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信仰:原油低價時代來臨


美西時間早上六點,天色還暗,我已起床梳洗。打開電腦,紐約市場正開盤。無數投資者和我一樣,早已殷切地開啟電腦、手機、平板螢幕,緊盯數字變化。

三十年如一日,每天都如此開啟生活。投資,是我的呼吸、我的生活。即便準備退休,我仍即時關切所有市場動態。

隨著游標移動,電腦螢幕上數字不斷跳動,報告檔開啟,試算表關上。我試著解答一樁謎案。

二〇二〇年四月二十日,我和所有公司的同仁,盯著石油價格下墜,再下墜,不斷貫穿我們認為的底限,甚至破零轉為負數。在最極端的時刻,「西德州原油五月期貨合約,以每桶負三十七美元成交。」這則消息,讓我們驚訝萬分。

「油價竟然可以是負的。」從事投資工作數十年,這種極端現象,畢生僅見。

新冠疫情向全世界快速蔓延之時,全球封控,石油運輸阻斷,庫存多到倉庫爆滿,不得已之下,石油商只好把多出來的石油放到油輪上,任其在汪洋大海中漂流,等待買家出現。這種燒錢的行徑,將國際原油價格一時間打為負值。

負值油價的行情當然很短暫,但油價走低,卻是這些年的常態。市場普遍認為,環保趨勢所向披靡,全世界走向ESG1,石油價格將永遠不再回升。

到底,這幾年市場對原油低價的評估是正確的理解?或是如同負油價一般,僅是暫時的恐慌導致?我推測,這樁謎案的背後,說不定有難得的投資機會。

人人喊打,石油業血流成河

當時,只要和石油相關的行業都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股價與期貨也在低點賤賣。

二〇〇八年開始,原油價格觸及高點(一百四十六美元)後,便不斷往下跌。二〇一六年美國因為大量開採頁岩油,導致庫存過剩,原油價格更探底到每桶三十美元。

石油公司股價在過去十年間的變化可說是血流成河,最顯著例子就是跨國石油公司艾克森美孚2的市值跌落。

二〇一四年全美第二大企業艾克森美孚的市值,與蘋果僅有一小段差距。到了二〇二〇年,蘋果市值上升到兩兆美元,艾克森美孚的市值則蒸發一半,只剩兩千一百億美元,不到蘋果的十分之一。

這些慘不忍睹的數字,使得投資人對於石油市場只能用「冷卻、絕望、放棄」來形容。

不過這樣屍橫遍野的慘況,卻也是價值投資者求之不得的氛圍。若要破解如此死傷慘重的謎案,我必須先找出「凶器」。

我攤開家裡的能源開銷帳單,發現金額不僅沒有降低,每年還繼續攀升;代步的汽車油費也沒有減少。這些能源現金流,最終跑到哪裡去了?相對的,我好幾年才換一支蘋果手機,為什麼股市一味偏向科技股?

放眼市場,當時普遍看好綠能。例如晨星報告指稱,二〇二〇年第四季度全球永續基金資產創下一.六五兆美元的歷史新高。

在此同時我也觀察到,市場中高舉「綠色旗幟」的聲音,正在告訴大家:傳統能源因為不環保、不永續,已經走入窮途末路;破壞大氣層的石化工業更是人類的第一號公敵,必須從實體經濟中鏟除。

反觀貼著綠色標籤的股票,包括我手中的最大持股特斯拉,股價持續創歷史新高。所有太陽能、風電、電動車的行業都頂著環保的皇冠,估值遠遠凌駕於傳統能源業之上。我對幾家電力公司進行估值分析,發現只要有再生能源的光環,股票市值至少高出同業兩倍之多。

石油賤價拋售,謎案待破

這讓我回想起一九九〇年代後期的電信業、二〇〇〇年.Com泡沫化、二〇〇〇年代中期房地產市場,以及二〇一〇年代初的太陽能產業。

股市有時會迷失在現實與預測的邊界,把遙遠的未來憧憬直接視為現金流。再加上華爾街魔術般為每一次大趨勢添上一層層迷人故事,增加資產的價值直覺。動人的故事與美好的預期,最能帶動投資大眾的牛性。這些天方夜譚的股價如何結尾?只要問曾在泡沫中被套牢的投資客都知道。

盲目追逐大趨勢的資金洪流,最終會變成大虧損。這些歷史教訓,讓我對具有良好增長前景,卻資金過度擁擠的行業,保持謹慎投資態度。這番思考論證,勾勒出謎底的第一個線索:股市正在極度高估所有貼著綠色標籤的企業,同時在不合理地拋棄傳統碳基產業。

