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非暴力溝通」

溝通是一種思維方式

很多人認為,溝通就是說話。其實這是一個非常粗淺的認知。上天賜予我們一張嘴巴,一是我們能夠進食,讓生命得以延續;二是我們能夠跟別人溝通,讓精神得以延續。所以,溝通本質上是一個人和另一個人靈魂之間的對話,是靈魂之間的心意相通。這是非暴力溝通的一個精髓。

有的同學會在學習過程當中問:「曉雅老師,您說的『非暴力溝通』和馬歇爾博士的《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這本書之間的關係是什麼?講的是一回事嗎?」在這裡,我回答一下大家這個問題:『非暴力溝通』這個名稱,以及非暴力溝通的理念,是在馬歇爾博士的《非暴力溝通》那本書裡正式提出來的。我們本次訓練營課程的核心,和馬歇爾博士的《非暴力溝通》的核心是相同的,或者說,我們課程的精髓,來源於馬歇爾博士的這本書。包括我們涉及的溝通的技術——四大溝通步驟,也來源於這本書。

這次課程並不是對這本書的直觀解讀。書的內容是一個核心,我們課程更多的是書中內容的延伸、提煉、精華,以及大量的實踐和轉化。《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可以作為我們訓練營的一個參考教材。書中所涉及的內容我們幾乎全都會講到,同時,我們還會講到很多書裡沒有的內容,如果用心學習,你會發現這兩者之間可以相互補充。

本書是《非暴力溝通》的本土化

在本次課程當中,我加入了一些本土化的東西。之前有很多同學反映,說自己花了很多時間,很努力地在學習《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很認真地按照書中的教導一步一步去練習,可是在生活中發現效果不是那麼好。

一種情況是,我們發現完全按照書中的格式去說話,非常不自然和彆扭。很多時候聽起來,不太符合我們中文的表達方式,有些話用英文說起來很自然,但換成中文去說,會覺得很彆扭、囉唆、形式主義,不太容易造成溝通的效果,反而容易引起被溝通者的反抗心理。

另外一個問題是,很多人學習之後,只記住了非暴力溝通的四個步驟——觀察、感受、需求、請求。記住這四個關鍵詞後,很快就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去操作了。這裡存在一個問題:大家學會了技術,卻不了解技術背後的原因。

大家並不能理解為什麼我們需要觀察?為什麼我們要注意感受?注意感受的來源是什麼?為什麼感受的下一步是需求?為什麼我們不能命令,要用請求的方式跟別人提問?

正因為很多人對背後的「為什麼」不了解,非暴力溝通的練習就變成了一種盲目的模仿。這就好像說,我學到了一個方法,這個很有名的老師講解了非暴力溝通,教給我只要做1、2、3、4這四個步驟,我就可以獲得一個良好的溝通。然後就稀里糊塗地帶著盲目的崇拜去實踐,效果當然是不佳的。

很多時候,因為不清楚背後的原因,大家在實踐中會困難重重,甚至會得出「非暴力溝通不好用」的論斷,實際上是非常可惜的。所以有人在學習後,提出一些疑問和困惑,他不知道為什麼我們應該在安全的範圍內解決憤怒的情緒;他會覺得「這個人惹我不高興了,憑什麼我不能跟他發火?難道對方已經做了對不起我的事情,我還應該有理有據地、彬彬有禮地跟他說好聽的話嗎?」類似這些表達的背後,其實是完全不能理解——我為什麼要這樣做?

在實施的過程中,即使有的人做了,心不甘、情不願,做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我們在這次訓練營中,非常希望能夠把這些背後的原因講清楚。如果大家能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去做,很多時候效果是事半功倍的,是非常有力量的。

因此,我們需要把背後的原因講清楚,讓大家更容易了解理論的精髓。

暴力之樹


第一張圖是暴力之樹。在《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的一開始,作者對暴力進行了探討,列舉了著名的「聖雄甘地」的故事,教導自己的後代:什麼是暴力的根源。我們常見的暴力往往是身體上的暴力。比如說一個人挨打了,有一群人在互相毆打、吵架,這種小到人和人之間肢體上的衝突,大到國家和國家之間的戰爭,實際上都是顯性的暴力。顯性的暴力代表「看得見」的暴力,是非常容易判斷的,任何人都能夠清楚地知道——「This is violence」這是暴力,又稱之為身體暴力。

世界上還存在一些隱性的暴力,叫「invisible」,「invisible」的意思是「看不見的」,「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

