。
本書會將這些溝通技巧化繁為簡,彙整為易懂、好操作的方式一一介紹。只要學會這些方法,就能大幅改變你的形象。接著再加上一些能巧妙引導他人決策的「心理策略」,便可以在各種「重要場合」裡,輕鬆創造出對自己有利的情境。
希望在讀完這本書後,不善表達又內向的你,能了解到「那些一直以來讓人苦惱不已的問題」,其實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好好運用內向者獨具的「優勢」,你就能邁向成功的康莊大道…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