石油價格轉負的那天下午,我例行外出健走,經過了舊金山的海港區,看到一群頹廢的青年正在輪流享受大麻帶來的快感。加州是美國第一個通過大麻合法化的州,經過好幾十年的法令嚴禁,政治家仍然無法抑制民眾對大麻的需求,最後功虧一簣,政策終究得退讓,讓自由市場調節供需。

這讓我想起經濟史上有好幾個相似的故事──政治家每每企圖迎合當代大眾的價值觀,司空見慣的手段是透過打壓政策來抑制被公認「對社會有害」的商品。

一九二〇年代,美國保守的民風促使國會通過了憲法第十八條修正案,嚴禁國內酒類的釀造和銷售,即是所謂的禁酒令。一九七〇年代的石油危機,導致尼克森政府為了抑制飆升的油價,試圖以汽油配給的方式限制能源供需。這兩個政策,最後的結果都是公認的失敗。

這兩個歷史事件指明,人為政策對抗自由市場供需調節的博弈,結局都與當代的大麻自由化一樣,政治家最後還是屈服於市場的力量。

我心想:「說不定這些大麻癮君子為本案提供了第二條破案線索。」

環保與氣候正義占領市場

環保無疑是重要的議題,綠能也是長遠必然的趨勢。我在任職日興(日本第二大資產管理公司)投資長期間,曾撰寫好幾篇文章,提醒同事關注綠能投資窗口。

近幾年,永續投資的潮流卻有突變的徵象,已不再是投資業純粹想改善社會的意願,而是慢慢轉變為一種政治工具,成為各方爭取影響力的擂台。

舉例來說,二〇二一年五月國際能源署發布了一份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報告,呼籲立即停止對石油和天然氣勘探,建議投資人不應再投資新的石油、天然氣與煤炭供應項目;屢有激進者闖進公共信託基金董事會議現場引發騷亂,要求必須從這些破壞大氣層的產業撤資。

在此起彼落的環保聲浪下,市場對於石油業的投資日益消極。公家基金開始抵制石化業,銀行業也日益疏遠,並拒絕提供貸款給新的油井、礦脈開採案。

我警覺到,政策與席捲全球的環保口號有如「隱形殺手」,不但強力干預市場的運作,還切斷了傳統能源的資金來源。

今日的氣候變遷運動,就如一九二〇年代的禁酒令,已經透過政策與各種管道,企圖壓抑人類的某些基本需求。禁酒令最終被廢除,大麻走向合法化,這些經濟史的實例都指向結論:沒有一項歪曲供需的政策能夠長久干預市場。到頭來,市場的力量還是凌駕於政策。

只要人類有需求,自然有供應產生,而調節供需的機制就是自由價格的形成。

也因此,我合理懷疑,被「綠色綁架」的市場,估值還可靠嗎?

從這番自問自答的論證,我隱約瞥見了剛擊中石油產業的那把手槍,仍冒著煙。

抽絲剝繭──世界將要拋棄石油了嗎?


許多人說:「綠能與傳統能源就像一場零和遊戲,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且綠能將會很快取代傳統能源。」

當我問:「人類的發展與生存,真的不再需要石油了嗎?」他們都能斬釘截鐵地回答:「傳統能源,如石油,將要成為過去式。」

這樣的看法,不僅僅出自於新聞媒體或是我周遭朋友,更清楚地表現在市場上。

翻轉低估油價的迷思

舉例來說,二〇二〇年左右,石油業的本益比大概只有四。這是什麼意思?

這表示,投資者只要拿某石油公司四年營利,就可以買下這家公司的所有資產,包括其公司擁有的油田中所有的石油!

當時的市場,認定這就是石油業的合理估價。意味著,二〇二五年之後,大多數油田將成為「擱淺資產」,也就是經濟學家對零價值的委婉說辭。

許多公家基金被限制投資碳能源,猶如被上銬,無法配置相關產業;很多上市基金不想受攻擊,而避免納入傳統能源類股;若干基金的風險控制設定了止損點,如二〇二〇年石油類股造成的損失,迫使許多基金減持或者出局。

到此,謀殺石油業的意圖、凶器、手法都罪證確鑿。下一步,即是替被害者申冤平反,或是判定死有餘辜。

投資研究與破案一樣,都必須聚焦於不可否認的鐵證,以求再現青天。

「權威機構就一定正確嗎?那可不一定。需要多方檢證。」妻子練琴,正在彈著蕭邦的夜曲,樂音悠揚。我將沖好的咖啡放在案頭,開始查詢關於能源用量的原始數據。

做投資的一大職業病是經常會忘記股價最終應是反映民生所趨,每當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背道而馳,股價將岌岌可危,這常是股市大波動的徵兆。

當我找出美國的總消費量數據,發現一九九〇年到二〇一九年,美國人在能源的消費比重沒有減低。甚至現今生活還需要更多的能源與電力,無論代步或是飛行工具仍然直接或間接使用石油。各種裝置都需要用電,尤其現代人不可或缺的手機與雲端運算更是用電最兇。