隱性的暴力通常指的是精神上所承受的暴力。比如一個非常輕蔑的眼神,其實傳達過來的就是精神的暴力。

眼神就像謾罵的語言一樣,看起來像身體暴力,讓人造成後續的內在影響就是精神暴力。

我們內心深處對別人的評判,別人對我們的評判;父母對孩子的不信任、懷疑、否定、壓抑、控制;夫妻之間的不認可、爭吵等等這些都是精神暴力。

身體暴力就像一棵樹上的枝葉及其結出的果子,實際上它是暴力之果。而暴力的根本原因是在地下的,在我們內心裡,甚至是深藏於我們的潛意識裡。它代表這棵樹的樹根,實際上它才是暴力之因,也就是我們的精神暴力。

精神暴力才是身體暴力的根源。非暴力溝通講的是一種說話方式,更是一種思維方式。只有從根本上去除我們內心深處的暴力之因,才能夠最終顯化在外界世界,解除我們生活環境的暴力之果。這是一個非常根本的思維。如果我們把注意力放在了暴力之果上,會發現生活中的暴力元素——我們自己能夠說出去的暴力語言,就如同這樹上的葉子一般,永遠都摘不完。即便我們把樹上的葉子辛辛苦苦花了很長的時間全部摘光,它還是會長出來的。

所以把注意力放在暴力之果上是毫無意義的。只有解決暴力之因,我們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暴力溝通。

我們需要明白,暴力到底來自什麼地方?我們需要了解暴力之樹的原理,在未來我們所有的課程當中,請大家把焦點放在暴力之因上。當我們專注於改變眼前所受到的「暴力溝通」的傷害時,當我們想要改變結果時,請把注意力放在暴力之因上。我們需要解決的是精神暴力。只有當精神暴力解除之後,身體暴力才可以一併解除。這是第一張圖片需要大家了解的內容。

萬物起源


第二張圖片是「萬物起源」。老子在《道德經》裡講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大道至簡,這裡藏著無限深刻的意義。實際上,這跟我們的溝通方式(暴力根源)也是相呼應的。

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哲學、不同的靈性導師都曾用不同的語言,講過同樣一件事——萬物起源。

這個世界到底從何而來?從「一」而來。不同的領袖、不同的宗教,他們用不同的語言,其實描述的是同樣的事情。世界是從一個合一的能量體而來,對應的就是道家所講的那個「一」,萬物起源於一。

「一生二」生的是什麼?生的就是太極,生的是陰陽,生的是二元對立。所以,當一個純淨的能量體轉化成「一分為二」的時候,這個世界有了黑白,有了好壞,有了是非,有了對錯。世界一分為二,有正有負,有好有壞,二元對立就產生了。二元對立產生之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是萬物的開源,由二元對立產生了無數的差異,差異是一個爆炸性的增長趨勢。

從這幅圖上,我們看到「一生二」是很簡單的,由一個源頭變成了太極的兩端,二生三,三生萬物,從三開始是一個爆炸式、幾何倍的增長。當來到三的世界時,差異無限。

地球上有上百個不同的國家,每一個國家裡又有無數的元素,其中有非常多的差異。我們人類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生活中所用到的一切,實際上都來自差異。

為什麼我們在「非暴力溝通」的課程中要講萬物起源和差異呢?因為這涉及我們所談論的——如何從根本上進行非暴力溝通的思維方式。

我們需要理解,暴力的思維方式來自何處?

暴力的思維方式實際上來源於差異。如果仔細留心,你會發現,我們這個世界上存在各式各樣的歧視鏈。歧視實際上是衝突的來源,我們彼此之間有各種的互相瞧不上、打壓、征服、戰鬥,這一切的根源來自什麼?來自彼此之間的差異。這個世界上存在國家和國家之間的歧視,發達國家歧視非發達國家,非發達國家歧視發達國家,此外還有民族、種族之間的差異。過去,白人會非常歧視黑人,甚至在今天,黑人可能仍然是最容易遭受到歧視的種族。

恐懼模式


這幅圖讓我們了解到,差異在我們的生活中非常普遍。圖的左邊列舉了我們生活中能夠遇到的差異:物種差異、種族差異、文化差異、階級差異、家族差異、角色差異、立場差異、三觀差異、性格差異。實際上,很多差異能夠引起我們內心的戰鬥模式,是暴力的啟發器。

有些差異常常使人意識不到,比如物種差異。物種差異是什麼?同樣是動物,如果你面前站著一隻又軟又萌的小狗狗,或者是小貓咪,很多人會自動的生起憐愛之心,覺得「哇,好可愛」!想要抱抱牠,想要寵牠、餵牠。如果面前的是一隻嗡嗡作響的蚊子,可能我們下意識的就要拍死牠。

文化差異的影響就更廣泛了。長久以來的生活習慣造成了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文化,文化表現在各個方面具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說婚喪嫁娶的文化,如果一個南方的孩子愛上一個北方的孩子,兩個人在結婚的過程中,可能會因為文化習俗的差異,造成兩個家族間的矛盾和衝突,甚至有可能導致不能結婚而分手。

我們來看看階級的差異。階級是由人的出身決定的。今天的印度仍然有非常明確的階級差異,有的人是貴族,有的人是平民。今天的東亞,顯性的階級差異不明顯,但是隱性的階級差異仍然很普遍,有由財富所決定的階級差異,也有家族地位的差異。任何一個家族,祖祖輩輩傳下來,都會有自己獨特的特徵,而每個家族又各有不同。

我們做了父母後,看待世界就換了一個角度,與我們做孩子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如說,父母和孩子這對相對的角色,他們之間是有差別的;丈夫和妻子也是相對的角色,他們之間也有差別的。還有一些立場的差異,比如老闆和員工的想法也不同。

在夫妻關係中,三觀的差異最常被提到。很多夫妻無法溝通,往往會被認為是「三觀不合」,沒有辦法繼續溝通。另外還有性格的差異,有的人性子急,有的人性子慢。

當我們活在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當中,就活在了無數的差異中。

回到這幅圖的右邊,揭示了我們心理的輪轉變化。以差異為核心,當我們把焦點放在人和人之間的不同之上,看到差異的時候,我們會很自然地產生一種分別心來進行比較。我們比較什麼呢?比較二元對立,比較好和壞,是和非,對和錯。我們提出的關於非暴力溝通的問題,在實際生活當中遇到的溝通難題,起點都是來自差異帶來的比較和評判。

因為有了分別和比較,我們自然會對事情進行評論。

比如性格差異,有的人天生性子慢,做事有自己的節奏,一步一步來;有的人性子急、很俐落,常常會快速解決問題。這兩種人從本質上講,存在差異,各自具有不同特徵。當我們把焦點放在差異上,不能容忍差異存在的時候,我們會下意識地分別、比較,進而進行評論。「快的人」會認為慢是一種錯誤,是不好的,快才是對的,慢就是錯。當我們有了評論之後,我們和對方就會產生衝突。有了衝突,就想要征服。為什麼想要征服?因為我們內心存在恐懼,我們看到我們跟對方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和衝突,我們沒有辦法解決,恐懼就生起了。我們想要征服對方,想要把「跟我們不一樣的那一面」消滅掉,這樣就進入戰鬥模式。

整個心理過程,我把它稱之為恐懼模式,它是由二元對立的思維主導,是一種恐懼的思維方式和心理模式。

在這樣的模式之下,我們會發現有無窮無盡的衝突矛盾,有無窮無盡的溝通障礙,永遠沒有辦法和諧溝通。大家面對的所有問題,幾乎都可以在差異圖中找到問題的歸屬和原因。

有同學說:「我們兩口子,我是暴脾氣,他是柔性子。解決一件事情,他總是瞻前顧後,而我想用最快最直接的方式,經常談不攏,有的時候還動手,我希望得到幫助,看看是否可以中和一下。」這個問題的核心就是我們剛剛談到的差異——性格差異。從事實的角度講,柔性子、暴脾氣是宇宙存在的不同,差異本身是沒有好壞的。當我們一旦進入評論,我們會貼給它一個好壞的標籤,你是壞的,我是好的。然後我們就開始試圖消滅對方,想讓對方變得跟我一樣,於是我們開始爆粗口,開始動手。

所有的衝突都來自這樣的一種思維方式。恐懼模式是根植於每個人內心的一種模式,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都有,因為它符合人性。

我們可以去問問自己,生活到今天為止,在過去的幾十年當中,是否能夠拍著胸脯說,從來沒有一次對別人進行過暴力溝通?我相信沒有一個人能夠給出「yes」的答案,因為太難了。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一直獨善其身,永遠都是好的溝通方式,永遠沒有成為過暴力溝通的施暴者,包括我自己也是如此。我們多多少少都做過這樣的人。 閱讀完整內容
非暴力溝通,療癒關係的正向溝通法:促進內在和平、建立外在和諧

本文摘錄自‎

非暴力溝通,療癒關係的正向溝通法:促進內在和平、建立外在和諧

曉雅

由 崧燁文化 提供