我還發現,美國的用油量只占全球的五分之一,近年用油量的成長都集中在發展中國家。第三世界國家人口高速激增,同時還要面對發展經濟的壓力,國際機構預測這些國家的用油量在未來二十年間將會持續增長。

高速動腦,時間流逝特別快。當妻子喊我吃飯時,我不知天色已暗。我心思還在翻來覆去檢視愈來愈明確的發現:

石油業低落的股價似乎完全基於被扭曲的市場價值觀,並非反映實際上的需求。然而一時的好惡偏見無法推動飛機,沒有火力發電,人工智慧與ChatGPT也無法運行。

石油類股的價值,勢必需要重估。

在綠能的樹根下,我挖到了……

我抬頭看向家中的空調,湧上疑問:「綠能真的很快要取代傳統能源了嗎?那麼……我家的電是來自綠能嗎?」

我居住在加州,相關綠能發電資料很好找。很快地,我就查到加州有一個超大規模的太陽能發電站,位於莫哈韋沙漠的伊萬帕太陽能發電設施。

這個設施共有約十七萬片太陽能板,按照彭博社的報導,每天發電量可供十四萬戶加州居民使用。但攤開加州能源委員會的資料顯示,其發電量僅為目標的一半,原因是:日照時間不足。

我發現,即使美國多年來已經快馬加鞭推動綠能,其占比仍然相當低。以二〇二〇年為例,該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剛超過全國總用電量二十%;而每年成長率大約一%。

而且,綠能中的重要支柱:太陽能,十分「看天吃飯」;天氣好,發電量就足夠;天氣不好,發電量就不夠。至於不夠的部分該怎麼辦?

深入調查之下,我發現在可預見的未來,絕大部分的發電量,仍然來自碳基能源,如天然氣發電、燃煤發電。

「綠能不會憑空出現,也需要設備與機站;而這一切,又需要生產過程。」我一邊尋思,一邊從各種資料中查找得知:

建造太陽能發電站需要的設備,包含鍋爐、基座、太陽能板等等。

鍋爐與基座是鋼鐵與水泥製成,提煉鋼鐵、製作水泥要耗用的能源,從哪裡來?

是煤。

是什麼驅動機械挖掘?製作太陽能面板耗用的能源從哪裡來?製作出來的成品,還需要運輸、清潔維護,這背後最主要的能源是什麼?

都是石油。

美國使用極多的生質燃料,原料來自玉米;玉米栽種需要肥料,其種植、運輸、提煉,背後的主要能源是什麼?

還是石油。

當我一層一層挖掘探詢,答案呼之欲出。

查閱愈多資料,我愈發得到結論:無論是太陽能還是風力發電、生質能發電,都無法獨立發展與運作,仍高度仰賴石油。

我把這些觀察與見解寫在一篇文章中,與其他關注投資的友人交流:「現今社會對綠能充滿極樂觀的聲音,但似乎忽略了綠能尚在萌芽期。現在如果沒有石油,就立刻沒有電力;沒有電力,什麼科技都動不了。如此基本的邏輯人人都能懂,但整個市場卻選擇忽略。」

實現最好的心願,得先有最正確的眼光

雖然我關心氣候變遷,但我看到了在綠能準備好接棒之前,停止石油燃料供應才是個真正全球性危機。

二〇二〇年的社會氛圍,幾乎已經認定了在充足的資本和政策的強力支援下,綠能足以帶領人類社會走進美麗新世界。

然而事實恐非如此。

實現乾淨能源將有一段漫長的過渡期,傳統能源在此期間將繼續作為人類社會的動力來源,不可或缺,難以替代。如果盲目而衝動地壓抑石油和天然氣供應,極可能導致下一個能源危機。

某次飯後,我打開朋友推薦的一部紀錄片《Planet of Humans》3,其中的主角走遍美國,實地勘查,揭發綠能的種種疑點,包含支持綠能運作需要大量傳統能源,完全印證我所想。我看得欲罷不能。

影片播畢,我從自家眺望遠處金門大橋下,一艘燃油長榮貨櫃輪船緩緩駛過,我不禁猜想,貨櫃裡裝的,會不會就是生產太陽能面板、基座的重要材料呢?

這一刻,我想起舊金山歷史上淘金熱時代的一句話:「賣鏟子的比淘金客更賺錢。」比起綠能本身,挖掘綠能的「那把鏟子」,更是我的投資對象… 閱讀完整內容
世界愈亂,你愈賺:在變局中成為大贏家的投資八法

本文摘錄自‎

世界愈亂,你愈賺:在變局中成為大贏家的投資八法

王裕閔 著;謝宇程、洪孟樊 撰文

由 商周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